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古桥故事(汇编)

标签:
长兴古桥故事江南古桥文化 |
分类: 行走古桥 |

桥梁是道路的延伸,是一种架设于河流、峡谷等之上的建筑物,先秦典籍《鹖冠子》有云:“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最早的非人工桥是自然形成的天生桥、倒在溪流上的树木以及浅水中散乱的石块。当人类有意识地推倒树木或者排列石块以跨越障碍时,桥便产生了,这一造物活动来自于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的模仿,形成的原始桥梁可能是独木骈木、乱石汀步、藤蔓荡索。在历史上,每当生产工具取得重大进步,运输工具发生重大变化,桥梁建设在载重、跨度等方面便会有新突破,从而不断推动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20年代铁路出现以前,造桥所用的材料是以石材和木材为主,铸铁和锻铁只是偶尔使用。
长兴县位于江南腹地,正好处在太湖平原与江南丘陵的交汇处,此种地形地貌对长兴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形成。长兴境内西苕溪、泗安溪、箬溪、乌溪横贯东西,水系发达。漾荡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叉,无水不成桥,无桥不成路,交通往来便需要建造大量的桥梁。长兴是环太湖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聚居地之一。空山、江家山是突起于长泗平原的小山岗,分布着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出于排水、灌溉以及安全的需要,这些聚落在具体布局上十分巧妙地运用水流和水系,既有人工沟渠,也有天然河流,在四周形成环壕。由桥通路,这些史前环壕之上应已有架木之桥,江家山遗址出土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杆栏式建筑上的榫卯结构木构件,说明此时木梁柱榫卯技术已经形成,架设独木骈木之桥当不是难事。
环太湖地区的桥梁建设,始终是运河塘工和圩田水利的有机组成部分。《浙江省水利志·概述》指出,我省“有文字记载的早期水利工程则为春秋吴越时期的胥塘、蠡塘和西湖(均在今长兴县)”。据记载西湖周围七十里,有水门二十四所,所谓水门,就是门、水闸等古代综合排灌设施,往往同时也是交通的桥梁,故自古就有门桥、闸桥等称谓。位于洪桥镇太湖村邹家港的一来桥,面向太湖一侧设有石闸,就是一座典型的桥闸合一的古桥。两汉至三国时期的湖州水利工程建设依旧集中在长兴区域:西汉初刘贾在县南筑荆塘、汉元始二年(2)皋伯通在县东北筑太湖最早的障水堤坝皋塘;三国孙休在湖州至长兴间筑青塘、乌程侯孙皓在县西修筑孙塘等等。唐宋时期太湖流域以塘工为核心的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唐刺史杨汉公开蒲帆塘,《嘉泰吴兴志》载,“统记云:西接长兴县入大溪,长八十里,入茶山修贡行此”。泗安塘水路始于六朝,成型于唐宋,明及以后的路程图记,都详细记载了从苏州到湖州,再到泗安的水路,从泗安登陆再转陆路去往徽州和宣州等地。历史上,长兴的大型桥梁主要集中在长湖运河和泗安塘、箬溪之上,随着现代航道的不断改造,那些运河上的大型桥梁基本都已被拆除,比如著名的新塘桥、五里桥、甫里桥、泗安高桥、天平桥、木石桥;箬溪和泗安塘则保留下了两座大型石梁桥——道德高桥、钮店桥。
(五里桥
箬下扁舟提供)

长兴的圩田兴修,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平原水网圩田系统初步形成于唐中后期至五代间,但大规模开发圩田却是在两宋时期,特别是宋室南渡以后,大力向湖荡围垦,“浙西围田相望,皆千百亩,陂塘溇渎,悉为田畴”,清初《浙江通志》记载长兴西湖“今皆成田”。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围垦,村落在空间分布上不断向东部低洼平原深入,到南宋末期,长兴村落分布在空间上已基本定型。《嘉泰吴兴志》载乌程“县境多水,凡村墅皆有桥,出于近时创建,若此类者至众,既无考证,本不足书,若悉数之,不止踰百”,长兴县也基本类同。我们在长兴滨湖平原和长泗平原的许多古桥上发现了大量的武康石构件,说明其历史均可上述至南宋时期。溇港是一个由溇港、塘桥、湖闸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据清同治《长兴县志》记载:“(明宏治)八年(1495)新筑湖塘,泄湖溇港各有跨桥、湖塘、湖岸也。”由此可见早在明代中期,34条湖溇之上都架有塘桥,溇港、村落、古桥构成了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
(古画中的长兴吕山桥)

许慎《说文解字》释梁曰:“梁,水桥也,从木水,刃声。”释桥曰:“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云:“(梁)水桥也。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无论是“梁”还是“桥”,这两个字都从木,最早的桥梁应是木制为主的。环太湖地区唐代的桥梁仍以木结构为主,一直到北宋晚期开始才进入“石桥时代”。元丰七年(1084)成书的《吴郡图经续记》载:“吴郡昔多桥梁,自白乐天诗尝云‘红栏三百九十桥’矣,其名已载《图经》。逮今增建者益多,皆叠石甃甓,工奇致密,不复用红栏矣。”但苏州最宏伟的吴江利往桥,也就是垂虹桥,庆历八年(1048)建造时用木万计,一直到元代才改为石桥。始建于唐代的湖城三巨桥骆驼、仪凤、甘棠均为木构,有“画栋采栏”“华焕相望”之说。建炎末(1130)甘棠桥率先易木以石,仪凤桥绍熙三年(1192)因居民遗火延燎重建,骆驼庆元六年(1200)火燔后重建,相继改为石构。绍熙二年(1191)湖州知州事王回修二十七溇,桥闸覆柱皆易以石。夹浦镇丁新村的鼎甲桥,古老相传,唐陆龟蒙曾隐居横玉山,在光竹涧上始建木桥。明朝初年,臧仲和“寻故址鼎新之,易土以砖,易木而石,赫然嘉美,因名鼎嘉桥。”晚明画家宋旭的《湖州十八景》绘制于1600年前后,有多处景观涉及长兴,其中《吕山汇》绘制了一大一小两座石拱桥,《新塘》绘制了一座石拱桥,《包阳湖》绘制了两座多孔的木构梁桥,《合溪市》绘制了横跨合溪的木构五孔梁桥。虹星桥镇蠡塘村有一条蠡塘港,横跨的三孔石梁桥,仍被称作塘口木桥;林城镇北汤村的徐庄桥也是一座三孔石梁桥,亦被称作徐庄木桥。充分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兴境内桥梁的建造是石木并用的格局。
(明代的长兴合溪木桥)

环太湖地区在宋代开始进入“石桥时代”,有其深刻的技术背景和经济原因。古代建造桥梁所需的石材全靠手工开采、切割和加工,铁器时代的来临,才使加工大型石料成为可能。古代的冶金技术发展到北宋日臻成熟,唐末至元丰年间中国铁产量人均增长了六倍,宋冶铁最盛的宋神宗(1068-1085)时期,生铁产量甚至相当于18世纪初的英国。宋朝冶铁技术明显提高,导致铁器市场价格明显下降,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石料开采,促进了石材在各方面的应用,石塘、石桥、石埠头等开始在江南大量出现。“石梁代木”实现了材料转换,但在石桥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些木结构的特征,石梁模拟木梁木柱,石梁连接处依旧采用榫卯技术。长兴始建于南宋的石佛桥、三登桥、渎南桥、圣堂桥等,都是应用榫卯结构的石梁桥,桥墩由底部的槽盘石、顶部的横帽石梁和中部数根石立柱构成,槽盘石和横帽石梁都凿有榫眼,立柱都凿有榫头,其结构形式与木梁木柱桥几乎一致,而且其造型都是两端向中间依次增高的弧形虹桥。这种桥在石材易得、水流浅缓的长兴应用较广,并一直沿用至民国,现保存数量也最多,但弧形虹桥演变成平直梁桥。
(宋元风格的涧湾桥)

环太湖地区易木为石,最早采用的石材为德清东苕溪沿岸山体开采的武康石,武康石属于火山凝灰岩,它们的力学性质恰好可以被人工凿开、劈裂,形成规整石条柱或石板,与古代的开采工具和加工技术相适应。长兴现存最古老的桥梁均为武康石桥,其中吕山乡门村的石佛桥排柱上有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纪年题刻,原包桥乡北杨村的三登桥排柱上也有嘉定十六年(1223)纪年题刻,此外还有渎南桥、圣堂桥等十多座武康石桥具备典型的宋元古桥特征。

太湖石大约从明代中期开始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末,但长期以辅助石材为主,整桥为太湖石的古桥很少见。夹浦的三孔石拱桥兴隆桥,金刚墙和拱券均有太湖石。林城包家村的包福桥是有明确明代纪年的太湖石桥,明成化丁未年(1487)起建,包福桥拱券石、护券石和假天盘石为太湖石,而且拱形是圆弧形,可能是明代成化始建时的原物。李家巷石泉村的永丰桥太湖石用得更多,按石泉吴氏族谱记载,永丰桥始建于明中期成化至正德年间。此外,太湖溇港区域的榭庄桥、龙凤桥、庙港头桥等大量使用太湖石的桥梁,都具有明显的明代风格。而虹星桥镇厚全村的兴福桥,俗称狮子桥,有可能是湖州境内最早使用太湖石的桥梁,兴福桥的桥面和拱券为武康石,其他则为太湖石,兴福桥具有鲜明的宋元风格,压券太湖石上雕刻的卷云纹、方胜纹、乳丁纹等都是典型的宋元装饰风格。
(狮子桥)

在长兴现存古石桥中,花岗岩的使用时间最短,从清朝中期开始。但因为时间近,保存的花岗岩石桥最多,分布也最广,保存也最完整。清代晚期到民国,我国桥梁史上发生了一次技术革命,钢铁等现代材料开始使用,第一座铁路桥、第一座公路桥等相继诞生。但太湖南岸的平原水乡,似乎依旧延续着用传统方法造桥的历史,兴起了继宋元、乾隆之后的又一次造桥高潮,用湖州本地产的浅黄色花岗岩造出横跨苕溪、箬溪诸水系之上的道道彩虹,真可谓:拱桥精致精美,如锁界桥、光阳桥等;梁桥气势恢宏,如高宁塘桥、六和桥等。此外,在长兴西部和南部山区,常随地取材,直接取用溪涧中的蛮石,色彩天然。《嘉泰吴兴志》载:“许公桥,在县去贡焙五里,跨巨涧。唐颜真卿修,贡尝与客步月觞咏桥上。宋朝县令许遵每领客过顾渚,重建此桥,因以许名。”从留存的照片看,许公桥就是一座典型的由天然蛮石砌置的拱桥,煤山镇仰峰村的金鸡桥也属于同一种类型的。

老李是我走读中结识的桥友,我们大家喜欢亲切地称呼他为船长,长兴很多古桥老宅都是他带着我们深入寻访的。我曾经戏言要走遍湖州的古桥,老李说,那我就先行一步,走遍长兴的古桥吧。老李是个坚决果敢的行动派,从此以后,他便以一个行走者的姿态出现在农民们的视野中,从纸面阅读走向乡村原野,跟随历史的脚步,放开心灵,实地感受那些沉寂在时光深处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不数年便走遍了长兴的200多座古桥。老李还是一个笔耕不辍的著者,在他的博客里、公众号上,我看到了每一个长兴乡镇古桥的细目和详实介绍;我读到了一篇篇钩沉厚重历史,展现淳朴民风的小桥故事。《长兴古桥故事》是老李这些年走读乡村水到渠成的成果之一,他会同长兴的施正强、周凤平等文史爱好者编辑了此书。在书即将付梓之前,承蒙老李高看,嘱咐我写一个序。于是我就大胆地结合自己走读经验和研究体会,简单梳理了一个长兴古桥发展简史,由于走读的经历不够,积累的资料有限,加之仓促成文,讹误在所难免,万望读者海涵。

长兴古桥故事目录
程桥绿水酒仙家——雉城州桥
西引南控商市盛——虹星桥
积德行善永相传——畎桥
鼎新臧家甲长兴——鼎甲桥
10. 横港纵浦圈圩田——蠡塘桥
沉浮千载趣闻传——林石桥
12. 三家联建只为善——包桥
13. 箬水通湖号称首——新塘桥
14. 安长两县世相宜——长安桥
15. 积德便民自古颂——便民桥
16. 锡兹多福惠无疆——观音桥
17. 弁阴山水历变迁——横山桥
18. 一战功成将名留——吕山桥
19. 白鱼翔游聚古埠——蒋家桥
20. 民间嬉说比天高——天平桥
21. 繁华流去终归静——广安桥
22. 战火纷飞屡毁建——跨塘桥
23. 西连三箬拥长城——五里桥
31. 圯隆生圣永宁波——生圣桥
32. 小桥流水觅知音——识荆桥
33. 一派溪随箬下流——甫里桥
34. 陈皇下旨为报恩——圣旨桥
35. 九曲三湾觅旧痕——乌云桥
36. 红线一牵道尼喜——道左桥
37. 舟过桥下连苏杭——六和桥和高宁塘桥
38. 吴越钱氏祖地返——同仁桥
39. 卜岁丰歉影中观——图影桥
40.渡尽劫波展旧图——小沉渎村塘桥
41. 横塘旧时舟楫忙——狭社桥
42. 荷莲永浮抵旱涝——荷瓣桥
43. 农家求学盼儒来——计家浜村桥
44. 小箬埠头矿灰出——双石桥
45. 美桥对起冠蒙山——石泉双桥
46 驸马渎上美善载——众安桥
47. 千年航道旧时驿——钮店桥
48. 伍员一箭出雪藕——胥仓桥
49. 嘉定题刻证宋桥——石佛桥
50. 桑基渔塘伴古桥——渎南桥
51. 人去桥在忆古渡——李家桥
52. 厌离乡土葬湖州——东营桥
53. 阁老故里忆旧痕——浪斗桥
54. 风雨沧桑八百年——嘉泰桥
55. 桥闸合一护村庄——重庆桥
56. 公覆到此已成谜——黄公桥
57. 武举门前石锤存——殿元桥
58. 安长虽分一桥连——同界南桥
59. 鲜血淌河不堪忆——钦汇桥
60. 荷叶之下隐惊龙——龙桥
61. 周渎原是旧驿处——严村桥
62. 澄心寺前旧名记——习善桥
63. 百龄老桥铭四家——寿星桥
64. 朝拜显圣停天门——止马桥
65. 只见古桥未见庙——祠山庙桥
66. 九孔石桥扁担长——初康桥
67. 经历战火盼泰安——太平桥
68. 凤凰亭过抵东峰——金鸡桥
69. 宝带溪桥罨画通——画溪桥
70. 十里藤花雁翎舟——雁翎桥
71.彭耆岭上真君候——太乙殿金刚桥
72. 八都讹传非此刘——清塘桥
73. 湖陵山后西子香——接香塘桥
74. 藤蔓绕身伴美雕——唐翁桥
75. 五谷丰登寄美愿——三登桥
76. 古道长亭念丐德——梅家桥
77. 高桥巍巍伴龙湾——道德高桥
78. 阋墙笑化美名扬——和睦桥
79. 弯月如弓射白溪——金莲桥
80. 仓前猫儿老鼠桥——仓桥
后记
长兴地处太湖西南岸,湖汊塘港纵横交错、遍布城乡,桥梁成为农耕时代百姓须臾不能离开的交通锁钥。长兴古石桥之多,在地名中可见一斑,诸多地名与桥结缘。20世纪末撤乡并镇前,34个乡镇中以桥命名的就有天平桥乡、畎桥乡、便民桥乡、鼎甲桥乡、长桥乡、包桥乡、观音桥乡,如今仍有洪桥镇、虹星桥镇是以桥为名的。至于以桥命名的村落更是难以计数;长兴还流传着一句关于桥的谚语:“高,高不过天平桥;低,低不过塌水桥;短,短不过跨塘桥;长,长不过五里桥”,可见桥梁与古代百姓生产、生活的密切程度。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方式的蜕变,这些石桥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功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了急于通车人群眼中的累赘。以故乡古镇泗安为例,镇区中心原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十分雄伟的“高桥”——顺兴桥,单孔石拱桥尤如彩虹横卧于泗安塘上,连接着繁华街市的两端。在泗安高桥之上发生了很多故事,咸丰年间,太平军曾与李鸿章的淮军激战于桥头;1943年苏浙军区的“老虎团”雪夜攻泗安取得大捷,也是跨越了桥头碉堡攻克镇区的。我小时候上幼儿园每天经过此桥,时常吃力地翻过桥梁,许是交通之需,1973年终于一炸了之,代之为一座水泥桥。环顾今日江南古镇,目前都把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作为江南水乡最重要的特征,相比之下,千年古镇泗安显然缺少了这种韵味,乡人如今谈起总是感慨万千、叹息不已。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短短数十年间,长兴县域内数百座古石桥包括天平桥、林城桥、跨塘桥、新塘桥、五里桥、紫金桥、州桥、甫里桥等知名桥梁在内,已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入了历史,甚至没有来得及留下身影。所幸地处乡间的一些石桥虽然饱经沧桑、磨砺岁月,至今还有220来座石桥幸存,承载了对厚重历史的寄托,部分乡村还将之打造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在重视历史文化的今天,这些石桥在我看来是最好的无声载体,值得保护。
首先,这此石桥是很好的历史遗存。长兴保留最早的石桥起始于两宋,如石佛桥、三登桥有明确的南宋纪年,畎桥有元代纪年,渎南桥、圣堂桥等十多座桥梁也具备典型的宋元古桥特征,谢庄桥、龙凤桥、庙港头桥等明代桥梁,与太湖溇港一起构成了世界水利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清代、民国初期的石桥更多,相比之下,同时期的其他地面建筑则大多消失在现代人的视线中。
其次,这些石桥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石桥的类型既有如大乌桥、小乌桥、清仙桥那样精美的石拱桥,也有涵盖了六墩七孔、四墩五孔、两墩三孔和单孔诸如下殷桥、高宁塘桥、泥桥、初康桥那样的梁桥;桥梁石材既有明代早期以前江南地区常用的武康石,也有诸如清仙桥、接香塘桥、包福桥等明代常用的太湖青石,还有如金鸡桥等山区涧桥那样用乱山石堆砌而成的,更多的是以花岗岩为石材的多姿多彩的石桥;许多桥梁比如唐翁桥、狮子桥还保留了精美的石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再次,这些石桥往往与当地地名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桥名为例,如丁家渚塘桥、白阜蒋家桥、大卢桥、施家桥、李家桥等很多以姓氏来命名的桥梁反映了原住民的信息;而诸如“太平”“永福”“安乐”“年丰”“丰年”“茂盛”则普遍反映了旧时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类似“广济桥”“圆通桥”“圣堂桥”“关王庙桥”“观音桥”“祠山庙桥”等,则体现了古代百姓崇尚道佛的传统。
最后,这些石桥蕴涵了许多历史文化信息。比如鼎甲桥、胥仓桥、五孔拦羊桥、生圣桥有关传承的故事,精彩生动而耐人寻味;前渚桥、浣东桥、大路桥等,仍能依稀反映出古代交通要道的原貌;寿星桥侧分别镌有明代孙家兄弟和清代泗安士绅姓名的两块桥碑题刻,以及徐庄木桥那样刻有捐建人姓名的石碑,充分体现出古代“架桥铺路”义举的传统美德;永丰桥、蒋埠桥等十四座桥梁还镶嵌着一句句隽永深刻的对联,让我们可以品鉴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承蒙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史官云先生高看一眼,委托我主编《长兴古桥故事》一书,虽然对石桥建筑技术是外行,对长兴古桥的底蕴也了解不透,但数年来本着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曾经不辞辛劳跑遍县内200余座古石桥,故而不再推辞,勉力为之,并邀请文史圈中诸友合力共襄其事,数月之内草创成书,仓促之中难免讹误,且遗漏多多,望读者海涵。
前一篇:消逝的古桥——合溪市桥
后一篇:游城山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