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处老书斋,三位女子爱——项脊轩志

(2020-04-07 11:14:59)
分类: 语文乱弹


归有光一生执着科举,岁入学岁习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然后连考六次方35岁中举,其后又有八上公车不遇的坎坷遭遇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功名如烟,仕途多舛

前一部分写于19岁,后一部分写于32岁。他从少年到中年时期追求功名时的心境的映射 游国恩先生在评价归有光散文特色时说:“他把生活琐事引到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也写出了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项脊轩志》真情为文,不事雕琢,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和心理。文章着重记述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明代徐渭(字文长),赴宴的路上避雨走进一户人家,发现壁上挂着一轴归有光的文章,“回翔雒颂即反复诵读),不能舍去”,且连连称赞:“今之欧阳子也!”以是,“入夜良久”方得入宴。主人问他为何来迟,他告以原委,便立即让人去把那轴文章取来,宾主“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表判断,开门见山,轩就是后文所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狭小。百年历史悠久,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都是漏。又北并力西向,动词),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昏暗)(第一层)  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环绕庭,以西当太白有鸟道:对着南日,日影照,室始洞然洞若观火,洞悉)         

 又杂植兰桂竹木可见作者审美趣味和雅怀)于庭,旧时栏楯楯:栏杆,音),亦遂增胜引人入胜:优美)。(第二层  借书借:同藉,堆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寂寂,小鸟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第三层)

 

极言小轩不堪人居,借此反衬小轩修葺后“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的明亮,“杂植兰桂竹木于挺”的雅致以及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自得。于是,轩内积书,轩外竹兰,白日小鸟,月夜桂影,无不成了作者心灵深处的风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更是将读者引进一个月白风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境界。这里用“半墙”烘托明月,以“班驳”的倩影描画桂树,借“影动”状写徐拂的清风,满意的小屋,胜过无情的宫殿反衬,动静结合,先抑后扬)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上句承前修轩之喜,后句开启下一段三个女人在作者心中的幸福而痛苦的回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骀)诸父音窜:灶- 分家),内外置小门,墙往往到处)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变矣。

往往”表现出归有光对诸父的不满。归氏先人曾为大官而在昆山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可是,到了归有光这一代,家道已衰,分崩离析。归有光对兄弟“日趋于离”非常痛心。在其《家谱记》中曾感慨“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在归有光心中,不读书、不知礼义是归氏衰落的重要原因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同尔:你的)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妪亦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女郎也?比去,以手同合:关; 阖境:整个境内),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悲之一:大家庭之分崩离析。“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墙”隔断了亲情,“门”关闭了怜爱。“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庭院的杂乱,也正暗含了家族的衰败。悲之二:母亲之早逝。作者八岁丧母,有关母亲的往事,便借助于老妪之口转述。仅借助母亲生前对儿女嘘寒问暖的这样一个极普通的生活细节的展现,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悲之三:祖母之殷殷厚望尚未实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语亲切而略带诙谐,再现了祖母对自己的牵挂和关爱;接着“以手阖门”,一个轻轻的动作,透露出祖母发自内心的赞许和喜悦,几句喃喃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传达出的是祖母对自己的期待和希望;随即“持一象笏至”,并再三叮咛勉励,“他日汝当用之”,更是折射出祖母内心深处的焦盼

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能足音辨人。轩四遭火,得不焚,有三个义项:危险,几乎,大概)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此段课文删掉了,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这里既有自我解嘲,又将自己与历史伟人相比较,表明自己不甘于永远处在“败屋之中”的志愿。一年后归有光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与其此时的心志不无关系。可以说前一部分,是归有光最自信的时期,多可喜亦多可悲,然而更多的是希望和充满希望的喜悦。)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留白艺术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鉴赏记叙了妻子的好学,暗含我与妻子志趣相投、情投意合。妻子的话只有一句,且还是转述诸小妹之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作者为什么转述妻子这一句话?因为妻子对阁子十分厚爱,所以回娘家时向妹妹提及最多,含蓄地表达出二人在轩中生活得十分快乐。 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辞典》中对此句作了这样的评点:“诸小妹声口宛然,一妙也。妻子转述时,夫妻俩相视一笑的情景.可以想见,又妙……”真可谓参透了其中的妙趣。可惜过于简洁,语未悉意。细致说来,这一极“不要紧之语”一石三鸟,幽细入微地刻画出了三个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其一,诸小妹“闻姊家有阁子也”,话说半截,自己问自己“且何谓阁子也”.孩童好奇又天真的心理描写得多么传情!其二,妻子省亲归来,转述这样的琐事,可以想见魏氏一贯在丈夫面前是怎样的一副叽叽喳喳、娇憨欢喜的可爱神态。其三,若干年过去了,夫妻对坐闲聊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妻子的言笑之声如在耳畔.足可看出归有光对魏氏是怎样的一往情深!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五年,吾妻来归”,新婚燕尔的他们在阁子中曾经度过了一段亲密无间的时光:夫妻有问有答,有学有教,有说有笑……失去爱妻之后.归有光的痛苦之情自不待言。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日:“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日:“世无有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回忆母亲和祖母时,无论是泣还是“长号不自禁”,作者都流下了热泪。为什么在写亡妻时,却不见一滴眼泪呢?

有泪,泪在字里行间!泪在“吾妻死,室坏不修”。为何不修?因为至爱妻子已死,无心修室。修室又与谁居?

泪在“其后二年,余久卧无聊”。为何两年,还卧病无精神寄托?因为思念亡妻至深至切。回忆往事,又想修复旧室聊以慰藉痛苦的心灵,“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泪在“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为何又不常居?因为居此间,睹物思人,更加令人无限伤悲。全段没有一句说到妻子,但处处传达出对妻子的深深思怀,句句无泪,却处处含泪。

将那份深挚情感推向极点的是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年华流逝,物是人非,只有此株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见证着我与妻子的幸福生活。如今树已亭亭如盖,而妻子却不在,睹物思人,不免伤感。此句无泪,但泪已洒满枇杷树。此句无“情”,但情已满树,满胸怀。

 

 汪曾祺说: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别人那样说,有些话干脆就不说。  

清袁枚说: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归震川(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明黄宗羲说“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是此文最为人所称赏的一段,无一字言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诚挚动人。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是妻死之年所手植,睹物思人,怎不黯然消魂!枇杷树送走了多少寒暑秋冬,经受了几番雪雨风霜,如今青枝绿叶、郁郁苍苍,俨然碑石,长久地悼念着长眠于地下的亡妻!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年年岁岁,陪伴着古旧的项脊轩,莫非它也象主人一样,不能忘怀逝去的年华和昔日的悲欢?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呵,浸在一汪似水柔情之中,摇曳着满腹绵绵不尽的思念。明人王锡爵所说:“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第一次修葺项脊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困顿的处境中能屈能伸,襟怀超然,宁静致远;第二次修葺“南阁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久久无法走出对爱妻的缱绻思念和抑郁感伤钱基博评价“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而所以成震川之文,开韩柳欧苏未辟之意。

法国作家朱伊说“如果没有女人,在我们生命的起点将失去扶持的力量,中年失去欢乐,老年失去安慰。”

叔本华说“世上命运好的人,无疑地是指那些具备天赋才情、有丰富个性的人。他们虽然不一定是光辉灿烂的,却是最幸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