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作文思辨原题1呈现】
(2023-08-29 21:52:58)分类: 作文素材 |
【暑期作文思辨原题1呈现】
【审题指导】: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陈述导演拍摄了城市风光的短片,并说明观众是非洲土著,而他们只关注自己认识的鸡。第二段的导语最为关键,“让我们审视自己是如何认识事物的”,意味着考生在写作时只能限定于认识事物这个范围内。
不难看出,故事里认知事物有两个不同的角度:
一是从导演入手,看待导演对开拓土著人眼界这件事情的认知,导演认为新奇而未知的城市景观,可以让土著了解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
事例一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2011年1月17号到2月14号期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中国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10月1日,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拍摄这部国家宣传片导演,与本题拍摄城市风光片的导演如出一辙,他们根本没有考虑过观众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忽视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位思考。在“国家宣传片”的事例中,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和先哲孔子的亮相,能换来美国人对中国更为直观的感受吗?恐怕不能,因为普通美国人并不知道这些名人背后的故事,这些名人与自己的生活也毫无交集。那么国家宣传片为何这么拍?多半是因为换位思考这种思维方式过于基本和简单,大导演不屑考虑甚至从未意识到此方式,被动地忽视了换位思考。
二是从土著入手,看待土著对电影短片的认知,在面对一个几乎全新的事物时,土著只关注自己熟知的鸡。这是一种以已知为中心的认知。
这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时是何其相像,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已知来探索未知,但这种方式一定正确吗?
这两个角度是没有太多联系的,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去完成作文,不要想着两个角度都写,那样会造成中心不突出的偏题现象。
【优秀范文】
柏拉图曾言:“认识即回忆。”
非洲的土著,他不曾感知过城市景象,毫无现代化、工业化的概念,因而无法认知都市导演所呈现的“城市风光”。其实我们的认识都是来自于对那些已存在于我们脑中的客观材料的加工提炼而已。换言之,是因人能够将崭新的知觉映射于那些曾经被其感知到的信息上,调取它们,处理它们,让它们与新的事物产生联系,所以人才能产生新的认识。一言以蔽之,我们只能认识——能被我们认识的东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走出自我认知的洞穴。
非洲土著的眼里只有那只鸡,正如同局囿认知的洞穴的我们人类一样,眼前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人的认识,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是受限的。我们无法跳脱出自己固有的思维观念和认知逻辑去认识事物,也无法将一个与我们生命体验毫无关联的概念凭空地植入脑中。
用这样的方式认识事物,是会有隐患的。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如果整个社会的个体都以这样的认知方式去学习,再以由这样方式而学习到的所谓的“知识”,去对社会进行建构,造出来的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电影导演要传达的东西与非洲土著所关注的不同,但个人认为这两者的认识其实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是视角不同罢了。我们每个人在降生的时候,就成为了无数信息的载体——生物的、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伦理的……然后我们怀着各自所承载的迥异的东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逻辑,接着去认识世界,最后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本是自然的,千差万别的认识视角得出千差万别的认识结论。只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疏于意识到这一点,乐于用自己手中的“真理”之锤去审判他人认知的正误,殊不知个体的认识方式和同一件认识对象的价值,本就是多元的。
我认为,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无法认知世界的全貌,我们要学会不断走出认知的洞穴。
这种意识会让我们保持谦卑,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有所敬畏,对不同的声音多一份包容和尊重。同时我们要坚信认识是可以发展的,“深居洞穴”是我们人生路上时常可能面对的自我诊断结果,但安于洞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走出认知的洞穴,可以是阅读,倾听,思考,经历——人要主动拓宽自己的边界,才有可能走出自我认知的局限,破茧成蝶。
城市固有车水马龙,霓虹流彩之美,但它或许也缺少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我们为什么不暂停一下画面,试着去观察一下那只角落里的鸡呢?它也是这城市的一部分,它是来自生命、来自动物界、来自自然的城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它让城市这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保留着其一缕灵动的生机与原始的脉络。
非洲土著的认识很可笑吗?可笑的是深居洞穴而不自知的人!
【暑期作文思辨原题2呈现】
有人说:一个人对别人的批评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很有修养;一个人听到别人批评就不高兴,那就证明这个人还有很长的一段修行路要走。那么,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证明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乐于听取意见,善于接受批评,不对批评者产生抵触、怨恨,反而感到高兴、心怀感激,无疑是有修养的表现。相反,如果听到批评则感到不愉快,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也的确说明自己的心胸还不够广博,还只能容纳与自己同一立场的观点和意见,无法忍受他人对自己的指摘和挑剔,确实还需要更多的磨练。考生应围绕题目中提出的“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证明吗”这一问题进行辩证思考,无论是否赞成这一说法,都是成立的。
假如赞同这个说法,可以论说批评的意义所在,从批评带给人的积极作用入手,论证接受批评即是有格局、有雅量、有心胸、有修养的表现。批评是最好的信息反馈,是让自己认识到自身短处的机会。才识学问愈高的人,往往在态度上反而愈谦卑,督促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摆脱局限,走向成熟。因此,接受别人的批评确是有修养的表现。
假如反对这个说法,可以从批评的内涵入手来进行论述。所谓批评,即是他人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观察我们的某种属性,当我们的这种属性不符合其利益时,他人就会对我们做出负面的评价。由此可见,批评也是有其立场的,并非完全公正、绝对公平的。再者,批评也有价值高低之分,不是所有的批评都值得接受,也不是对待任何批评都必须姿态谦卑,是否采纳批评,最终还是要取决于批评者的立场和批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切合实际。不加辨别地一味地接受批评,反而是愚昧软弱的表现。因此,接受批评也并不能证明一个人有修养。
无论赞同与否,都要观点明确、论据清晰地进行论述,不能模棱两可,立意不清。
【参考立意】:
1.忠言逆耳,批评使人进步。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优秀范文】
逆耳未必是忠言
俗语有云:“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固然,真能治病的药物大多口感奇糟,能指出他人错误、触碰他人逆鳞的话大多不动听,但是,假如只把“逆耳”来当作衡量“忠言”的标尺,把全盘接受“逆耳”的批评当作是有修养、有心胸的表现,则不免太过苛刻,有失偏颇。
我们欣赏接受批评、虚心求教的谦逊态度,赞美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包容胸怀,但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批评都视作金玉良言,不加选择、不加挑摘地如数接纳。假如对听到的批评毫不辨别、毫不筛选,将之一味当作人生路上的箴言警句,那我们的人生则会陷入混乱,非但无法更好地提高自己,还将被困在各式各样的意见里,彷徨迷茫,无所适从。
面对他人的批评,首先要明确对方的目的。所谓批评,即是他人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来观察我们的某种属性,当我们的这种属性不符合其利益时,他人就会对我们做出负面的评价。由此可见,批评也是有其立场的,并非完全公正、绝对公平的。其次批评者的动机究竟是善意地向我们提出意见、指出错误,以期我们能及时改正,还是为着其他的原因,对我们作出了不合常理的苛求?批评者究竟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从我们的切身利益出发,坦率而真实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是别有用心,表面的批评只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先秦时期,诸子林立,老子批评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庄子批评儒家之“仁”是“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孟子骂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皆是站在己方学派的立场上批评对方,假如被批评的一方全盘欣然接受,积极改变,恐怕无法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必不能发展出最高的成果。
众声喧哗,批评者也未必尽是贤人达士,往往因眼界、学识、职业、生活经历、性格人品的不同,而导致批评的声音亦有高低,难避良莠。父子骑驴的寓言中,不同的路人有不同的意见,父子二人无论如何调整行为,也无法达到无人指责的效果。有些批评,切中要害,一针见血,令人醍醐灌顶,顿开茅塞,是所谓真“忠言”;但有些批评,见识偏狭,观点偏激,批评者本身无甚学识,未知全貌,妄作评价,何其类似于网络上一知半解、头脑发热、断章取义的“键盘侠”?这样的批评,固然无比逆耳,但听来何用?对待此类批评,难道也要虚心接受,方能显出自己的修养?
忠言也许大多逆耳,但逆耳的未必一定是忠言。在这纷嚣的世界里,我们既要兼听以明,善于接纳,又要精于甄别,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批评变成鞭策我们成长的力量,付那些有失公允的批评于一笑,如清风过耳,如明月流光,不必接受,亦不必计较。
【2023上海高考作文作文思辨原题3呈现】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字。"
1.确定核心概念:材料中问,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 这个问题可以换种问法:好奇心是一个人去探索陌生世界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核心的概念是好奇心,故为一元作文。
2.确定概念内涵: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
3.确定概念外延:好奇心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新事物”,而陌生世界虽然包含新事物,但不一定全是新事物。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榴莲,虽然没吃过,但根据多数人的反应,大致也能想象吃榴莲的感觉,所以,不管是榴莲,还是吃榴莲,对于他们来说,都算不上新事物。但是,对于没吃过榴莲的人来说,吃榴莲的体验是“陌生”的,他们仍有体验的冲动。这种冲动主要是来源于对吃榴莲这种独一无二的体验的追求,而非仅仅出于好奇
4.确定文章立意:一个人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心。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对新体验的向往,对独一无二的生命历程的敬畏与珍惜。
【优秀范文】
探索陌生世界,你我的追求
一个人一旦出生,面对的便是一个陌生世界,从此,他就需要不断去认识、去探索这个陌生世界。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拥有好奇心是起点。不可否认,好奇心是一个人的天性。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上古时代的大量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诸如此类,能够流传至今,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对陌生世界的好奇心。伴随我们成长的“十万个为什么”,不仅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撞击出渴求知识的火花,也激发了我们不断去探索陌生世界的乐趣。《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提到加来道雄因童年时代的好奇心引导他成为一个物理天才:“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拥有问题意识是助推器。问题意识,是指对问题的敏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中大量“为什么”的存在,就意味着达尔文在他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有着非常明显的问题意识,而正是他的问题意识使他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在环球科学考察中收集的无比丰富的材料,才使他踏上了提出进化论的第一步,为《物种起源》这部鸿篇巨著的诞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提到“是说也,人常疑之”“然是说也,余尤疑之”,正是他的问题意识,驱使他乐意不避夜深舟小、内心惊恐,实地探究,解决了他心中的问题,体会到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也使《石钟山记》一文成为可以启迪一代又一代人的名篇。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拥有家国情怀是保障。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情大爱,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一直伴随着的就有他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国人不挨饿,最终“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的一生,就是对家国情怀的最好诠释。他是国之脊梁,国士无双,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永远的学习榜样。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情怀,在如今的新时代,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激励着我们新时代青年主动、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