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钟山位于江西湖口县双钟镇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因其形如覆钟,水击石响而得名。公元1084年夏(宋神宗元丰七年),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与子苏迈在此月夜泛舟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石钟山记》后,石钟山因《石钟山记》而名满天下。
石钟山实际上由两座喀斯特熔岩构成的小山组成,即濒湖的上钟山和临江的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这次随团旅游,我们游览的是具有典型江南园林风格的下钟山。
沿着山上的石径小路或边走边看或驻足品赏,真是满眼的亭台楼阁塔舫廊榭,满眼的名胜古迹奇石碑刻,满眼的绿树芳草虬枝蔓藤。可以说,清末名将彭玉麟巧妙地运用江南园林手法把石钟山建成了一处阆苑仙境“小蓬莱”,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大莫焉。
站在江天一揽亭或清浊亭内俯瞰远方,鄱阳湖和长江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但见江湖浩淼,风平浪静,一条清浊分明的水文线起起伏伏地延伸近50华里而不断,甚称大自然造就的奇观妙景,令人叹为观止也!
石钟山地处彭蠡之口,抵三江之门户,当吴越之要冲,素有“江湖锁钥”之称。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历史上曾多次做过大型战役的主战场。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两支义军将士为争夺天下在此附近水面(南湖嘴)展开了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水上决战,37天后朱元璋大获全胜,一举奠定了统一江南,推翻蒙元统治,建立大明王朝的宏伟基业。
今天,注目凝眸,确实很难想象600多年前曾经发生的那场血染江湖的惨烈场面。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一页风云散啊,变换了时空,……。”
是啊,时空变换,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有饱经战火的石钟山仍嵯峨险峻,锁江扼湖,以旅游胜地的身份展示着它的迷人魅力,向每一个到访者静静地诉说着它的往昔,现在与未来。

石钟山景区正门

石钟山景区大门是一座牌坊式的门楼建筑,门额“石钟山”三字系郭沫若手书。

景区大门背面的门额为“江湖锁钥”,指石钟山“抵三江之门户,当吴越之要冲”之意。

石钟山古建筑及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

石钟山风景区游览图标示牌。

苏轼雕像

石钟山奇特的熔岩地貌——园林里到处裸露着玲珑剔透的石钟石。

石钟亭

1984年为纪念大禹和唐代九江刺史李渤而建的石钟亭,亭内置放着一块巨大的石钟石。
徐奠磬题石钟亭联:“疏凿巨崖禹王伟绩,访敲双石李氏遗踪。”

茂林垂荫的石级小路尽头就是怀苏亭。

怀苏亭

怀苏亭简介说明牌。

绀园:此园修建于清咸丰时期,是石钟山最早的寺庙。

紫云廊

紫云廊右墙书法“小蓬莱”的落款为:乙丑(1865年)季秋,冯绍闵题。

“偶至石钟山,江天一望宽。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
日寇沉人岬,湘顽败阵关。太平遗垒在,党校耀人寰。”——郭沫若诗并书《登湖口石钟山》

贛省长江水师统制杨公福田去思碑。
碑文:“吴头楚尾,天堑称雄。首镇斯土,益阳丁公。伟绩在史,遗爱在民。步其后者,伊谁可钦?皤皤杨公,长沙耆英。天生肝胆,披沥照人。三军挟纩,万众倾心。辖区千里,萑苻绝踪。商旅皆悦,编氓无惊。及夫反正,志切安民。父老攀辕,借冠情殷。乃整师旅,布署从容。江上樯帆,安稳交通。如挂片席,曰归洞庭。惟楚有鼓,惟吴有钟。山高水长,想系清风。”
落款:“赣省水师官兵全体公立。广济陈迁鸿题赞。湘阴龙雨苍书并画像。盱眙陈琦、都昌余和谦监工。”“民国二年正月谷旦。

石刻文字“龙心虎胆”是谁题写的呢?

石钟山园林通廊。

石钟山园林通廊。

倚栏眺远,饱览湖光山色。

凭窗凝神,耳边风鸣鸟啁。

船厅

1979年重新大修的船厅由知县岑莲乙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0年—1861年),厅额“湖山一览”为曾任民国北京政府的最后一任海军总长杜锡硅所书。

船厅外,微雕书法家的现场演示。

石钟山江南名砚展示厅

江天一揽亭

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

在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江水和湖水因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往往呈现不同的颜色。总的来说,盛水期江水浊而湖水清,枯水期湖水黄而江水赤。

石钟山上远眺江湖交汇,长长一条水文线,两色分明。

鄱阳湖湖口北岸的“梅家洲”。
大约在宋初(公元960年左右),由于长江主流南移,湖口的梅家洲形成后阻碍了赣江水流的排泄,遂使古彭蠡泽不断向南扩张,其水越过松门山,从而形成了辽阔的鄱阳湖。

临湖塔

临湖塔建于1980年,可以为来往行船起到航标的作用。

清浊亭

“江湖两色,石钟千年”。——钱伟长题撰清浊亭联

鄱阳湖烟波浩渺,长江水一泻千里。

“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唐】白居易《彭蠡湖晚归》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将士为争夺天下在此附近水面(南湖嘴)展开决战,双方交战37天后朱元璋大胜,一举奠定了统一中国、建立大明王朝的宏伟基业。

鄱阳湖大桥

报慈禅林

报慈禅林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是清末名臣彭玉麟为超度慈母亡魂,请僧诵经敬佛之所,1980年修复、重塑了观世音菩萨等仙佛塑像。

报慈禅林观音寺里的观世音菩萨塑像。

即是字又是画,字应该是“虎”,画呢?

“报慈禅林”门前的彭玉麟手植古樟树已经有140多年的树龄,可称得上是百岁老寿星了。

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的忠烈祠又名昭忠祠,原址曾为太平军的营房堡垒。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彭玉麟奏请朝廷批准,在此建立昭忠祠以奉祀在镇压太平天国战斗中阵亡的楚军水师将士。
该寺是石钟山现存唯一完整的历史建筑物。

此碑是彭玉麟手书的《建湖口石钟山楚军水师昭忠祠记》碑吗?

浣香别墅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1982年重修,是彭玉麟当年读书、修养、待客的地方。

浣香别墅“芸芍斋”碑廊的魏征、苏轼、黄庭坚、郑板桥等名人的书画碑刻,真是令人大饱眼福。

没认出来匾额上题的是什么阁,阁里挂满琳琅满目的历代名人书法碑刻与石刻。

历代名人书法碑刻。

历代名人书法碑刻。

“过客来游,到此何妨少坐;浮生若梦,劝君不必空忙。”——【清】彭玉麟题且闲亭联

且闲亭金鱼池石壁上的名人书法石刻。

且闲亭金鱼池石壁上的名人书法石刻。

“桃花洞口,渔人精舍”外别有天地。

石钟山顶流淌的溪水,它的名字叫“天河”。

“天河”岸边的碑刻游廊。

“天河”岸边的碑刻游廊。

历代名人简介石刻:狄仁杰。

历代名人简介石刻:郦道元。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石刻碑。

太平楼:该楼由清湖口镇总兵丁义方修建并竣工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清军攻占天京(今南京市)之时,消息传来,时任水军提督、兵部左侍郎的彭玉麟亲书“飞捷楼”以命名之。为纪念太平军曾驻此抗清,1978年重建后又改名为太平楼。

石钟缘

这是一座什么建筑呢?

通往梅花厅小路旁的石刻文字“莫杀”是嘛意思捏?

哈,“有缘”游钟山,谁人可涂鸦?

梅花厅

驻守长江及湖口多年的清末将领彭玉麟为纪念青梅竹马的恋人梅姑而建的梅花厅位于石钟山的最高处。梅花厅不仅形似梅花,而且周围遍植梅树,每当腊雪飘飘,红梅绽开季节,景色十分秀美。

钟亭与和鸣钟。
钟亭内锡铜材质的和鸣钟寓意石钟和鸣之意,钟的上部是钟名和“福禄寿喜”四个大字,中部是石钟山全景图和苏轼《石钟山记》全文,下部是海上日出图。

“山中有宅开三径;天下何人守四知。”——【民国】李烈钧题湖口杨赓笙故居攸竽堂联。

泛舟崖: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夏,苏轼与子苏迈在此月夜泛舟并写出了传世名篇《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宋】苏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