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春节风俗拾零》之十二:吃饺子
(2014-03-05 00:02:22)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孟凡生活随笔 |
在中国春节里,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或象征。它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是每家平常生活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在除夕晚上或大年初一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吃饺子
曹
饺子是一种有馅的半圆形或半月形、角形的面食,有素饺和肉饺之分。它是我国民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也是我国最隆重的重要节日——春节当中必不可少的美食。
一提到春节,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饭、包饺子、吃饺子的温馨时刻。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不过,有的地方除夕晚上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把饺子作为年夜饭;有的地方则是大年初一吃饺子。如陕南一带即是如此。有的家庭除夕年夜饭吃过后趁守岁之时就开始剁肉馅,和面,擀皮,包饺子,包好后等到初一早晨才吃饺子;也有的到初一早晨才开始包饺子,吃饺子。
中国人吃饺子的历史可谓悠久。据说,饺子起源于东汉,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乃药用之物,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饺子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就有“馄饨”、“粉角”、“扁食”、“饺饵”等称谓。据三国魏人张揖编著的《广雅》记载,当时已出现类似于饺子的食品,形如月牙,称为“馄饨”。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那时饺子煮熟后,不是捞出来蘸着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像现在吃水饺一样,因而叫做“馄饨”。到了唐代,饺子的外形与现在的饺子已基本差不多,且与现在的吃法一模一样,煮好的饺子立即捞出来盛在盘子里,蘸着水质调料吃。当然,也有和汤料一起盛在碗里吃的。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或“粉角”。元代时称饺子为“扁食”,明代沿用了此说法。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时,还出现了诸如“饺饵”、“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一直到现在农村,也有许多地方称饺子为“扁食”。
饺子早已成为春节不可或缺的食品,究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又因为饺子近似于圆形,也有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寓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如硬币、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到馅里,以寄托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祈望。
除夕年夜饭,大年初一的饺子,是一年一度春节里最重要的最有年味的两顿饭,也最能体现家庭温暖和家人亲情的美妙时光,都含有辞旧迎新、欢度新年的深意,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美好记忆。
在中国春节里,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或象征。它蕴涵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是每家平常生活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在除夕晚上或大年初一必备的美食,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