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装在套子里的人等课堂设计
(2021-09-01 09:40:00)分类: 高考语文 |
2020年江苏省优质课展评活动
《赤壁赋》--2020年江苏省优质课展评活动
赵锋
苏轼曾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驿站,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生之祸,历经四个多月,逃过一劫,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
情境:壬戌夜游,作《赤壁赋》
图片
任务一:研读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文段。
2.结合对有关文段的分析,表明自己的见解。
3.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生1:苏轼是一个乐天派。
最后一段主客对话之后苏子的超脱,体现出他的乐天派。倒数第二段,客有困惑,而苏子却开脱他。从变之中看到不变。
生2:无奈,哪里有什么乐天派。苏子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却遭受挫折。他不会大悲大喜,正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源自佛家。
生3:“呵呵”是苏轼对林语堂片面评论的不屑,不可否认苏轼是乐观豁达的。但是并不是源于其乐天,而是源于其志,对生命、对世间的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并非自相矛盾之言,水淌月缺,此乃变;江流月挂,此乃不变。而此时对苏轼来说, 一场乌台诗案是变也是绝顶,名与月是那么虚妄,在一夜之间看到它的破碎。去了浮躁,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见他并非心无所念、无所欲。他所求的是永恒,“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大智若愚,不是一个单纯的乐天派,因此林语堂看到的只是表象。
生4:他如果不是乐天派,何来写这么多诗给世人?觥筹交错之间,体悟人生的乐趣。他以诗为乐,清风徐来,游于赤壁。不必感叹人生的苦短。他的乐天派是转悲为喜。
生5:
“羽化而登仙”,表明对人间的一些浮华看得并不那么重。
任务二:
从这个文章整体来看,苏轼有没有走向旷达乐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枕藉”,主客都非常放松;“不知东方之既白”,忘记时间,忘情。因此,最终是走向旷达的。
(1)自然美景可以给人慰藉,可以给人心灵上的享受。寄情山水。历史上很多人物,例如陶渊明、陈子昂,寄情山水的文化情结,中国的文化景点与国外不同,除了景色有关,还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
苏子之歌: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呵呵”,不是简单用旷达或者不旷达所能够鉴定的。
任务三:拓展延伸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心怀苍生。文中思美人就是渴望成就功业。
总结:
再创作: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玉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夜的赤壁独属于东坡,是夜的东坡也独属于赤壁,赤壁的山水给了东坡以更好的姿态来面对人生。在深入学习本课后,如果我们来代苏轼立言,请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出“呵呵”的丰富内涵,将他欲说还休的内心直接表达出来。
《装在套子里的人》:2020年江苏省优质课展评活动
听了这些优质展评课,群里昨天对“情境”发生了激烈的讨论,大家都在思考什么样的情境是真实的,什么样的情境是有意义的。我今天特意翻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师指导 语文》这本书,也查了一些期刊,就想看看一些大家是怎么解读“情境”的。这本书有很多例子,我不一一抄出来,但是就学习情境而言,与传统的教学区别在哪里,那个肯定是核心素养的不同。传统教学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现在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但是就试题而言,里面有一段话可以参考:
如何把平时我们习惯的训练题目转化为“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呢?简单的做法就是更换学习背、增加交际对象、凸显交际目的、提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
江苏省新海高中
今年是契诃夫诞辰160周年,校文学社近期将举行契诃夫小说课本剧展演活动,已向全校发出参与邀请。各班情绪高涨,我们班准备表演契诃夫的经典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海报组正为设计发愁……
生1:穿的雨鞋、大衣,拿着雨伞,这是他的标配。把各种东西装在套子里面。神情:嘴眉鼠眼,脸藏在衣领里面,像个套子,六神不安,恍恍惚惚的样子。
生2:画了一幅画,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从套子里面握住套子的口。表示自己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在套子外面。。了整个社会。
生3:氛围与色调。这个海报是灰色的,原文第一小节就说:“灰色的鹿皮套子里”,他是非常压抑、墨守成规的人,灰色正好给人的是压抑、阴暗、封闭。
请帮助海报组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拟写副标题,进一步注解人物特征,并说明理由。(先思考,再交流)
支架2:对于人物的特征怎么样去把握?
A.人物交往之中,通过别人的视角来看别理科夫,例如同事视角,“我”、科瓦连科等。B.我们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会对人物的性格、思想等做了全面的观察,我眼中的别理科夫是什么样的?
教师顺着操碎了心进行引导,希望社会按照秩序和规则进行下去。(维护秩序)
师:结婚失败,普通人的幸福他也没有得到。纵然可恨,但是也有一丝可怜。我们发现别理科夫也有着双重身份。
生1:当时既定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也是社会发展的阻碍者。沙皇统治,他的做法是维护者,但是从历史长河中来看,他又是阻碍者。
师:他的结局呢?第117页:“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的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害怕出乱子,因此他除了是一个维护者,阻碍者,还是一个被压迫的受害者。
拟写副标题:
剧组争论进行中……
师:小说安排了别理科夫说明他们的不堪一击和批判,对周围人的鼓舞。惊醒。
契诃夫: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
板书:胆小、保守、维护秩序、孤僻阴郁
可恨,可怜,可悲。
评课:
变形记
江苏宜兴中学
情境任务:
活动一:定小说基调,着我之色彩
请你结合《变形记》的内容,说说你心中认可的色彩方案,并说出理由。
支架2:当当网上排名靠前的四本《卡夫卡》封面作为参考。
生1:基调忧郁阴暗,灰色。“阴沉的天气完全使他变得心情忧郁——他听见雨点打在窗子挡板上的声音呢。”(环境)
生2:黑白色。心中是沉重的,但是有信念的,家庭的支柱,偿还债务等。信念是白色的,象征一束光亮。
生3:黑色,有孤独感和沉重感。变形之后,无论是人类世界还是虫类世界,他都是找不到同类的。情感封闭,孤独,压抑。在当时社会,他被当成机器而不是人类。(情感)
生5:鲜红色。被父亲打进房间鲜血淋漓,死前的苹果。红色更能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里面,眼中只有金钱,人性中是那种鲜血淋漓的感觉,对人冲击力很大。
生6:从上到下,从白到黑的渐变色调,就像水的切面。格里高尔变形为甲虫到死的过程,类似于在水中窒息而死。
小说基调:阴暗,压抑。
活动二:探文本深度,绘我之图案
请结合文本内容,为《变形记》绘制心中的图案(元素),说出你的设计意图。
生1:设计趴在他做的镜框上面。保护自己最后的艺术品。
生2:设计卧室,上面的物品:大衣、橱柜、床、镜框,交代故事背景,体现出生活环境,单调乏味。而镜框也可以看出格里高尔是热爱生活的。
生3: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赚不到钱就是废物,
师问: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甲壳虫?生活的压力大,这只脚就是人性的淡漠。父亲母亲对待他的态度。
生4:画面正中是一条路,路的这头是格里高尔的人形,路的那头是虫形。寓意是主人公沿着早已注定的轨迹,走向了不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权。人形这端是纷纷扬扬散落着白纸,这是工作中的一些订单文件等;虫形边上散落着苹果,这寓意着社会对格里高尔的压力和伤害。
生5:一半是甲虫,一半是人形,象征着格里高尔双重的外在身份。黑与白象征着矛盾。甲虫是黑色,也象征着黑暗;人形是白色的,是家庭的希望,在心中是美好的。
变成甲虫前:无力,机器,老板甚至不相信他能生病。
变成甲虫后:逃离,无力。起床艰难,无法动弹,失去尊严(前是家里的摇钱树,之后是的悲惨遭遇),被逼上绝路。始终想着家人怎么办,父亲的债务怎么办。“他好奇地想知道,那些现在想见他的人见到他时会说些什么。倘若他们大吃一惊,那么格里高尔就不负什么责任,他就可以安然了。”(P129)可以看出格里高尔的逃避。同时,文章还写到无处安放的小细腿,显得非常自由。
活动三:写腰封文案,评我之文字
思维提升:
王小波:我正在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