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春节风俗拾零》之十:除夕守岁

(2014-03-01 01:19:17)
标签:

转载

分类: 孟凡生活瞬间
民俗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岁”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守岁即守年,而年代表“谷熟也”。从这个角度讲,守岁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庆祝丰年、对新年寄寓美好祝愿之意。它是春节风俗中极富有特色的一种祈福形式,表达了人们在辞旧迎新、喜庆丰收的特定时刻对新的一年给予美好祝福和期盼。

除夕守岁

 

 

除夕之夜,我国民间习俗除了吃年饭、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祭祖上坟之外,还有守岁的风俗。

守岁,就是人们在除夕夜整晚不睡觉,与亲友玩耍娱乐,庆贺等待新年的到来。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其中一大盘苹果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每到除夕,全家老少或围炉而坐,辞旧迎新,边吃边聊,谈古论今,或观赏央视春晚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与全国观众一起过年,或打牌,下棋,搓麻将,通宵不眠。

每逢除夕之夜,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尽情尽兴地玩乐,欢声笑语汇成了除夕守岁的高潮。这就是我们当今陕南农村的“守岁”。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源于晋代,南北朝时已很普遍,隋唐时候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 ‘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 ‘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中有如是记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可见,除夕守岁之习俗由来已久。

自隋唐之后,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大唐诗人孟浩然《岁除夜有怀》诗云:“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他还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卖痴呆词》中吟道:“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大文豪苏东坡也有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凡此种种,不胜枚举。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除夕守岁,民间广泛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远古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做“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这种怪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除夕夜幕降临之时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了消磨时光,也是为壮胆,人们就摆宴饮酒。等到大年初一早晨年兽不敢再出来,才肯出门。人们见面之后,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逐渐放松了警惕性。后来,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竟把一村子的人几乎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服的新婚夫妇和在院里点燃了一堆竹子玩耍的几个孩子平安无事。此后,人们才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到年末岁首过年时,家家户户就相继贴红对联,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除夕夜,每个村子都是灯火通明,爆竹声此起彼伏,家家欢声笑语不断,这样年兽就再也不敢来祸害村民了。

民俗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岁”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守岁即守年,而年代表“谷熟也”。从这个角度讲,守岁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庆祝丰年、对新年寄寓美好祝愿之意。它是春节风俗中极富有特色的一种祈福形式,表达了人们在辞旧迎新、喜庆丰收的特定时刻对新的一年给予美好祝福和期盼。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