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溪烟树”俗称“九溪十八涧”,是1984年经大众评选命名的杭州新西湖十景之一。
明末清初,文学大家张岱在其代表作《西湖寻梦·卷四·九溪十八涧》一文中写到:“九溪在烟霞岭西,龙井山南。其水屈曲洄环,九折而出,故称九溪。其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溪下为十八涧,地故深邃,即缁流非遗世绝俗者,不能久居。按志,涧内有李岩寺、宋阳和王梅园、梅花径等迹,今都湮没无存。而地复辽远,僻处江干,老于西湖者,各名胜地寻讨无遗,问及九溪十八涧,皆茫然不能置对。”是啊,问及“九溪十八涧”,400多年前的古人尚且茫然不能置对,今天的普通民众又有多少人会晓得她呢?大概也只有杭州本地人能略知一二吧。
“九溪十八涧”流布于西湖西边群山中的鸡冠垅下,分别源发于翁家山杨梅岭的东西山坡,一路穿山绕林,汇溪聚涧,从“溪中溪”集合后,形成九溪河水,迂回曲折,蜿蜒逶迤注入钱塘江。
“九溪十八涧”不以名胜古迹见长,而以自然景观取胜。这里重峦叠翠,树茂林森,甘泉淙淙,清溪潺潺,野花杂草,啾鸟鸣虫,农舍田园,古朴恬静,恰似一幅或浓或淡的水墨丹青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徜徉其中恍如置身人间仙境。“九溪烟树”,真是闹市之静土,凡尘之净地,好地方也!
您去过吗?
注:照片随拍于2007年10月;博文中的后几张图片弄不清是属于九溪还是西溪的地域。

“九溪烟树”碑亭

“九溪烟树”景碑题字是已故著名书画家陈叔亮先生(1901年—1991年)的书法。

“春山缥缈白云低,万壑争流下九溪。拟溯荷花寻曲径,桃源无路草萋萋。” —— 【明】张昱赞

“溪九涧十八,到处流活活。我来三月中,春山雨初歇。奔雷与飞霰,耳目两奇绝。
悠然向溪坐,况对山嵯嵲。我欲参云栖,此中解脱法。善哉汪子言,闲心随水灭。”
——
【明】•李流芳《十八涧》

“九溪十八涧,山中最胜处。昔久闻其名,今始穷其趣。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树。” ——【清】俞樾《游九溪诗》

“桂花蒸过花信动,桂花开遍满觉陇,卖花人试卖花声,一路桂花香进城”
——【清】丁立诚《满觉陇担桂》
“一岭透天目,千溪叫雨头。石云开绣壁,山骨洗寒流。
鸟道苔衣滑,人家竹语幽。此行不作路,半武百年游。”
——【明】王思任《西溪》

“为爱西溪好,长忧溪水穷。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 ——【北宋】杨蟠《西溪》

“闲放孤篷向晚村,泠泠修竹蘸波痕。芦花两岸白于雪,溪水一湾清到门。
客至叩关闻犬吠,僧留煮茗听禽言。平生颇羡幽居乐,抱膝长吟倚树根。”
——【清】朱棫《秋雪庵》

“短棹穿芦碕,四面都是水。屋在芦花上,船入芦花里。
芦田一千顷,溪流二三里。软藉妒罗绵,中卧老佛子。” ——【清】屠倬《秋雪庵》

“古宕西溪天下闻,辋川诗是记游文。庵前老荻飞秋雪,林外奇峰耸夏云。
怪石棱层皆露骨,古梅结屈止留筋。溪山步步堪盘礴,植杖听泉到夕曛。”
——【明】张岱《秋雪庵诗》

“天风吹醉客,乘兴过山家,云泛龙沙水,春分石上花。
茶新香更细,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明】高应冕《龙井试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