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谷前堡镇水磨口村
水磨口村,位于天镇县城的西北方向10.5公里处,环翠山南麓。西邻阳高县十九墩2.5公里,东与六墩村2公里为邻。总土地面积36682.4亩。村子就在天镇北部大山的脚下,紧贴古代长城。从县城出发先向北走,再向西走,快到水桶寺村时,再向北穿过铁道桥,再过高速公路桥,一直延水泥村级路向北方向就到了水磨口村。
水磨口村,耕地面积6124亩,其中退耕换林3054亩,801户,人口2245人。水磨口村在天镇县是个大村子,拥有众多的人口,从村子的老建筑可以看出来,整个村子的历史很久远。村子的北面就是建于明代嘉庆年间,有着470年历史的长城。村子到处可以看到成群的村民们在聊天交流,村子的卫生状况也很好,一派祥和友好的气氛。
村里的种植业主要是马铃薯、玉米、谷子等,养殖业主要是养羊。站在水磨口村向东南方向眺望,天镇县城一览无余,天镇县的高楼清晰可见,蔚为壮观。
水磨口村的人真不少,面积也很大,走在街上到处是三三、倆倆的人在一起聊天。村里的旧房子保护很好、老庙保护的都很好,村子的卫生也搞得不错,到处都干干净净。我是头一次到水磨口村,感觉真的是很好。
水磨口村支书是张德,在村民眼中是个好支书,每天忙于给村里办事。张支书的工作能力很强,受到村民们的认可,原本他在大同做生意顺风顺水,村民们硬是把他请回村当这个支书。
水磨口村的光伏发电项目在天镇是最大的,新修的路也很好,并且在路边上安装了路灯,光伏发电使水磨口村的村民真的是受益了。
水磨口村,立村时间不祥。北魏时属畿内地域,唐朝属天成军地域,辽属天成县地域,元属天成县地域,最晚明朝初为县内较大村落之一。明正德《大同府志》载“水磨口墩”,属天成卫。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筑堡名:镇口堡。清初属天镇卫后所管辖。雍正《阳高县志》载有水磨口。好似属阳高县。清乾隆《天镇县志》载水磨口。属天镇县后都,大北里管辖。光绪《天镇县志》称“水磨口”。因它北面的山口叫水磨口而得名,镇口堡因袭了水磨口的名字。民国初期属天镇一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伪南阳村管辖。1945年10月后属共产党天镇县七区。1949年属共产党天镇县三区。1953年为水磨口乡管辖。1958年初属水桶寺公社管辖。天阳合县后属阳高县天镇公社。1961年4月天阳分县后又属天镇县谷前堡公社。1984年后属谷前堡镇至今。
水磨口村,村南为峪口洪积扇区,村北为山区。海拔1240米至1295米间。一条南北向峡谷纵穿全境,为水磨口正沟流域。
水磨口村,明及之前人口不详。嘉靖年后,筑堡驻军。嘉靖后期为守堡官兵,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有311名官兵。村民不知。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有96户,约600人,为县境内大村庄之一。1929年官方统计1092人,为全县八个千人以上村庄之一。1975年有520户2047人。1997年660户2035口人。1949年户主姓氏有:张、李、姚、赵、叶、樊、范、王、曹、乔等。姚姓、赵姓为大姓。范姓来自范家庄,清康熙(1662年—1722年)后期迁入。张姓、李姓明永乐(1403年—1424年)间来自洪洞移民。
水磨口村,北峙韭菜疙瘩峰南麓的长城,东傍正沟,村民居址在海拔1240—1295之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改建长城时,筑土堡名镇口堡,开一南门。隆庆六年(1572年)墙体包青砖,堡墙高三丈六尺,周长一里三分,堡开南门称“迎恩门”。民国初年,南门额上有“镇口堡”三个砖刻大字。村内有公益建筑:位于村中央的五道庙1间、堡门外五道庙1处。村东南有龙王庙,其正殿龙王庙,东配马王庙,西配财神庙。正南有面阔三间戏台一座。村北城墙底有城隍庙,另外有三官庙和老爷庙1处,北城墙上有真武庙1处,东北街有奶奶庙一处,堡门外有观音庙1处。以上庙宇“文化大革命”基本拆除。1995年村里死几个青壮年人,视犯了神灵,就在城隍庙旧址上重建城隍庙,面阔五间,配东房二间,内塑泥像,分有老爷殿、观音殿、阎罗殿和天王殿各一间,另一间供人祭祀。
水磨口村,明成化二十一年《山西通志》载水磨口,在天成城西北四十里,堡南北58步,墙高2.5丈。民国初年,晋军驻军营房门口建有一照壁,上面画两条龙,已毁。
前一篇:天镇县的街头能划船你信吗?
后一篇:天镇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