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w690/4cfaed36g7ae0c8e54bdc&690
老家在阳谷系列之十五
老家名胜----东阿古城遗址
http://s16/middle/4cfaed36ha3721b3fe80f&690
东阿古城遗址
在阳谷县城东北20公里处,省道324线北侧,有个村庄叫王庄村,属阿城镇。在王庄村西南100米处,有一座非常高大的土堆,老家人称之为“古城岭子”,这就是著名的东阿古城遗址,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middle/4cfaed36ga34b864b2350&690
东阿古城遗址,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阿古城,始建年代不详,春秋时已属齐国西边之重邑,直到汉代三国时期,均为兵家战争必争之地。该城呈圆角方形,边长2公里,周长8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城的东南角和北城墙西段保存较好,其它城墙也略高于现周围地表。上篇《老家在阳谷系列之十四》介绍的《老家名胜----古阿井》就在东阿古城遗址的中央。
老家人说的“古城岭子”系东阿古城城墙的东南角,距此2000米以北还有一处北城墙遗址,往西还有一处西城墙遗址。古城岭子长达250米,宽近30米,高14米,地表下2米多,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土质为五花土结构,里面夹杂着大量的石灰、灰陶、红陶残片,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文化层相当明显,有夯实的痕迹。
http://s11/middle/4cfaed36ga34b896277ea&690
城墙断面有明显的夯筑痕迹。
据考古鉴定,此处属龙山文化遗址。在古城漫步,随处可见残破的原始陶器碎片,城墙遗址的周围散落着大量的器物残片,能够识别的器物有,陶盆、陶罐、陶碗、陶灯足、陶盖等。
古城岭子,离我的老家有3公里,上面建有一座“阳谷县阿城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李皖民烈士墓”。30多年前我在老家上小学和初中时,曾两次到此给烈士扫墓。
至今我还记得很清楚,上初中时的那次扫墓,由我校(时称“阳谷五中”,现名“阿城中学”)的郭炳庆老师以《古城岭上埋忠骨》为题,向我们介绍了李皖民烈士的英勇事迹。
郭炳庆老师,笔名“鲁阳”,中学一级教师,自幼酷爱文学,阳谷县政协委员,阳谷诗社理事、《阳谷诗刊》编委,中国校园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士诗人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山东分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见百度百科鲁阳。
http://s13/middle/4cfaed36ga34bb4e7b43c&690
阳谷县阿城镇革命烈士纪念碑
http://s5/middle/4cfaed36ga34bb5ae2054&690古城岭上埋忠骨。李皖民烈士是安徽人,被敌人杀害于阿城镇。
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这里称柯,原属卫国,后属齐国,战国时改称阿邑,仍隶齐国。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齐国西部边陲的大城市,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发生过曹沫劫盟、晏子治阿、烹阿大夫、子奇治阿等多次有历史影响的事件,上演过多次有声有色的轰轰烈烈的故事:
曹沫劫盟:
公元前681年,鲁庄公和齐桓公会盟于柯,曹沫持剑相从,劫持齐桓公订立盟约,收回失地。
曹沫,即《左传·曹刿论战》中的曹刿,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曹沫。
晏子治阿:
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起初齐景公派他任阿邑地方长官,三年过去,听到的都是说他的坏话,景公责备他,晏子请求再治三年,结果很受赞赏。景公问他其中的缘故,晏子说他原来勤政惩恶,秉公办事,因此遭到奸邪、懒惰、有权有势者的反对,所以在朝内散布谗言,后来一改过去所为,人民受了苦,朝中却反说好话。晏子谢绝奖赏,请求辞职回家,这是景公才恍然大悟,知道晏子贤能,连向晏子道歉,并表示不再干预他的政事,后来任他为相,齐国大治。
烹阿大夫:
战国齐威王时,即墨大夫大有政绩,阿大夫不然,但二人在朝廷上的舆论却正好相反,威王派人实地考察,阿大夫是厚礼贿赂走后门,即墨大夫不然,于是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
即墨,在今天山东省平度市的东南。
子奇治阿:
战国齐宣王时,派了一个16岁的年轻人子奇当阿邑地方长官,子奇请老年人谋划,亲自下去了解情况,救济百姓,毁兵铸犁,奖励生产,没多久,阿邑便出现一派兴旺景象。
附:
曹沫劫盟的故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於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译文: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征伐鲁国,鲁军眼看失败。鲁庄公请求献出遂邑来媾和,桓公允诺,与鲁人在柯地盟会。将要盟誓之际,鲁国的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劫持齐桓公,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答应。然后曹沫扔掉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桓公后悔,想不归还鲁国被占领土并杀死曹沫。管仲说:“如果被劫持时答应了人家的要求,然后又背弃诺言杀死人家,是满足于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诸侯中却失去了信义,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这样做。”桓公于是就把曹沫三次战败所丢的全部领土归还给鲁国。诸侯闻知,都认为齐国守信而愿意归附。
晏子治阿的故事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于国。景公不说,召而免之。晏子谢曰:“
婴知婴之过矣,请复治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景公不忍,复使治阿三年,而誉闻于国。景公说,召而赏之。
景公问其故,对曰:“昔者婴之治阿也,筑蹊径,急门闾之政,而淫民恶之;举俭力孝弟,罚偷窳(yǔ),而惰民恶之;决狱不避,贵强恶之;左右所求,法则予,非法则否,而左右恶之;事贵人体不过礼,而贵人恶之。是以三邪毁乎外,二谗毁于内,三年而毁闻乎君也。今臣谨更之,不筑蹊径,而缓门闾之政,而淫民说;不举俭力孝弟,不罚偷窳,而惰民说;决狱阿贵强,而贵强说;左右所求言诺,而左右说;事贵人体过礼,而贵人说。是以三邪誉乎外,二谗誉乎内,三年而誉闻于君也。昔者婴之所以当诛者宜赏,今所以当赏者宜诛,是故不敢受。”
景公知晏子贤,乃任以国政,三年而齐大兴。
译文:
齐景公派晏子担任东阿的地方长官,三年后,晏子的恶名传扬于国都。景公不高兴了,把他召回来要免他的职。晏子谢罪说:“我知道我的过错了。请您允许我再治理东阿三年,我一定让好名声传扬于国都。”景公不忍心撤了他,又让他治理东阿三年,(果真)晏子的好名声传扬于国都。景公很高兴,就召见晏子并且奖赏他。
景公问晏子(声誉变化的)缘故,晏子回答说:“从前我治理东阿,堵塞小路,严格把守城门,邪恶之民就讨厌这种做法;任用那些节俭、身体力行、孝顺长辈和尊重兄长的人,惩罚苟且懒惰之民,懒人就讨厌了;断官司不躲避地方权贵豪强,权贵豪强就讨厌了;君王您身边的人所求之事,合法就办,不合法就不办,您身边的人就讨厌了;对待朝中的显贵,体制不超过规定的礼节,显贵们就讨厌了。因此淫民、惰民、贵强这三种邪恶的人在朝外坏我名声,您身边的人和显贵们在朝内坏我名声,治理三年,坏名声就被您听到了。现在我改变我的做法,不堵塞小路,而放松城门守卫,邪恶之民就高兴了;不称举节俭、身体力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的人,不惩罚苟且懒惰之人,惰民就高兴了;断官司迎合权贵豪强,权贵豪强就高兴了;您身边的人要我办事我都答应,您身边的人就高兴了;侍奉朝中的显贵,体制超过规定的礼节,显贵就高兴了。这样三种邪恶的人在朝外传扬我的好名声,您身边的人和显贵们在朝内传扬我的好名声,我治理东阿三年,好名声就被您听到了。从前我受罚,其实应该奖赏,现在我得到奖赏,其实应该受罚,因此我不敢接受。”
景公知道晏子贤能,就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三年之后齐国国力大增。
烹阿大夫的故事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於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於齐二十馀年。
译文: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诸侯听说这件事后,有20余年不敢和齐国交兵。
子奇治阿的故事见《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作于2011年5月15日,图片及资料均来自互联网,谨向原作者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