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题
(2021-03-29 10:50:23)分类: 高考语文 |
十月二十二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
瀑山木落霜寒夜,共读吾家梦得诗。坐对遗篇忘漏尽,手遮残烛怕风吹。
森严似听元戎令,机警如看国手棋。千载愚溪相对垒,未应地下友微之。
(注)刘宾客: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曾做太子宾客。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曾住溪畔,改名愚溪,这里代指柳宗元。历史上柳宗元、刘禹锡并称"柳刘微之,唐代诗人元稹,字微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瀑山落叶簌簌飘零的景象开篇,营造霜寒夜的读书环境,给人萧瑟之感。
B.与友人展卷共读刘禹锡诗,诗人因为有这样优秀的本家诗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C.刘梦得诗布局谨严、诗思敏锐,读之如看元帅调兵、国手对弈,森严而机锋敏捷。
D.千年以来仍不忘与柳宗元一较高下,“相对垒”表现了刘禹锡诗歌创作的进取态度。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第二首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致虚庵:书房名。籯:竹笼。明月:这里指珠。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
(4)本诗的颈联脍炙人口,被前人评述为“奇语”。你认为奇在哪里?(4分)
第三首
西湖载客恣游从,湖上参差半佛宫。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6.“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6分)
第四首
远下吴江向雪川,高秋风物倍澄鲜。鵁鶄菰叶翠相乱,锦石游鳞清可怜。
邮渚频挝津吏鼓,渔歌唱近使君船。吴兴岘山足胜事,汉水襄阳空昔贤。
【注】鵁鶄(jiao jing)一种水鸟。吴兴:湖州。岘山:位于襄阳城西。西晋名臣羊祜曾守襄阳十年,有政绩,死后吏民为他建碑立庙于岘山。
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开篇点题,写耿晦之顺江而下,赴任湖州。“下”字写出船行之轻快。
B. 首联下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仰望,天高气清;俯视,水清沙白。
C. 颔联描绘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生趣,鸟叶相嬉,鱼儿灵动可爱。
D. 全诗多处景色描写,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浓浓的惜别之情,却并无悲伤之感。
8.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耿晦之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第五首
一曲悲歌酒一樽,同年零落几人存。世如阅水应堪叹,名是浮云岂足论。
各从仕禄休明代,共感平生知已恩。今日与君重上处,龙门不是旧龙门。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友人相聚共游本当欢庆,但诗人却情绪低落,只能借酒浇愁。
B."应堪叹"包含诗人对世事际遇的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C.颔联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D.颈联中,诗人劝慰友人,庆幸各人还有仕禄傍身,有知己共处。
10.诗歌末句"龙门不是旧龙门"有什么丰富意蕴?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第六首
寺锁双峰寂不开,幽人中夜独裴回。池文带月铺金簟,莲朵含风动玉杯。
往往竹梢摇翡翠,时时杉子掷莓苔。可怜此际谁曾见,唯有支公(注)尽看来。
(注)支公:晋代高僧支遁,东晋人,年二十五出家为僧,买印山而隐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紧扣诗题,勾勒出夜半幽深清寂之景中徘徊不眠的幽居者形象。
B.颔联运用借代的手法,以金簟、玉杯指代月下池波、风中莲朵,生动而传神。
C.颈联中“摇”“掷”凸显动态之美,将诗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
D.尾联借用典故,既表达诗人对所见景色的喜爱,也隐含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5.诗中的“可怜”二字,有人解作“可爱”,有人解作“可惜”,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枚乘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上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焚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筰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筰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环、筰之君皆请为内臣。通零关道,还报天子,天子大说。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B.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C.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D.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对皇帝的尊称,《史记》以“上”称武帝,以谥号称景帝,暗含臧否之意。
B.苑囿,在汉代是皇帝和诸侯的专属领地,具有生产、游猎、赏玩、宴请等功能。
C.转漕是指转运粮饷,古时陆路上的运输称为“转”,通过水道运输则称为“漕”。
D.节即符节,古时象征皇帝亲临,司马相如出使时,朝廷授予其节作为凭证信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相如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少时喜欢读书、击剑,早年因仰慕蔺相如的为人而改名;他善于著书,后来因作赋受到赏识。
B.司马相如借赋进谏,方法独特。他创作了《子虚赋》,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和无是公三个人物,以此劝谏武帝,得到肯定。
C.司马相如尽心国事,安边有功。他出使西南,开通边疆道路,将当地的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为国家安定做出了贡献。
D.司马相如历经两朝,宦途坎坷。景帝时,他客游梁地,孝王死后,因无官可做而投奔王吉;武帝时,定西夷建功,后又被免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以为郎。
(2)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第二篇
[注]端右:指宰辅重臣,亦特指尚书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令玩/左仆射愉并恪居官次/禄不代耕/端右任重先朝/所崇其给玩/亲信三十人/愉二十人/稟赐/
B.尚书令玩/左仆射愉并恪居/官次禄不代耕/端右任重/先朝所崇/其给玩亲信三十人/愉二十人禀赐/
C.尚书令玩/左仆射愉并恪居官次/禄不代耕/端右任重/先朝所崇/其给玩亲信三十人/愉二十人/禀赐/
D.尚书令玩/左仆射愉并恪居/官次禄不代耕/端右任重先朝/所崇其给玩/亲信三十人/愉二十人禀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傅与少师、少保并称“三少”或“三孤”,一直具有实权,文中太子少傅是辅导太子之官。
B.宗庙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之地,也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尚书仆射指的是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也就成为了尚书省的长官。
D.悬车常常指悬束其车而不用,即致仕,也可形容隐居不仕。在本文中为七十岁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愉幼年丧父,孝顺且有声誉。孔愉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因奉养祖母以孝顺闻名,与同郡人张茂、丁潭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会稽三康”。
B.孔愉坚持己见,不肯担任参军。孔愉走到江淮之间时,被封云逼迫当参军,孔愉不顺从,封云打算杀了他,后来靠张统营救才得以免死。
C.孔愉操行高尚,为时人所称赞。孔愉前往石头城慰问为国立功的温峤,温峤冰释前嫌,人们对温峤身居公卿之位又德操守正而称赞不已。
D.孔愉恪守正道,敢于直言进谏。王导准备任用赵胤为护军,孔愉认为要有周伯仁、应思远那样才华的人方能担任,王导没有听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于时刁协、刘隗用事,王导颇见疏远。愉陈导忠贤,有佐命之勋。(4 分)
(2)病笃,遗令敛以时服,乡邑义赗,一不得受。(4 分)
1.D2.第一问:颔联描写了一幅废寝夜读的情景,诗人与方寺丞共同沉醉于刘梦得诗中,忘了时间、手遮残烛、专心致志。第二问:这一联紧扣诗题,直接描摹(再现)夜读情景,有利于突出诗人对刘梦得的喜爱之情。
2.【答案】:(1)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或胡逸老的诗礼传家、不慕荣利的清高品格令人仰慕)也披露了诗人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或安贫乐道、志在山水、追求闲适、清高等均可)(一点2分)
3.(2)化静为动。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
4.化实为虚。什么样的图画尽可以让读者去想象,夜来风雨也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情景交融。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读者自能体会到。(或衬托出庵主高雅的人格,广阔的胸襟)(视听结合。运用比喻等均可)(答两点即可得4分)
【答案】7.
D
9.(3分)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庆幸各人还有仕禄傍身"错误,颈联说的是我们各自享禄仕宦的政治清明的时代已经过去,幸好还有几个知己能互诉衷肠。所以诗人庆幸的是此时依然有知己共处,而非各人还有仕禄傍身。
10(6分)第一个"龙门",指现在所游的龙门,第二个"龙门"既指曾经游玩过的龙门,也指科举中试。此句流露出是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心中的悲凉。暗指朝廷选用人才的方法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清明。流露出对朝廷的不满。
14.B(是借喻)
15.我以为此处“可怜”是“可爱”之意。诗歌前三联,作者不吝笔墨描绘了山中美景的可爱,有山寺相映、幽人夜往的幽静,有池波映月、风吹莲动的雅致,有翠竹摇曳、杉子掷落的清新。诗歌的尾联可理解为此际如此美好的景色只有支公饱览无遗,借用典故更强调了作者对寺阁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我以为此处“可怜”是“可惜”之意。尽管诗歌前三联,作者不吝笔墨描绘山中美景,有山寺相映、幽人夜往的幽静,有池波映月、风吹莲动的雅致,有翠竹摇曳、杉子掷落的清新等。但尾联却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可惜此际如此美好的景色谁曾得见?只有隐者支公得以饱览吧。似有遗憾惋惜之感,却更强化了诗人对自己有缘一览寺阁美景的欣喜之情。
10. (3分) C11. (3分) A12. (3分) B
13. (8分)(1)赋的结尾把主旨归结到节俭上,用来劝谏皇帝;赋献给天子后,天子很高兴,任命相如为郎官。(4分。大意2分,“卒章”“风谏” 各1分。)
(2)秦朝时曾经开通道路设置郡县,到汉朝建立时才废掉;现在如果要重新开通,为当地设置郡县,那么意义超过南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