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春节风俗拾零》之十五:社火

(2014-03-22 00:40:14)
分类: 孟凡生活随笔

[转载]《春节风俗拾零》之十五:社火

 

 

 

 

 

“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后土,社也。”以后为便于祭祀土地神,又称谓社为地域区划小的单位。《管子•乘马》曰:“方六里,为社。”即方圆 6 里为一社。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故称社火。由此可知,从古到今,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

社火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社火”的“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推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追溯“社火”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每队社火都有一个仪程官(民间称为说诗的),如春节到单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时,仪程官就随着锣鼓点子说4句一首的祝辞,一般都是因单位性质职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况不同而现编现说。社火队的主要项目有:高跷,民间称高拐子,一般用椽材制成长约3尺或4尺的长方形柱体木腿,在上半部约1尺的地方安装一长条(以脚宽为宜)横板,脚踩在横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绑在人体的小腿上。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一般扮演的有《断桥》、《盗仙草》、《挑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包公赔情》等戏剧中的人物。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如表演断桥,由许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调唱台词,加以简单的手势动作。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海中行走样,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类似的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等。高芯子,又名高台。有抬芯子、背芯子、车芯子等多种类形,尤以“车芯子”为多。一般在小型拖拉机或小型汽车上固定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木椽或铁杆,再在杆的顶端绑成莲花形或其它形状的悬体物,这就是芯台。芯台上再将一两个或多个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着戏剧服装,做简单动作或造型,在行进中表演玄妙、惊险动作。社火中还有扭秧歌、耍狮子、舞龙、大头娃娃等。大型社火队由彩旗、锣鼓、狮子、旱船、大头娃娃、秧歌、高芯子等组成。

    在山阳县漫川关,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民间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陕南称为“ 闹玩意儿 ”、“ 耍故事 ”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指粗的钢筋,约两米高,用色纸在上根指形态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世间百物,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 1 人,多者 10 余人。或并立、或叠置、或横卧、或倒立。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似荡秋干,高悬在3丈虚空。场面惊、险、巧、奇。

    社火中的高跷往往成群结队而行。艺高胆大的,走起路来故意歪歪扭扭,显得摇摇欲倒,让人捏—把汗;有的行走间忽然劈一个双叉,坐在地上撒娇,当别人去扶时,将身子一纵,突然又跳将起来,立刻引来观众一阵喝彩。

跑旱船在商洛一带十分流行,群众喜闻乐见。它是由女演员扮驾船姑娘,男演员扮引船舶公,二人载歌载舞,紧密配合。表演各种戏剧性的情节。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