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塍堕微溜,桑柘含疏烟。
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
——唐·陆龟蒙
这是曾经隐居于长兴陆汇头村的唐代诗人、农学家陆龟蒙在《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中的诗句,描述了1000多年前太湖平原的农民在谷雨时节忙于养蚕的情景。谷雨前后,降雨量增多,桑树树叶勃发,正是江南一带特别是包括长兴在内的湖州地区农民养蚕最忙碌的季节。
清顺治版《长兴县志》记载:“谷雨前数日,偎煖处即色变而出。谚云:‘谷雨不藏虫’”;同治版《长兴县志》云:“(谷雨)前四五日下蚕。”长兴旧谚又说“吃饭靠种田、用钱靠养蚕”,植桑养蚕在旧时和种稻舂谷一样,是最重要的农事生产,故得到了高度重视。清同治《长兴县志》记载了农村中的一项旧俗:“除夜(大年夜)田间燃长炬名‘照田蚕’”,清顺治《长兴县志》则记为“(除夕)以长竿束草,于上金鼓相喧,名曰‘庆田蚕’”,即人们用长木(竹)竿绑上浸油的布条燃烧照亮田野,以此祈求着来年风调雨顺,确保田间稻谷和蚕茧丰收,这恰与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照田蚕行》描述的一致,可见这一旧俗今虽消失,却在太湖平原保持了千年之久。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谷得雨而生”之说。民谚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同治版《长兴县志》载“谷雨下种”,清明与谷雨之间正是播种移苗、点豆种瓜的最佳时节,得到绵绵春雨不断的滋润,才利于五谷丰登。长兴历史上稻麦轮作两熟制始于北宋,稻谷就是在谷雨时节播种育秧的。
对于茶文化渊源深厚的长兴县来说,谷雨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同是陆龟蒙,曾在顾渚山中辟有茶园,与著名诗人皮日休的10首《茶中杂咏》相互唱和,也写下10首《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他在《茶人》中写道: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
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诗中提到的“报春鸟”,与茶事密切相关,还蕴含着一则典故,可据此推断顾渚山产茶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南梁的任昉在《述异记卷上》记载:“顾渚山有报春鸟,春至则鸣,秋分亦鸣,似鶗鴂之类也。”陆羽后来又在《顾渚山记》中进一步记述了这种“报春鸟”,虽然《顾渚山记》已经佚失,但这段记述被《太平广记·卷四六三》引用:“顾渚山中有鸟如鸲鹆而小,苍黄色。每至正月二月,作声云:‘春起也’;至三月四月,作声云:‘春去也’,采茶人呼为‘报春鸟。’”过了谷雨节气,茶事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岕茶除外)。
因清明、谷雨而采制的区别,春茶分作明前茶、雨前茶,明前茶因上市早、品相好而更精贵,两者价格相差很大。但对于一般的长兴人而言,向来喜欢雨前茶,这是因为作为头茶的明前茶往往经不住三泡就变得寡淡无味,而雨前茶则因气温适宜发育充分,芽肥叶厚,茶味浓酽,更因价格实惠而得到欢迎,正如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所谓的“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另外,关于谷雨当天采摘的茶叶,也流行着一段说法,那就是传说上午摘的茶叶味道最佳,喝了会清火明目、祛湿辟邪。因此这一天,人们往往会去山上采茶,且多留在家中用以招待宾客,轻易不舍得外售或自饮。
相传,为了纪念仓颉造字,古代每到谷雨这天都会祭祀仓颉,至于长兴有无这一习俗,笔者未有见闻,只能是留待考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