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春节风俗拾零》之十六:元宵节
(2014-04-23 22:42:53)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孟凡生活瞬间 |
元宵节
曹
正月即农历元月,正月十五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古代又称为“上元节”。人们庆祝元宵节,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春节的尾声。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按中国民间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人们合家团聚,同吃元宵;或出门赏月,喜猜灯谜;或燃放烟花爆竹,欢天喜地闹元宵。
吃元宵
很早就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关于它的来历,说法不一,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两个有趣的传说。
传说一: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楚昭王。某年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恰好这一天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
传说二:源于汉武帝。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她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由此观之,“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含有团圆美满之意。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这恐怕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宋朝之后,其风俗大同小异,一直沿袭至今。
咱陕西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以此怀念离别亲人,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也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别的语言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
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影射“绝妙好辞”之意,即是“隐语”。《文心雕龙·谐隐》指出,“自魏代以来……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唐宋时代,“文义谜语”日渐发展,制谜和猜谜的人多起来。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南宋时,每逢元宵佳节,文人墨客把谜语写在纱灯之上,供人们猜测助兴。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
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欢迎,所以一直延续至今日。
灯谜的结构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它好比几何学中的“假设”。而“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物,是答案所属的范围,它就好比几何学中的“求证”。“谜底”就是答案了。它就象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举个例子说吧。“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个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其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谜面,“科技术语”是限定的谜目,而“最新成果”则是“谜底”。
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之一,一种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文艺活动。它运用艺术手法和汉字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使人增长知识,又可达到娱乐目的,熔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所以长期以来使人喜闻乐见。
灯节赏灯闹元宵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风俗起源于南北朝。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夜张灯的盛况。
隋炀帝时,每年元宵节举行盛大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甚至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开元盛世,长安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彩灯花样繁多。皇帝还命人做巨型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禁要受处罚。唯独在元宵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一诗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彩灯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开,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灯会仍然壮观。灯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如今元宵观花灯、猜灯谜、闹元宵民俗活动,几乎全国都有,但各地时间长短不同,风俗稍有差异。除了赏灯猜谜之外,一般都是划旱船,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唱社戏……节目丰富,异彩纷呈,简直是民风名俗之集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