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除 夕

标签:
转载 |
分类: 孟凡生活随笔 |
除
除夕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年穷岁尽”,是除旧迎新的重要界点,也叫“除夜”、“岁除”,俗称“大年三十”、“年三十”。
除夕的“除”就是驱逐不祥的意思。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所以,除夕这天茌平境内的民俗活动都围绕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大扫除
贴年画
为庆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美化自己的住舍,在屋内墙壁贴上崭新的年画。虽然节前早就准备好了,但仍然要等到除夕这天才揭下旧画,换上新画。年画旧时多是手工绘制或木版印刷,色彩艳丽、线条粗犷苍劲,内容丰富多彩,如《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传统年画,充分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由于这些年画多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如茌平县内的董庄就是远近闻名的年画之乡,所以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和心声,几乎所有的年画都寄寓着一种或几种吉祥意思,而且一目了然,在直观上给人们以美感和快感。画面上一个白胖可爱的大娃娃,如抱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则象征“吉庆有余”;如抱着一只昂首长鸣的大公鸡则寓意“人丁兴旺”、“大吉大利”;如抱聚宝盆则是“招财进宝”的意思。此外还有风景画、花鸟画等,也都富有吉祥如意,人寿年丰的意思。
贴窗花
|
贴春联
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茌平还形成和保留了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茌平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人们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是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魔战斗。由于茌平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起初的门神是神荼、郁垒二将,二人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树下,专门负责管理众鬼。如发现鬼害人,就绑以苇索或者杀掉,或者拿去喂老虎。人们敬佩、感谢他们的恩德,就将他们二人的形象描绘下来贴在门上。唐朝以后,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武将当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两位将军画像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以后的门神人物逐渐扩大到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薛仁贵、孙膑、庞涓、燃灯道人、赵公明、姚期、萧何、韩信乃至哼哈二将等,贴门神表现了人们驱除妖孽保佑平安的良好心愿。
后来,只有驱鬼镇妖一种功能的门神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于是又有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吉祥如意、平安幸福、五谷丰登的愿望。现在,门神仍是茌平民间颇受欢迎的俗神之一。一进腊月,商场、集市、书店都有印制精美的门神,人们可随自己的心愿将门神“请”回家,于除夕这天贴在大门上,以欢度春节。
挂松枝
除夕这天,人们还折来松柏树枝,用五彩绳捆成束,分别挂在大门和屋门两侧,每逢饭前放鞭炮上供的时候,就将点燃的香插在松枝上,以迎各路神仙的来临。挂松枝还取其“万古长青”之意,在寒冷的冬末春初时节,绿意盎然的松枝也是一个绝妙的点缀。
请家堂
|
旧时,请家堂仪式十分讲究,由族长或家长率子孙到村头朝着祖坟方向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路上不能说话,不能回头。到大门前,再烧纸表,鸣放鞭炮,面向大门叩头,并念叨“老爷爷、老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才迈进门,点燃香烛,酹酒于地。进了大门以后要在大门口横放一根木棍,俗称“拦门棍”,以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还要在院内撒一些芝麻杆或谷草,俗称“踩岁”,据说这样有什么鬼怪精灵进来就会有响声,门神听到就会将他们捉拿惩治或将他们赶跑。
年后,还要举行“送家堂”的仪式,但送家堂的时间境内略有不同,东部区域多为大年初一下午,而西部区域,特别是原博平县旧制内区域,普遍为年初二早晨。
竖天灯
除夕这天下午,人们还在堂屋门外东侧竖起一根高高的杉篙,上面缀以松柏树枝和芝麻杆,固定有滑轮或金属圈儿,天一擦黑,人们就把点亮的灯笼拉至杆顶,照得满院红火通亮,谓之“天灯”。
人们在除夕、大年初一、初五、元宵节夜里都将天灯高高挂起,有的早在腊月二十三辞灶日即竖起天灯,直至过了二月二之后才将杉篙撤除。
年夜饭
除夕夜俗称“三十黑下”、“大年夜”,午夜子时为新旧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年夜饭,就是除夕夜吃的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晚饭。
节日的形成,起初与饮食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当这些节日流传成俗的时候,每个节日便明显地带有特定饮食和特定饮食方式的特征。年夜饭的特点是家人要齐全,既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全家大团圆,因此又称“团圆饭”。因此外出的大人或子女都要在除夕前归回家中。如果到吃年夜饭时赶不回来,对全家来说是一件憾事。为了补救这一遗憾,饭桌上就要给未回来的亲人留一空位,摆上一副碗筷,象征与他团聚了。如果家中当年有老人去世,也要摆碗筷以寄哀思。家有妇女有孕在身,还要在靠孕妇的桌角上摆一副小儿餐具,那是给即将出生的孩子的。
与其他地方年夜饭,鸡鸭鱼肉丰盛无比不同,茌平民间的年夜饭却相对简单,但却很讲究。是水饺和面条煮在一起,俗称“钱串子”,“金线穿元宝”,取生活富足有余,顺心如意之意。
除夕这天的早饭没有讲究,与平时并无不同,午饭因要上供接神,所以要将鸡鸭鱼肉和忙年时蒸、炸、炖、煮准备的各样吃食悉数上桌,每人一碗白菜豆腐粉条菜,其余的根据各人口味随意夹至碗中,主食是馒头或枣卷等。
辞年酒
茌平民间的辞年酒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一家老小喝辞年酒则与吃年夜饭和守岁合为一体,边吃边喝边啦着家常,不紧不慢,直至深夜。
有的是约上几个街坊邻居,近门知己在一起欢聚,被邀的人随手带上瓶酒或现成的下酒菜。有家中主人常年出门在外,街坊邻居平时在各方面给以照顾,借过年回家之际置“辞年酒”,以表答谢。这类辞年酒均在年夜饭后聚齐开始,席间谈笑风生,甚至猜拳行令,彻夜不休。
看麦影
看麦影的主角是十几岁至成年但尚未成婚的青少年。除夕夜,夜幕降临,三五个小伙一起提着灯笼走进村外麦田里,将灯笼放置高处,然后悄无声息地走到远处,蹲在地上侧身看麦苗在灯笼映衬下的影子,如麦影浓而长则预示来年小麦大丰收,据说在好年景时心诚的人还可以看到成堆的麦垛,听到打压小麦的声音。
守岁
守岁,即除夕之夜,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的意思,茌平民间俗称“熬年”。
据说,守岁熬年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驱除和躲避一种叫“年”的恶兽。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出来伤害生灵,毁害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为了躲避年兽,人们都先祭过祖先神灵,早早做好年夜饭熄火净灶,然后栓劳鸡窝牛栏,关上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以闲聊壮胆,消磨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驱除和躲避“年”兽的含义渐渐淡化,守岁被赋予了许多新的涵意;一是表示精力充沛,二是表示珍惜光阴,三是为长辈增福添寿,民间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俗谚。
如今,一家人围坐电视前,包着水饺看春节联欢晚会形成一种新的“守岁”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