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逯家湾镇薛三墩村
薛三墩村,位于县城的东北面,走201省道,距县城10.3公里。属于边山峪口地区,脑包洼峰(1405米)东麓,明长城南。背靠大神沟山和大阳坡山。西到白羊口村3.5公里,东北邻李二口2.1公里,东南至宣家塔3.3公里。总土地面积16165.6亩。村边缘的长城几乎寻找不到踪迹,村东头连接李二口的长城却保存比较好,经历近500年的风吹雨淋,人为损毁,依然可以看出原始的巍峨风貌。
薛三墩村,明初,已有烽火墩兵亦耕亦守。嘉靖(1522—1566)年间修长城设墩台后,又增士兵驻扎,属大同镇东路瓦窑口堡管辖,此处称三墩子。清初,地属天镇卫后所管辖。雍正立县属后都管辖。乾隆十八年(1753年)和光绪十六年(1890年)《天镇县治》载名三墩子。后因薛姓旺族,俗称薛三墩。民国初属天镇县一区。26年(1937年)后属伪永乐村(乡)管辖。1945年属共产党天镇县政府七区管辖。解放后1950年属天镇县四区管辖。1954年划归白羊口乡。1958年属逯家湾公社,10月归阳高县逯家湾公社。1961年4月分属天镇县逯家湾公社。1962年转归宣家塔公社。1984年属宣家塔乡。2001年属逯家湾镇至今。
薛三墩村,明代前人口不详。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有19户100余人。民国元年(1912年)74户306人。1949年有113户451人。1967年有北京知青10人,男女各5人来村插队落户。1980年有132户518人。1997年有136户473人。1949年村中有姓氏薛姓、王姓、张姓、李姓、杨姓、吴姓、袁姓。薛姓是从瓦窑口堡到此放牧而定居。张姓是从史家窑村迁来。现在全村共有157户人家,427人。住在村里的也就是100来人,年龄最大的是女性,年龄93岁。全村有耕地2530亩,有很大部分退耕还林了。村里的姓氏不多,也就是7、8个姓,薛是村里最大的姓,其次是王姓人家。
薛三墩村,西贴脑包洼山脚长城,北临二道沟南畔,海拔1135米至1175米。至清末,村中建有大庙、乐楼、五道庙、山神庙,村外有八龙庙。1966年秋天“破四旧”,砸坏龙王庙塑像等文物。
薛三墩村,山上,村里到处都是杏树,其他的还有杨树。山上的杏树估计没有主人,反正随便摘下来就可以吃。不知为什么,杏一掉掉一片,满地都是,人在树下站一会就能听到“啪嗒、啪嗒”杏掉地的声音。
薛三墩村,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马铃薯、谷子、豆类等。据我观察,这个村有好几股山泉,而且地势较高,只要修一些明水道,就可以使全村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变为水浇地,提高效益可达四、五倍。修明水道是投资最少的,使用起来比管道方便。
村里的孩子们上学要走七里路,到201省道南面的宣塔村。去时是下坡会省些力,回家可就费劲了,不过孩子们天天就这样也习惯了。去薛三墩村,既要通过铁道又要通过高速公路,现在正在修大同到张家口的高速铁路,届时还需要再通过高铁。到古老的小山村,经过的是最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但是,并不矛盾,可以同时存在和谐共处。
前一篇:天镇县“边城第一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