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暖在心!”――过了腊八就是年:写于2017年的中国传统佳节-腊八!

标签:
腊八节传统年味腊八粥团圆 |
分类: 孟凡生活随笔 |
“腊八粥,暖在心!”
――过了腊八就是年:写于2017年的中国传统佳节-腊八!
传统-腊八-年味:风情的路
俗话常说,大寒小寒又是一年。打从进入腊月开始,春节的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十二月作为一年的岁终之月,之所以称做“腊月”。所以,腊八节又称做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腊八到、腊八到,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首熟悉的儿歌又仿佛使我回到童年!今天是腊八,我以节日为引,以文字喻情,以幸福为愿,以笑容为礼,给家人和朋友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愿我的家人永远幸福快乐,平安如意;愿亲爱的朋友人生如腊八粥般丰富多彩,也像腊八粥一样永远甜蜜!――题记!
年,劳累的驻足,丰收的喜悦,更是团聚的欢乐。年,在家乡,从腊八开始,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十五正月元宵节。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据史料记载,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腊八节)。
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用干物祭祀神灵叫腊祭,腊祭之月叫腊月。这里的腊字是干物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在《说文》所说的:“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的年代,腊祭的日子有时是在年终的十二月,有时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即腊祭之月的腊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月份。有时十二月为腊月,有时下一年的一月为腊月。这里的腊月是指腊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称。后来将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于是,腊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况下,腊祭之月的腊月,就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了。这里的腊月虽然是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但还是腊祭之月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
我国古代十二月祭名,称为腊祭。腊八粥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由来已久。普通民众用腊八粥祭祀五谷之神、祖先;佛教徒用腊八粥供佛、纪念;不少寺院则在腊八节施腊八粥给信众、穷人,说吃此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腊八粥的成因 腊八粥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天子大蜡八。天子大蜡八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二是进行祷祝和祈求。关于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万者,极言其多也,并不是真的合聚一万种物品,也不是只限于八种蔬果。腊八的‘八’字是指祀八谷星、八农神,农业的八个方面,并不是说用八种蔬果来祭祀。索者,绞合也,蜡即索的意思。飨者,敬献也。即将许多种蔬果谷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神灵,然后食用,叫做腊八粥。传说,西晋时有个青年人很懒,游手好闲,坐吃山空,等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没粮了。饥饿难熬的年轻人,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将残余的五谷颗粒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从此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勤劳过日。人们借此教育子女,腊八喝粥,牢记祖先勤俭美德。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清·道光帝——《腊八粥》!由诗可以想见,施舍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就是饮食,几乎每个节日都有一些特色的吃食,当然了,腊八节也不会例外!熬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人家还包素饺子。素馅的饺子配上泡成翠绿色的腊八蒜,在我眼里那就是牛郎配织女、嫦娥配玉兔!因为腊八蒜不同于其他蒜,在醋里细细的泡制之后,嚼在嘴里蒜本身的辣味变得淡了,取而代之的确实酸甜的味道,那种在辣在舌尖,甜在舌根的感觉,只能说一年只有一次!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从唐宋一直流传至今。《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吃冰,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之所以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是因为:“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现在还有争抢老喜殇供品的习俗。
现在过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已赋予了新的意义,大部分人不再信神鬼信迷信,只是利用这一习俗来实现天南地北阖家团聚、亲朋好友见面相会、增加亲情友情乡情之目的,但是,尊老爱幼、孝老敬贤、乐善好施、福荫乡里的传统美德还是要弘扬传承、发扬光大的。在庆贺方面加重了砝码,在吃喝方面有所淡化,在祭祀方面弱化了许多,在生活工作快节奏、经济比较富足的今天,过年早已失去了物质享受的意义,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早已不复存在了,更多的是增加了精神需求和精神享受的层面,追求的是高层次的节日生活,腊八节也是一样。
当然,过年还是从过腊八节开始,人们通过吃腊八粥这一传统习俗,更多的是寄予新春愉快、阖家欢乐、身心健康、来年幸福之厚望,正如一首诗所云:“清香一碗诱人粥,腊八品尝全五谷,祈福来年都健康,风调雨顺全家福”!
有人说,人生就象一碗粥,需要慢火慢熬;也有人说,人生若苦药,需要文火慢熬;有人说,人生是一碗汤,需要慢熬慢炖。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它都是一种经历,经历需要的是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人生恰似一种熬,急火烧开慢火熬,武火煮开文火炖。无论人生如何艰难,只要自己能慢慢地熬,熬出的五彩的人生是属于自己的。佛说:人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这些苦,只有于人生的漫长之旅中,慢慢去经历人生的岁月蹉跎,慢慢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慢慢去体会人生的苦乐参半,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便会知其乐,忘其苦。人生的意义重在“熬”,在艰辛的日子里“熬”下去,走下去,充分享受“熬”,最终在“酸甜苦辣咸”的五彩缤纷中熬出一份精彩。
今天是腊八,亲爱的朋友们,您熬腊八粥了吗?如果没有,我给您备好米、豆、枣、栗子、桂圆、葡萄干、青丝、玫瑰、红豆、花生、冰糖、水和火,以及一份欢喜的心情,给自己熬一锅“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的美味人生粥吧!就这样,在寒冷的冬天喝上这样一碗暖暖的腊八粥,粥暖,人心也是暖的。腊八过后,中国的传统佳节除夕新年就要慢慢的临近了,而各家就算着开始准备年货过年了。过了腊八,在人们的期盼中,年一步步的来了......
此文编辑于公元2017年1月4日 深夜:23:15分
作者:风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