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回忆]“感恩的冬至”――回味童年的冬至佳节……

标签:
温馨回忆感恩冬至童年遥望思绪汤圆淋漓尽致心情家庭自然生活萦绕 |
分类: 孟凡生活随笔 |
“感恩的冬至”――回味童年的冬至佳节……
温馨-回忆:风情的路
一年一度的“冬至节”又到了。遥望家乡,思绪悠悠。想来,乡亲们又在搓汤圆、尝汤圆了吧。
冬至节也叫“冬节”,在阳历的12月22日左右。乡亲们有一句老话:“冬节过,大一岁。”就是说,过了冬至就增加了一岁。可见,人们把冬至当成过“小年”了。
冬至,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磨成浆,经压干搓成汤圆。“粞丸落镬,圆子落岭”。这是家乡的一句谚语。“粞丸”和“圆子”,都是客家语,即汤圆和锥栗。意思是:冬至到来时,每家每户正把汤圆投进锅里煮,山上的锥栗也成熟了,纷纷掉了下来,滚下了山坡。家乡还有一句谚语与冬至有关:“一粒浮,一粒试,双手打脚臂。”“脚臂”即大腿。这虽只有短短的十一个字,却既有动作,又有心理活动,十分生动、形象,把家庭主妇煮汤圆时,想尝汤圆滋味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搓汤圆、煮汤圆是在冬至的前一个晚上。在我家乡,汤圆一般不包馅。煮汤圆要等水开了后才能下锅,不然会化掉。汤圆浮上水面,就煮熟了。汤圆煮熟后,也不粘芝麻粉或花生粉。吃法也简单,加红糖煮成甜的;也有加上猪肉、大蒜,煮成咸的。
汤圆煮好了,先要敬神明,主要是门神和灶神爷;当然也要敬祖宗,那是不可免的。除此之外,家乡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用细竹签把甜汤圆串成一串串,犹如糖葫芦,不同的是没有糖葫芦那么长,一串只有四五粒。这些“汤圆串”插在灶头、大门两边或先人画像前,那自然是敬神灵和祖先的;还要插到谷仓、风柜、土砻、牛栏等处,表示对这些东西的敬意。除了“汤圆串”,还要煮一粒特大的,贴在耕牛的头顶,以示对它一年辛勤劳动的犒劳。不难看出,这其实是一种“感恩”的习俗。因为无论是耕牛,是粮仓,是风柜,是土砻,是牛栏,都为一家人能过上好生活,默默地付出了艰辛,竭尽了全力。乡亲们还认为,年成能风调雨顺,一家人能生活得好,也是神灵和祖先在冥冥中加以保佑的结果。作为主人,作为信徒,作为后辈,应该虔诚地向他们报恩。也正如此,我把这一节日称为“感恩的冬至”,应当是可以成立的。
这些“感恩”的“汤圆串”,在天寒地冻的冬天,很快就风干了。硬邦邦的“汤圆串”却成了孩子们的“美食”。在过去那岁月,多数人比较穷,寒冬腊月也穿得不多。因此,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随身带着“火笼”。“火笼”里边放陶钵,四周用竹篾编成,上面有个提把,陶钵里放着炭火,可以烘烤取暖。孩子们将风干的“汤圆串”取下来放在炭火上烤煏,不停地翻转着,以免烤焦。不一会,“汤圆串”周围冒起了泡泡,袅袅的香气也升腾了起来,让人垂涎三尺。将烤好的汤圆急急地送进嘴里,慢慢地咀嚼着,又软又香又甜,别有一番风味。
现今,我无法尝到那烤煏的“汤圆串”,可它那香味仍在我心头萦绕着……
此文编辑于公元2010年12月22日 晚:20:10分
风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