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镇县谷前堡镇榆林口村
标签:
杂谈 |
榆林口村,位于天镇县北部山区环翠山南麓,距离县城西北9公里。西接六墩1.5公里,东连化皮庙1.3公里,南偏东谷前堡5.5公里。总土地面积30164.8亩。
榆林口村,从县城到榆林口村一路向上爬坡,有数百米的落差。榆林口村全村1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333亩,其中水浇地850亩,退耕还林2683亩,仁用杏树30亩。主导产业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种植业主要是马铃薯、玉米、谷子。
榆林口村有440户,1333人,村支书任兵,村主任赵柱。天镇县当地有个风俗:同一家族同一辈人采用两个字的名字,上一辈人或下一辈人就采用三个字的名字,循环往复。
榆林口村吃的是山泉水,村子很大,人口也多,村里有两个商店。现在村里有了“光伏发电”项目,村民每亩补贴5000元。
榆林口村,明朝初年,有烽火墩兵士亦耕亦守。明大德《大同府志》有“榆林口墩”时属天成卫后所管辖。嘉靖年间后,属镇宁堡管辖。清初,属天镇卫后所管辖。雍正立县后属天镇县后都管辖。民国初为天镇县一区管辖。1945年5月后属共产党天镇县七区管辖。1949年为天镇县三区管辖。1953年为白羊口乡管辖。1958年初属谷前堡公社管辖。天、阳和县后为阳高县天镇公社管辖。1961年天、阳分县后属谷前堡公社管辖。1984年归谷前堡镇管辖至今。
榆林口村,北半部原为安家窑村。元代是兴和路威宁县管辖。明代属元朝余部蒙古察汗小王子部落领地,向为荒山。清雍正后属山西省丰川卫地域,乾隆年间属高庙子巡检司管辖。光绪初年隶归绥道二道河巡检司管辖。光绪29年(1903年)属兴和厅管辖。民国初归绥远省兴和县三区管辖。民国26年(1937年)10月后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巴彦特拉盟明德乡(高庙子为治地)管辖。1945年后属共产党兴和县三区,老杨树沟属村之一。新中国初属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五区管辖。1951年8月划归天镇县一区管辖。1953年属白羊口乡榆林口村,居住已不分畛域。安家窑有安、段二姓,以安姓为多。
榆林口村,北部有大安沟、小安沟、常梁沟汇入正沟,形成正沟流域。正沟同村东桦皮庙沟,村西六墩沟形成榆林口洪积扇,由西北向东南发展,整个辖域北高南低,向东南倾斜。
榆林口村,元代已经有人居住。明初,有墩兵驻守,至少7—10人。明嘉靖年间,驻军增多,家属也居在此。乾隆十八年(1753年)有55户300余人。民国元年(1912年)有118户563人。1949年有180户822人。姓氏有:吕、赵、冯、李、史、刘、安、吴、王、段、左、殷、高等33姓。后增安姓,由瓦窑口搬迁而来。冯姓来自季冯窑村。初期时,段姓、刘姓为大姓,后时段姓、刘姓迁往内蒙古兴和县前旗、后旗较多,乃至形成现在兴和县的段家村。1975年有293户1243人。1997年有306户1275人。1990年全村新增陈姓、徐姓等11姓氏,减少郭姓、朱姓、殷姓、周姓,冯、赵为大姓。段姓是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从晋南迁入,到2000年已传至20代人。吕姓是由天镇油坊窑村迁来。
榆林口村,在海拔1310米至1345米之间。北倚环翠山,村东临细把沟,西毗一沟,村当中南北一条正沟,形成两沟夹裹,中分一沟的村庄。到清末,村中建有沟东的五道庙、龙王庙、奶奶庙、马王庙(7间),龙王庙南面有阔三间的乐楼1座,观音庙内有十八罗汉画像。沟西有位于二墩子的五道庙、奶奶庙、龙王庙、;龙王庙南面有乐楼。后堡有八龙庙。
后话:任兵支书,榆林口村有着久远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有着很多的历史故事需要挖掘整理。为了让村民们知道村子的来龙去脉,知道老祖先的事,也为了日后发展旅游业,在村里的明显位置立一块石碑吧,把以上的历史记录下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前一篇:天镇县谷前堡镇化皮庙村王富军
后一篇:天镇县谷前堡镇六墩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