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狐腋闸

标签:
水利工程遗产水利涵闸墉浦圩田狐腋闸文化 |
分类: 苕山箬水 |
,东距太湖1500米;南北向,总长2.4米,宽2.7米,高1.6米,保存完好。浙江省水利水电学院的老师对“狐腋闸”赞不绝口,引起了我的好奇。

长兴县中东部为水乡平原地区,自从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时期在太湖平原开浚溇港、围堤造田形成塘浦圩田后,用以解决圩区排水防洪、引水灌溉的涵闸设施遗产众多,虽然在现代化浪潮中大多淘汰且消失很多,但仍存数不少。长兴人将圩堤称之为“斗(土+斗)”,将圩区称为“斗(土+斗)区”,并将斗(土+斗)区中所建造的水利涵闸,称作富有本地特色的叫法——“斗(土+斗)门”。从目前遗存来看,称之为“闸口”的,笔者只知道仅此一座。
笔者对东濒太湖的新塘村十分熟悉,会同文史圈的朋友于本周六前往探访,很顺利地找到了掩映在桑树丛中的“狐腋闸口”,眼前为之一亮。该水闸横跨由长兴港(注:古箬溪,长兴最境内主要水系之一
)向南伸向平原圩田的一条很小的河流上,水闸南北两侧各设一组闸门,每组又设两层水闸,共四层闸门;每组的闸门津口槽凿于一对相向的长条石,需要封闭闸门时可以木板插入槽口作牐;在两组闸门之间架有两块并排石梁连接,相当于桥梁的作用,是闸桥一体的建筑;面梁两侧均阳刻“狐腋闸口”,两边落款“乙亥”“建造”的楷书小字。 该建筑与长兴境内遗存的多数“斗(土+斗)门”一样由花岗石加工而成,但也有十分独特之处,那就是一般的涵
闸为了挡水都是单向的,但狐腋闸却是东西两侧都设有津口槽,可以南北两面阻水,设计建造更显精微。

正要离开时,遇到了附近刚走出家门的徐文轩夫妇,两人分别为91岁和90岁。据徐文轩老人告知,他出生于1931年,该水闸建造时他虽然还不懂事,但仍记得见过当年建造的场景,结合“乙亥”年的落款,其建筑年代无疑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老人还告诉我,建造此闸的石匠是“根茂师傅”,姓啥不知道了,但不是当地人。询问为啥叫
“ 狐腋”,老人十分实在地说他也不知道。
虽然不知是谁为啥起了“狐腋”之名,但“狐腋”的延伸意义是珍贵的意思,如成语“集裘成腋”“雉头狐腋”等。该水闸建筑构件保存完好,形态规整,题刻清晰,周边亦能较好体现“塘浦圩田、桑基渔塘”的风貌,是长兴城东滨湖区平原极具代表性的水利文物,无疑是与“狐腋闸口”之名相匹配的。





前一篇:长兴旧俗——谷雨
后一篇:再次走入白溪朱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