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故都的秋》笔记之一
(2021-09-15 08:55:55)分类: 像唐诗一样生活 |
故都的秋,典型的郁达夫的风格,他人不能为,亦不可为。
有批评家认为十二段议论太多,是败笔,是赘文,没有顺笔而下,没有情景交融,没有浑然一体。但郁达夫就是郁达夫,不肯不愿走千万人的寻常思路。
我观万物,万物皆有郁式之色彩。逻辑上或许不完全成立,外国的诗歌秋之颂者赫然,郁达夫却故意视而不见,读者也不得不允许他主观式的放纵笔墨,不得不同意他的情感肆意的奔流,由不得你读者,特别深爱他的读者(不喜欢是你读者的事,干卿底事),也会坚信中外诗人作家对秋的悲啼之多。
正如朱自清老舍的风格,郁达夫不可为,也不去为。
风格即人,如同语文老师,如同语文,每个人就是每个风格。
郁达夫的语言长于铺陈,不见雕琢,典雅精当,朗朗上口,旧老夫子的深沉功夫。
问学生,为何第二段写江南的秋?
这是宕开一笔,形散神聚,铺陈开来,收拢回来,开合有度,貌似闲笔,实则才华。
学生问:可不可以说两段是对比?很多资料都说是一二段是对比。
反衬更好。对比突出两者,郁达夫不是为了突出两者,是以江南的秋反衬北方的秋之味之十足。
秋不是名花不是美酒,花看半开,酒到微醺,是妙境。这是否定的比喻。
试例,你不是花,你不是草,你是一棵巍然的苍天大树。是否定否定之肯定的妙喻。
破屋可不可以换成别墅或者四合大院?
不可以。破屋是沧桑是历史是衰败是荒芜是《故都的秋》之“故”。
为何是浓茶?凉白开可以不?
浓茶苦涩,苦而回甘,旧文人嗜好和做派,不苦不涩,不见其独特之审美,亦是民族之特色,周作人苦庵即是例证。
北京可回味者可流连者众,王府井大街熙熙攘攘,中关村人头攒动,长安街车水马龙,故宫历史悠悠,为何郁达夫仅仅回想起了朴素的芦花想起团团的柳影清清的虫唱淡淡的夜月和袅袅悠扬的钟声?
为了逃避俗艳,逃避人群,逃避红尘。青山之外,寺庙之侧,郊野之中,清静之所,宁谧之地,青蓝灰白之处,是古色古香沉淀之时。
这就是夫子的偏爱。忧郁中透悲凉,清静中契合家国之哀。
槐树之落蕊,不是树上花,也不是落英缤纷景,而是极平常极平常之家树槐之槐米,微细柔软的心灵触觉,让人恻然悯然,让人感叹似水流年的迅忽,让人感喟生命流逝的徒叹无奈。
秋蝉的嘶叫,声声叫着生命的荒凉,不,是苍凉!
都市闲人为何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是老北京人,传统都市人,落伍于时代的老北平人。
其缓慢悠闲,其有一搭没一搭,不随时光流转,却随时光流尽。此时此刻,尽享慢时光,后来者感悟旧时光。
平平仄仄之间,是郁达夫式的深情怅惘。
最后的博喻,信手拈来,皆是寻常物,就近取譬,笔下现才情。
在我看来,故都的秋,在荷塘月色之上,多年来深爱朱式笔下荷塘月色,尽管余光中不屑多年,我却深爱多年。
但我回归本初,再次静心阅读我与地坛全文,史铁生生命的觉悟,生命大落之后的觉醒,可谓自证菩提,可谓大觉大悟。似乎又觉得两位老夫子文字的“作”了。或者说,似不及史铁生的面壁地坛的觉醒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