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锦文甬剧典妻宁波艺术剧院

(2010-09-17 22:16:51)
标签:

王锦文

甬剧

典妻

宁波艺术剧院

宁波甬剧团

柔石

分类: 戏曲综合

    今晚下班回来已经8点过了,赶紧打开电脑点出CBOX观看CCTV11的青春戏苑,本期播出的戏曲故乡行宁波篇已经播到最后的十来分钟了,不过还是让我初步熟悉了一下甬剧和王锦文及甬剧的代表剧目《典妻》。现将资料汇集如下:
    王锦文,1965年1月出生,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届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之一,宁波市艺术剧院副书记、副院长,曾任宁波甬剧团团长,新甬剧的领军人物。她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宁波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理事。
  作为甬剧艺术新一代领军人物,王锦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彰显了曾为滩簧小戏甬剧的艺术表现力和魅力,使处于危难之中的甬剧重振雄风,实现了甬剧在新时期的转型,为我国地方剧种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其多年甬剧表演艺术生涯中,她成功塑造了妻(《典妻》)、桑兰(《桑兰》)、徐莺莺(《风雨一家人》)、金娥(《半把剪刀》)等角色,囊括了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第七、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省第七、八、九、十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配角奖和观众最喜爱演员奖等荣誉。
  只有一个剧团的小剧种,戏剧界的行话称做“天下第一团”。宁波市甬剧剧团,自然也身在其中。2000年,生性娴静的王锦文临危受命,担任宁波市甬剧剧团团长。彼时的甬剧剧团,甚至到了快被宁波市民遗忘的地步。工资发不出,好戏排不了,日子过得相当窘迫。剧团人心涣散,有的出国,有的转行。那时的王锦文,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回来不久,她决心为了甬剧“背水一战”。上任伊始,她在“施政演讲”中告诉所有团员:要对甬剧有信心。她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当年年底,剧团没钱发年终奖,王锦文等四位领导班子成员,自掏腰包7万元,为职工发奖金。尽管每人到手的只有七八百元,但这一举动让大伙儿感到温暖。在她的感召下,大部分流失的团员放弃外面的高收入回来了,心甘情愿地为了甬剧事业捡起了清贫的生活。人心凝聚了,王锦文开始把重点放在开拓甬剧演出市场上。那时,身为剧团团长,又是主要演员的王锦文,经常自己坐公交车下农村去跑场次。有时,白天才苦口婆心地拉了业务回来,晚上还得赶演出。有一年冬天,剧团要到一个山村演《半把剪刀》。主角王锦文却生病了,医生叮嘱无论如何不能外出感受风寒。这可是好不容易才谈成的一场演出呀!最后,她翻山越岭抱病去了……有了人心、有了市场,但“老演老戏,老戏老演,会越演越小,越演越少的”。她立志要在剧目上开拓创新!为此,王锦文一边到处奔忙,一边抓剧目抓演出。《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等传统优秀节目要保持,但决不能光吃老本。儿童剧也是个市场,她主演的《桑兰》,每天三四场演出,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还在新一代观众群中烙下了甬剧的印象。
  创排《典妻》,小剧种有了大影响。对王锦文来说,甬剧剧团起死回生不过是振兴甬剧的第一步。在上海戏剧学院求学的两年,让王锦文对当今戏剧艺术的走向有了更深刻的把握,“甬剧的未来,在于由农村戏向都市化现代化转型。在确保更加戏剧化的同时,要吸收其他舞台艺术的优点。原先在农村演出时的话剧加唱的艺术风格,肯定不行。”她决心创排一部符合市民审美习惯的都市剧。一台大戏!剧本很快被选定,这就是宁海籍作家柔石创作的《为奴隶的母亲》,多么荒诞的“借腹生子”故事!多么赤裸裸的人性交易!王锦文断定,美丽而哀愁的“妻”肯定能打动观众!为她对甬剧艺术的执着与梦想所感动,上海戏剧学院著名编剧罗怀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曹其敬、舞美设计周本义、灯光设计邢辛、音乐设计汝金山、服装设计孙耀生、形体设计孙大西等一大批全国一流的戏剧艺术家纷纷加盟甬剧剧团。“甬剧这个小剧种从来没有请到这么多全国一流的专家,我要为我们这个团、这个剧种争一口气。”2002年,甬剧《典妻》正式亮相,成为当年戏曲舞台上最受关注的剧目之一。专家感叹,小剧种出了大作品!自诞生以来,《典妻》囊括了全国各类戏剧的所有奖项: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学术最高奖“戏剧学会奖”、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浙江省“鲁迅艺术奖”……
  当年的《解放日报》曾如是评论《典妻》:“立足本土,接续传统,借助现代意识和现代形式全方位创新。围绕‘妻’的被‘典’来展示生命的尊严与金钱的搏斗,完成了‘天下第一团’甬剧剧种的重新定位和艺术的升级换代,使地方戏具备了时代精神、现代品格和都市气质,实现了质的飞跃。”后来有好多大剧种,比如京剧、晋剧,都在移植《典妻》。
  打造甬剧“百年老店”。王锦文走马上任甬剧剧团团长的时候,曾给自己暗暗定下两个目标:第一是排一台好戏;第二是让甬剧登上香港、台湾乃至国外的舞台。随着《典妻》的成功,这两个目标顺利达成。《典妻》从宁波出发,杭州、上海、西安一路走红过去,接着,赴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再西行到德国、匈牙利,所到之处,皆大受欢迎。尽管如此,王锦文对甬剧的憧憬和使命却从来没有结束,“我就是希望甬剧能变成永远不会歇业的‘百年’老店,就算哪天我不在这个剧团了,甬剧依然会枝繁叶茂地生存和发展下去!”。戏剧的未来在于有懂得欣赏她的观众。为了培养甬剧迷,在她的不懈推动下,宁波第一家甬剧戏迷俱乐部2005年成立。这个俱乐部周周有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参加。此外,她还在鄞州的下应、姜山成立了业余甬剧团,在邱隘成立了甬剧创排和演出基地,并与教育部门联手,将江北育才小学打造成甬剧特色学校。保存甬剧就是保存宁波的人文历史,保存宁波人的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某种生存方式及情感风俗。因此,她不遗余力地推动甬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短短5个多月时间完成了所有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2008年8月,她如愿以偿。
    甬剧,早期曾名“串客”,宁波滩簧。它是源于浙江宁波地区、流行于浙江东部和上海市的戏曲剧种,与浙江的姚剧、湖剧一样,同属滩簧腔系。甬剧代表剧目有:《半把剪刀》(编剧:天方,导演:陈炳尧、汪莉珍),《天要落雨娘要嫁》(编剧:天方,导演:汪莉珍、应礼德),《田螺姑娘》(1988年《田螺姑娘》搬上屏幕,并获电视剧“飞天奖”,编剧:余盛春、苏立声,导演:王梨),《双玉蝉》,《典妻》。
   典妻》介绍:该剧根据宁波籍作家柔石先生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创作。特邀全国著名编剧罗怀臻、著名导演曹其敬编排。民国年间,浙东农村的一户贫苦人家。丈夫谋生计屡屡受挫,并染上赌博酗酒,幼子春宝又久病不愈,穷困逼迫之下,丈夫以一百块大洋将妻子出典三年。妻子泪别病儿和丈夫,委委曲曲地走出旧家,迈入新家门槛。新家的主人是个年长的秀才。因为秀才娘子多年不育,又不允许丈夫纳妾,所以典妻借腹,传宗接代。新家是富裕的,秀才对妻也似乎不坏,可妻还是惦记着旧家,惦记着儿子。一年后,随着妻和秀才生的儿子秋宝的降临,妻也似乎渐渐融进了新家。秀才甚至信誓旦旦地许诺妻,要在三年期满后正式纳她为妾。秋宝的百日庆典,亲夫突然来了,这下又唤醒了妻对春宝和旧家的怀念。尤其是秀才夫妇竟当面诬陷妻的亲夫偷窃,并且也无情地辱骂和羞辱妻的时候,妻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实际地位,她对秀才的一丝幻想也随之破灭了。期满回家的日子,妻竟不能和秋宝再见一面,妻的心又将要不由自主地留在这个伤心而又屈辱的“家”。妻的归家之路是这样的漫长,一颗母亲的心被掰成了两半,她只能再次幻想着,幻想着亲夫能够改掉恶习,重新振作;幻想着春宝的病能够治好,健康活着;幻想着一家三口的亲情团聚……可是,当妻终于跨进自家门槛的时候,她的儿子春宝已经病的奄奄一息……
    2007年是宁海籍文化名人柔石诞辰100周年。由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甬剧新戏《典妻》被正式搬上舞台。《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创作于1930年的作品,反映了当时农村贫苦家庭的悲惨命运。甬剧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形式上擅长编演现代戏。甬剧《典妻》很好地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运用现代人的视角,引入现代剧场的创作手段来演绎久远的故事,借鉴京剧、昆剧中的程式化动作,芭蕾舞、话剧中的肢体语言、表情、造型,达到脱胎换骨的全新舞台效果。《典妻》拥有强大的创作演出阵容。担任编剧的是三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的上海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著名戏剧导演曹其敬担任该剧导演,舞美设计周本义、服装设计孙耀生、作曲汝金山都是国内戏剧界知名人士,主演王锦文等均为国家一、二级演员。其他主要创作成员还有灯光设计:刑辛,服装设计:孙耀生,化妆:戴修玲,形体设计:孙大西,唱腔设计:戴纬。
    宁波市艺术剧院系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所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经费预算形式为差额拨款。全院下辖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宁波市甬剧团宁波市歌舞团宁波市民乐团四个专业剧团和舞美中心。宁波市艺术剧院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自2002年9月组建以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明确专业分工,创新运作机制,促进了精品创作和艺术生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甬剧精品剧目《典妻》,成为地方剧种走向都市化和现代化的成功范例,实现了宁波戏剧历史性的突破;越剧阿育王》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歌舞风情七千年》,成为展示宁波风土人情的舞台精品;民乐团策划演出的新年音乐会、中日合作音乐会等一系列专场音乐会,丰富了宁波舞台艺术的多样性。目前,全院有梅花奖获得者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高级职称人员34人,中级职称人员80人。
    宁波市甬剧团成立于1953年,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专业甬剧表演团体,号称“天下第一团”。甬剧《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借妻》、《三县并审》等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其中《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被称为是甬剧的“三大悲剧”,多次被其他剧种移植上演。此外,剧团还创排了大批的新编剧目,如《两兄弟》、《亮眼哥》、《浪子奇缘》、《爱情十字架》、《秀才的婚事》、《罗科长下岗》、《风雨一家人》、《典妻》、《美丽老师》、《风雨祠堂》、《宁波大哥》等,体现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鲜明特点。其中《两兄弟》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荣获演出大奖;《浪子奇缘》、《爱情十字架》、《秀才的婚事》、《罗科长下岗》等现代戏剧目也先后在全国获奖。 2002年创作演出根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甬剧《典妻》,以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崭新的舞台艺术风貌引起了戏剧界的高度关注,被称为“小剧种,大转型”,“一次性完成了地方剧种由城镇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型的质的飞跃”,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曹禺戏剧奖、鲁迅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2006—2007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等各类奖项,主演王锦文获得“梅花奖”、“白玉兰奖”和“文华表演奖”。多年来,剧团演出足迹涉及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绍兴等各大城市和宁波各(县)市区乡村,并成功出访了欧洲、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誉,被欧洲观众誉为“最棒的中国式意大利歌剧”。

 

    资料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