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旧时代绍兴两个家族分别的所属之地,只因鲁迅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连在了一起,任何到鲁迅故里来的国内旅游者,即使不参观周家的新老台门也不能不去这两个地方,初中文化以上的人盖莫如此。
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受教5年的地方,百草园却是童年鲁迅玩耍的乐园,两种不同生活的感受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应该就是先生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最终目的吧。
斯人已去,旧迹仍在,“民族脊梁”曾经的脚步,会有后来的追随者吗?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绍兴鲁迅广场

鲁迅先生浮雕像

追寻鲁迅先生的脚步,我来的了这里,绍兴鲁迅中路264号——三味书屋(寿家台门)。

寿家台门(三味书屋)前小河上的乌篷船码头,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各地旅游人。

寿家台门(三味书屋)

寿家台门(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代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的家族住宅,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寿家台门(三味书屋)由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峰岚公购置于清嘉庆年间,虽然距今已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但仍保存得十分完好,房屋桌椅匾额对联等大多是当年的原物。

新中国成立后,寿家台门(三味书屋)后裔寿积明等将房屋无偿捐赠给国家,从此,三味书屋作为“国保”级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并成为鲁迅故里最重要的一处旅游景点

寿家台门(三味书屋)简介标示牌

思仁堂

思仁堂也称大堂前,这里是寿氏家族举办红白喜事或会见宾客的地方。

思仁堂匾额下方山水画两旁的对联是:“君子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

思仁堂堂柱联为:“品节泰山乔岳,襟怀流水行云。”

据说,这里的桌椅大多是当年使用过的原物,保护得真好。

思仁堂的当年照明也用宫灯吗?

寿镜吾先生的书房三余斎。
“三余”取意于《三国志》裴松之注中的董遇之语:“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水泥花窗,不知是老墙还是新墙?

即使是新墙,也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这大概就是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吧。

哈,天井观天,只不知外面是个嘛样的世界!

不拍标识牌,真想不起来这是台门里的什么地方。

除了三味书屋的几个房间,少年的鲁迅来过这里吗?

寿家台门内三味书屋的各种标示牌,款式多样,极少重复,特有韵味。

清道光年间,三味书屋由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创办,初名“三余书屋”,后由其子寿韵樵将“余”字改为“味”后遂成“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匾额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同书题写。

三味书屋标示牌简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塾师寿怀鉴(1849—1930),字镜吾,是“本城中级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读书。他勤奋好学,注重思考,在这里打下来良好的文学基础。
书屋正中为塾师桌椅,两侧为客席,窗前壁下则为学生座位。

三味书屋

寿家私塾取名“三味书屋”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而寿镜吾先生之孙寿宇从祖父口中听到解释则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正确呢?

三味书屋的内部样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当年和鲁迅一同读书的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老同学的回忆布置的,再现了鲁迅少年时代就学私塾的真实场景。

“三味书屋”内鲁迅使用过的书桌,桌面右侧有先生当年为自勉刻下的“早”字,哈,看到了没拍。

昏暗的灯光下,鲁迅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月入学后在这里接受了寿镜吾先生长达5年之久的授课教育,老师的道德文章给少年鲁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此屋原是寿镜吾先生之侄寿孝天的书房,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也偶尔来这里玩耍。

寿镜吾(1849年—1930年),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老学究。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当了60年的教学先生。

寿镜吾先生对清末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绝,他谨遵父训决不为官,而且也反对儿子们去当官。乱世莫做官,做了官也是昏官,哈,老先生确有见地,就是有点绝对啦!

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这里是鲁迅和同学们经常偷偷跑去嬉戏玩耍的地方。

小园石门上方涂满墨汁匾额中的“自怡”二字为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墨迹。

“栽花一年,看花十日。珠璧春光,岂容轻失?彼伯兴师,煞景太烈。愿上绿章,飙霖屏绝。”
——寿云巢(寿镜吾之父)

台门邻水的石板路,留下了鲁迅少年时代的求学足迹。

寿家台门(三味书屋)前的乌篷船水道,不知这条小河叫什么名字。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里为什么没有提及这条每天上学必过的小河呢?

如果再来鲁迅故里,一定也乘一次乌篷船,享受那水声橹声,还有来往船只的招呼声,只可惜,大概不会再有乡间的犬吠鸡鸣声啦。

百草园标示碑

百草园中英文简介标示碑

百草园原为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的一个有些荒凉的菜园,这里是童年时的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玩耍寻乐的地方。

新台门周家各族衰败后,百草园和新台门的房产分别于1915年和1918年卖给了东邻朱阆仙,朱家将新台门重新改建并对百草园进行了扩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已属于章姓业主的百草园购回,把它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

如今,百草园同三味书屋一起,成了鲁迅故里最著名的旅游景点,许多到绍兴旅游的人都是奔它而来

百草园的主要部分(大园)基本保持当年的模样,碧绿的菜畦青翠欲滴。虽然紫红的桑葚、轻捷的叫天子等早已难觅踪迹,但鲁迅文中所描写的少年时代的生活乐趣依然会给您带来丰富的想象。

一块普通的小菜园,皆因鲁迅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调和充满乐趣的美好回忆,才引起人们对百草园的无比向往。

鲁迅从百草园走来,后人向百草园走去,先生的足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笔者的博文却是《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今天的世界,似乎一切已被颠覆。

百草园里有大园和小园之分。图中左上角木栅内应该就是小园,怎么没过去仔细看看呢?

站在百草园里,我听到了一个时代的呐喊,又感到了另一个时代的彷徨,不是吗?

智能手机青年大多是现实的,遥远的过去已成为历史,再美好的昨天也容易被人遗忘,但鲁迅先生的精神不灭,文采永存。

哈,只看见了光滑的石井栏,却认不出高大的皂荚树。
说明石上的文字:“周家汲水浇地之处。童年鲁迅常在此玩耍,在石井栏上跳上跳下。”

泥墙根标识石文字说明:“短短的泥墙根是旧时周家百草园与隔壁梁家后园及其余邻居的分隔墙。少年鲁迅常在此,捉蟋蟀、拔何首乌,采覆盆子……。矮泥墙蕴含无限生机,给少年鲁迅带来无穷乐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