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二月二
(2013-03-13 12:08:22)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孟凡生活瞬间 |
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谓之“春龙节”。
二月二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这一天,主管云雨的龙王经过冬眠会被隆隆的春雷惊醒,抬头而起,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多起来。二月二又叫“青龙节”、或“龙头节”,茌平民俗中习惯称“二月二”或“过二月二”。
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与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及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人们关心龙抬头,并用各种形式进行庆祝、祭祀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百姓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茌平民间有二月二打天囤的习俗。打天囤,就是用草木灰在屋里、院里撒成一个个圆圈,中间挖一个小坑儿,用砖头瓦片压住铜钱、麦子和玉米、豆子、高粱等五谷杂粮。往往家中各个角落都打上天囤,其间用“梯子”连接。待太阳出来后,放出鸡鸭啄食天囤中的粮食,谓之“收了”。表达的是人们对仓满囤流的祈盼,民谣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同时,还要敲打囤底和锅底,说是“敲囤底、敲锅底,烧干柴、吃陈米”。
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春季来临,万物复苏,百虫也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蚰蜒都露头”。为避毒虫骚扰,人们在黎明打着灯笼照房梁,口中叨念“照、照,照房梁,蝎子蚰蜒没处藏”。用木棒敲打窗台说“敲、敲,敲窗台,蝎子蚰蜒都别来,”用笤帚把敲炕沿,说“敲、敲,敲炕沿,蝎子蚰蜒都不见。”人们还用加大料的咸水侵泡黄豆,用沙土爆炒成香酥可口的“料豆”,俗称“蝎子肚 ”,或用加糖的面粉做成面箕,俗称“蝎子爪”。民谣说“吃了蝎子肚 ,蝎子不敢出;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表示人们将蜇人的蝎子吃掉,以除无穷后患的心情。民间还习惯借炒料豆的机会,炒出做面酱的酱豆,以在宜做面酱的春季制作各种面酱。
二月二还有吃猪头肉的习俗。自古以来,人们祭神供祖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是农家最常用的祭品。二月二,龙抬头,龙王是管理降雨的,上到天宫、下到江河井塘,农民要把最好的祭品供奉龙王。还有初一、十五都过了,出了正月,年算过完了,年前准备的鸡鸭鱼肉或自己杀猪过年也都基本吃光了,到了二月二时只剩下上供用的猪头,也到了吃的时候。人们说二月二吃猪头是有吉祥兆头的标志,否则就会失掉运气而“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
因茌平民间有“正月里剃头死舅舅”一说,所以出了正月,人们也习惯在龙抬头的日子里剃头,说是“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二月二这天,人们不去井上打水,说是龙王爷一年到头忙治水,大年初一和二月二都要叫龙王歇一天,所以二月初一人们都将水缸打满,二月初三一早便去抢头水,以求好运。这天,妇女们也不能做针线,免得不小心扎伤了龙眼。
这天吃的饭食,人们习惯冠以龙字,如水饺称“龙耳”,烙饼称“龙鳞”,面条称“龙须”,米饭称“龙子”等。但这并非人对龙不敬,而是表示和龙融成一体,生活与共。
二月二,还称“中和节”,传说是太阳真君的生辰。这一天的凌晨,待红日露头,人们要备上香案供品,向太阳叩头祭拜。行好的人忌荤腥葱蒜,叫做吃太阳斋。但相对来说,还是“龙抬头”一说对茌平民俗影响巨大,民间认同也较普遍。
注:“蝎子肚”的“肚”应是“尸”部下面加一“豕”字,但电脑上打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