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够游览中国的四大石窟群一直是本人的一个愿望,尤其是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石刻造像,他那雍容大气、端庄典雅、安宁慈祥的美好形象已经通过长时间的其他信息来源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脑海里。太令人震撼了,当我亲眼仰视他的时候,我还是难以相信我国古代的工匠们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与雕塑技艺的精湛竟然达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大佛唇角的一抹微笑,真不知倾倒了历史上的多少善男信女。似乎是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晚年笃信佛教的白居易老先生死后为什么会长眠于香山,“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身前不想言,身后言不了,诗人大概只能独自对佛倾诉了。
龙门石窟已经经历了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卢舍那大佛也在伊水的缓缓流淌中静静地伫立了1300多年,如今的西山峭壁早已不见了当年的钎声锤响,迎来的却是旅游者们的奔涌热浪。尽管步履蹒跚,教外之人却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眷恋,眷恋卢舍那大佛那永恒的微笑,直至天荒地老!

龙门石窟风景区

伊河是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作为我国古代“河洛文明”的发源地,龙门石窟就位于伊河北岸的龙门山。

龙门山

龙门博物馆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碑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

伊河跨河大桥引桥门洞为龙门石窟景区西部出入口,门洞上的“龙门”二字为陈毅所题。

龙门石窟景区大门

龙门石窟风景区旅游景点示意图

龙门石窟由东、西两山组成,大多的洞窟,造像,碑刻都在西山崖壁之上,参观路线由此开始。

凿造于唐高宗年间的(650-683)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洞,相传这里曾是宰相李藩的别墅。原来的木结构窟檐为清代所建,1990年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

龙门石窟宾阳三洞

宾阳三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开凿的洞窟(公元500年),计划中的三窟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直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三洞前的《伊阙佛龛之碑》亦称“褚遂良碑”,1600余字的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长孙皇后死后做功德之事。该碑撰文者为中书侍郎岑文本。
刻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的《伊阙佛龛之碑》是褚遂良书法的早期代表作品,表现出一种典型的摩崖书风。

残损的宾阳中洞洞口两侧雕像。

宾阳中洞释迦牟尼主佛造像

宾阳南洞主佛造像 宾阳北洞主佛造像

宾阳三洞外的佛龛与雕塑。

栈道之上,旅游者追寻的是公元5世纪到10世纪之间那段曾经有过的华夏文明。
西山崖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窟洞。

龙门石窟万佛洞

万佛洞释迦牟尼主佛造像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唐】杜甫《龙门》

这个是什么石窟,老龙洞吗?

人太多了,没挤进去拍照,只留下几张洞窟外崖壁上的石刻图片。

龙门石窟莲花洞

“方公路”,为纪念清代捐资修路人的题刻。

走到这里,老夫已经迈不动步了,险些没去成奉先寺。真的!
图左是“唐字洞”,图右为“魏字洞”,因两洞内有多处唐代或北魏纪年造像文字而分别得名之。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

龙门石窟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因其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这组摩崖群雕规模宏大、艺术精湛,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奉先寺像龛凿造于唐高宗初期(公元672年4月1日—公元675年12月30日),主持修建者为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和法海寺惠睐法师等人。

卢舍那大佛造像

传说卢舍那大佛即是武则天的真容。也许,强势的封建女皇真有这样端庄典雅、安宁慈祥的美丽形象。

卢舍那大佛,我看到了永恒的微笑。

卢舍那大佛,我看到了广大的智慧!

卢舍那大佛,我看到了普照的阳光!

卢舍那大佛,你听到了吗?

卢舍那大佛两旁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人物雕像,此为比较完好的一侧。

卢舍那大佛旁的弟子迦叶与菩萨。

体态端庄,雍荣华贵的菩萨。

卢舍那大佛旁的托塔天王与金刚力士。

怒目金刚,坚毅勇猛。

托塔天王,威风凛凛。

天王脚下的人物雕像,不知是哪方的鬼神?

金刚力士旁的诸菩萨,僧袍雕刻得是多么的飘逸。

庐舍那大佛旁的弟子阿难与菩萨。

再来一张,不同的角度。

双目低垂,菩萨也有烦心的事吗?

阿难的目光有些迷茫,为什么呢?

残损的天王力士像,仍然可见往日的威武。

龙门石窟古阳洞

开凿时间最早的古阳洞(开凿于公元493年)被誉为龙门石窟第一窟,窟内有著名的摩崖石刻书法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没能进洞欣赏魏碑书法奇珍是游览龙门石窟的最大遗憾。

古阳洞外石壁上的众多佛龛,走马观花,没来得及细看。

没有了精神的载体,任何文明都会衰落,不管它曾经多么辉煌和璀璨。

龙门石窟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两侧石壁上刻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药方而得名。据说窟内有药方近140个,能治疗40种各类疾病。

抬头仰望,真是一个石窟的世界。

盘桓栈道,仿佛在述说龙门石窟曲折的佛龛雕凿史。

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龙门石窟不仅见证了朝代政权的更迭演变,也见证了佛教文化的起落兴衰。

独行背包客,却是个外国的小姑娘。

“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记》

伊水仍在缓缓地流淌,流淌进奔涌的历史长河。

历史与现实的沟通桥梁,旅游也许是最好的一种架设方法。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做此山僧。”——【唐】白居易《香山寺二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