天镇县“八堡”之一瓦窑口堡
瓦窑口村,位于县城东北方向,在去新平堡镇的公路旁,再向北走即将进入盘山公路。瓦窑口村距县城15公里,就在山脚下。西南1.8公里衔张仲口,东2.5公里携胡家洼。1990年测定全村土地面积26457亩。全村40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现在在村里住的就是个2、3百人。支书、村委主任是薛运国一肩挑,他是天镇县比较有名的人,敢干事、做实事,有时会得罪人。但是,村里面也就找不出能超过他的人。玉米、马铃薯、豆类是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村里的养殖业主要是羊,牛马驴村里也有一些。
瓦窑口村,立村无考。最晚在元代为天成县一村庄。明代中后期为大同镇东路直辖城堡。地域属天成卫,军属东路参将。请乃至光绪初,驻军仍属大同镇新平路。地域属天镇卫后所,雍正立县后属天镇县后都。乾隆、光绪《天镇县志》均称瓦窑口堡。民国初属天镇县四区。1938年后属伪永乐村(乡)。1945年9月后属共产党天镇县政府七区。1947年属国民党政府瓦窑口乡。1948年5月归共产党天镇县四区。1953年归瓦窑口乡。1958年属逯家湾公社,10月属阳高县逯家湾公社。1961年4月属天镇县逯家湾公社。1962年属宣家塔公社。1984年属宣家塔乡。2001年属逯家湾镇。
瓦窑口村,明初,驻有戍墩士卒。嘉靖年间(1522—1566)有500人。万历年间(1575—1620)有468人。清顺治年间(1644—1661)有官兵100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有村民51户300余口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驻兵11人。1929年有村民1360人。1949年有150户650人。1997年有332户1043人。1967年有北京知青15人插队落户。薛姓是明成化年间迁入西马坊兄弟3人。
瓦窑口村,原为峪口村庄。明初已有歇马梁前、后墩、瓦窑口墩,驻军且耕且守。自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筑堡。隆庆六年(1572年),瓦窑口堡包砖修建。堡周长1里6分,高3丈5尺;设二门,西门永胜门,南门、,外驻瓮城。后拆南城墙,向南延续一道土墙,南门改朝西开。西门瓮城内有关帝庙、龙王庙、乐楼。瓮·城门为跨街乐楼,门里可临时搭台唱戏,瓮城内则变剧场。西城门上有两座庙,座东朝西为龙王庙,座西朝东狐神庙,有5尊铁铸佛像。城墙西南角有瞭望楼。堡内形成一条东西主街,和两条北街,一条南街的格局。堡内十字路口有城隍庙,配有鼓楼和乐楼,北墙下有一个庙,东北角有火药库,十字路口北街西侧有守备衙门,堡西南角有奶奶庙。堡外,距南城墙百余米有演武厅。东城墙外有暗马堡,筑土墙,开北门。还有八龙庙、五道庙、关帝庙、河神庙。民国初年城隍庙毁于火灾。其余都毁于五六十年代。真是可惜啊!
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蒙古军队攻入瓦窑口,劫掠人马、器物。正德八年(1513年),建立瓦窑口堡。到嘉靖37年(1558年)瓦窑口堡扩建,
瓦窑口堡,在明朝时归大同镇所管辖,属72城堡之一。亦属于天成卫八堡一城的八堡之一。
后一篇:乘坐火车所想到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