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许海峰:如果生在战争年代,我肯定去打仗(一)

(2008-07-14 01:39:56)
标签:

跟着火炬看中国

许海峰

如果

生在

战争

年代

肯定

打仗

中国

世界

体育

分类: 孟凡全民健身

许海峰:如果生在战争年代,我肯定去打仗

 

 

信息来源:

http://blog.cctv.com/detail_17185_110635_1.shtml#article_status

 

许海峰:如果生在战争年代,我肯定去打仗(一)

过去咱们什么都没有,拿块金牌的确能唤醒民族自豪感。现在经济发达了,全世界都看得到中国两个字了,一块两块金牌算什么

    他言语很轻,表情极少,称自己是“天才”,没有半点开玩笑的意思,旁人忍不住要代他谦虚一下,他满脸的严肃认真让别人的两声“哈哈”尴尬地飘浮空中,找不到自然落地的台阶。

    抽烟的时候,他的目光淡淡地越过访客的头顶,顺着那目光望过去,对面的书柜上贴着一幅他的大海报,那是京城一家报纸加印的彩页,他抱臂而立,标题是“许海峰:我是一个自信的人!”

    我最不愿意说的就是“零的突破” 

    见到他并不容易,电话打了三四个,听筒里他的声音那么小,那么淡,简直要把耳朵都塞进去才能听得清。

    最后居然同意受访,敲开他办公室房门的时候,他的淡漠却又使人疑心,自己前一天是否在电话里听错了。好在,一开口,他还是坦率、直接的。

    “要是想接受记者采访,天天都有,别的都别做了。”1984年7月,是他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个夏天开始,用他自己的话说,“走到哪儿都能被人认出来,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

    1984年7月29日是中国体育史上一个巨大的存在,随便翻开一本中国体育日志,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1984年7月29日是中国奥运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第23届奥运会洛杉矶郊外的普拉多射击赛场上,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许海峰获得男子自选手枪60发射击冠军,成为洛杉矶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奥运会冠军,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 

    那一年,他27岁,正式练习射击只有两年零一个月。

    对自己的天赋,他向来自信。“我在部队长大的,父亲是当兵的,从小就喜欢那个氛围,喜欢枪。”

    第一次摸枪是1982年6月,他作为返城知青,已经在供销社当了三年的售货员,“我不喜欢那个工作,一有机会我就想走。”

    他偶然听说自己的中学体育老师,正在地区组建射击队,准备参加第五届安徽省运动会。“我去找他,说我想到你这练射击,他说行,你来吧。”

    当年6月5日去的,8月25日就在省运会拿了冠军。“天才”的称谓从这时候就叫开了。

    拿到冠军之后,队伍解散,他又回到供销社卖日用百货,期待着冬训再次拿起手枪。冬天的时候,调令下来,调他的是安徽省射击队。

    此后是一片坦途,翌年7月他进了国家队。跟王义夫等人做队友,“他们都比我训练时间长,久经沙场了。我是新人。”

    新人进队前已经破了全国纪录,没人敢小瞧他。备战洛杉矶奥运会,集训队里只有两个最终参赛名额,他没想着自己能被选上,“当时他们几个老将成绩都比我好,我毕竟训练时间太短。我就想着进了国家队能把自己的成绩提高提高就行,没想参加奥运会。”

    三场选拔赛和两场全国比赛之后,总成绩第一名是王义夫,第二名是他,第三名是一位老将,曾获得过我国第一枚亚运会射击金牌。

    领导犯难了,一老一新,老的有经验,年轻的有实力有冲劲儿,到底选谁?恰好有两个国际比赛,加赛一场吧。许海峰被派往洛杉矶,参加奥运前的热身赛。他以568环的成绩获得第一,把奥运入场券牢牢地攥在了手里。

    拿了冠军就拿了呗,没啥激动的

    “稳定”是他自己总结的个人风格,“我训练是多少,比赛就能打多少,这是我最大的优点。”

    84年奥运会射击比赛没有决赛,所有运动员都须打完60发子弹计算总成绩。最后三枪,他打得格外沉稳,10环、9环、9环。

    成绩出来后,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紧紧地抱住他,他自己却并不激动,“我就感觉一个运动员打出正常的水平,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

    当时没有电子记分牌,所有成绩都是赛后半小时由人工计算和核对。半小时后,比赛成绩公布,许海峰以569环的成绩拿到了奥运金牌,比第二名高出一环。一同参赛的王义夫获得铜牌。

    颁奖之后,忽然有人想起来,许海峰和王义夫还没有吃饭,于是队领导带他们去唐人街吃饭,老板听说他是奥运冠军,特开心,免了单,还塞给许海峰一个红包,里面包了三十美金。

    “我们那时候不能随便收的,我说要交给团部,领导说,就三十块钱,给你你就拿着吧。”

    这是奥运冠军的第一笔奖金,回国后,他按照规定拿到八千块冠军奖金,“因为我是奥运首金,额外又奖励我一千块。”

    当时他一个月挣51块,“9000块钱,是我好几年工资呢。”多年之后,他退役做教练,带出李对红、陶璐娜等奥运冠军,弟子们的一块奥运金牌所获奖金和实物加起来已超过百万。

    而他那块金牌,一回国就捐献给了中国体育博物馆,“什么首金啊,零的突破啊,别把这个太当回事儿,不过是时机比较好,正好拿的金牌是那届奥运会的第一块,又是中国的第一块,假如换成别人的项目,那今天这个荣誉就是别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