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由徐茂明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1版、2006年2月第2次印刷,属于唐力行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丛书》之一。特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唐力行序言】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郡县以下不设治,县即为最低层次的基层政权。县以下是广大的农村和分散的农民。在中国自古就没有一个社会的层面,个人是从属于父权家长制的家庭和家族的。那么,县一级的基层政权是怎样实现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的?换言之,也就是国家是怎样实现对农村的控制的?隋唐之前,由于血缘势力之强大,中央政权在限制其恶性膨胀的同时,在县以下设乡官以制约强宗豪族之势力,执行税收、徭役、捕盗等政府行政职能,同时主持行政之外的乡里的社会自治职能,如劝农、教化、互济、公益建设等,形成县——乡官——家庭、家族的控制体系。但是乡官难与士族抗衡,农村仍是世家大族的势力范围。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割断了士族与国家政权的天然联系,士族势力日渐衰弱,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地方乡官制也开始向职役制转变,中唐以后乡长已是名存实亡,里正也只是负责税收、徭役、捕盗等职能,社会地位不断下降,地方自治的功能逐渐丧失。
【绪论】
——大致而言,江南地理范围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自然地理、行政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
——据此可以认定(江南的经济地理范围),明清江南地区苏、松、常、杭、嘉、湖、宁、镇八府一州应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经济区。
——周振鹤先生在《释江南》一文中总结说:“江南不但是一个地域概念——这一概念随着人们地理知识的扩大而变易,而且还具有经济涵义——代表一个先进的经济区,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概念——透视出一个文化发达取得范围。”……在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的文化发展序列是罗家角早期遗存、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各文化类型遗存丰富,前后相续,脉络清晰,自成一体,良渚文化的玉器、黑陶、丝织的制作技术都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陶器纹饰风格以素面为特色。
——“士绅”正是通过对知识的占有以及与政治特权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在明清两代充当着社会权威、文化规范的角色,对于传统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士绅与宗族社会
林济认为,明代前中期,官僚大多返回乡村宗族,他们与宗族的结合还是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官僚义田义庄方式。明中后期,随着专制王权社会控制能力的削弱,缙绅世家逃离乡村宗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活动空间以城镇为中心,较多地关心更大范围的地方事务,逐渐取代官府成为控制民间的主要力量。清朝初期一度严厉限制士绅特权,缙绅开始退回到乡村宗族之中,他们更多地寻求宗族生活满足,于耕读生活中获得某种安全感与人生适意,热衷于敬宗收族。(指长江中游)……
第一章 江南士绅与明清专制皇权
士绅作为科举制的产物,它对专制皇权有着天然的依附性;同时它作为在野的文化精英、道统的代言人,又与政统的代表——皇权始终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
第一节
明初政治风暴与江南士绅的沉寂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变迁与江南士绅文化权力的扩张
——(明代中后期)……仕途潜在的经济收益,以及仕绅阶层享有的各种免役、礼遇特权更加刺激了人们从科举入仕的强烈愿望,也大大提高了科举功名的社会声望值,在民众眼里,功名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重要的是政治庇护和经济利益,因而一旦科举中式,便可获得超出庶民的特殊地位。……
——明季江南地区,科第兴盛。功名之士除进入朝廷中枢机构和府县衙门外,更多的则是滞留乡里,形成庞大的士绅阶层。他们通过各种师生、同年、亲缘、地缘等关系网络,以及官府赋予的特权,广泛地干预地方事务。刘宗周批评说:“江南冠盖辐辏之地,无一事无衿绅孝廉把持,无一时无衿绅孝廉嘱托,有司惟力是视,有钱者生。”……另外,士绅由于享有免役特权,也加剧了百姓的徭役负担,同时还造成了“诡寄”土地等弊端,侵蚀了国家的税源。因而顾炎武将乡宦、生员及吏胥并列为三下病民的“三害”……
——另一侧面。江南士绅作为一个庞大的知识群体,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其官职、功名、声望、财富、思想、品性等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简单地以某一项标准来划分这一群体。他们当中既有聚敛无度、武断乡曲的豪门劣绅;也有淡泊自守、独善其身的隐士;还有以道统自任、坚守儒家伦理阵地,敢与朝廷争“是非”的“正身之士”。
——"是非"之论最早由昆山人归有光发其端绪。嘉靖四十一年(1562)权臣严嵩父子垮台后,江南人徐阶继任首辅,直至隆庆二年(1568)致仕。徐阶一反严嵩之"猜刻",务行“宽大”之政,“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和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因此博得“名相”的美名。在他的“宽大”之下,隆庆元年(1567),归有光代浙江乡试主考官拟定程策时提出:“国家大事必合天下之议”,“不专于一人,不恂于一说,惟其当而已。”这就是说,国家大事应由“天下之议”来决定,而不是专断于某一个人。
第三节 清初的严厉打击与江南士绅的沦落
清朝一开始就对江南士绅实行严厉的打击政策,整个顺治朝18年间,江南大案不断,腥风血雨,其惨烈之程度远过明朝初期。康、雍、乾三朝对江南士绅转为恩威并施,科举与文字狱双管齐下。在清廷淫威的摧挫之下,清代前期江南士绅之特权、势力和社会影响均不及明代后期。
第四节
太平天国兴起与江南士绅权力的全面高涨
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士绅为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利益所做的四件大事是:办理团练、设会防局、赴皖乞师、奏减赋税。……自觉地承担起社会文化秩序重建和维护的角色。
第二章 江南士绅与社会基层组织
士绅与社会基层的关系,有一个由控制对象到控制主体的过程。唐代中期以前,乡里组织还是国家行政组织系统的一部分,名为乡官制,乡官由县府委派……;唐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制,县官成为最基层的“父母官”,而原先的基层乡官制则演变为百姓轮流充任的职役制——里甲组织。……基层组织由乡官制转变为职役制,意味着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由直接控制变为间接控制,从而为士绅权力的膨胀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第一节 官方基层组织
明清江南地区先后由官方直接制定并实施的基层组织可分为三个系列,即按户口编制的里甲制和保甲制,按税粮划区的粮长制,按土地分界的都图制。
【从里甲制到保甲制】
里甲制是为保证国家赋役的正常征发而实施的一种职役组织,主要实行于明朝和清朝前期,按学界通行说法,里甲制在全国普遍推行于洪武十四年。然而,此前江南的湖州即已创立了与此极为类似的里甲组织。
【粮长与粮区】
粮长制创始于洪武四年。
【都图的衍变】
都图是贯穿明清两代的一种按土地区划的基层组织。……起源于南宋。……明朝建立后,始将都图推向全国,成为各州县的基层行政区划组织,其统属关系是县辖都、都辖图……所谓图,最初就是一里110户所拥有的土地……
第二节 半官方基层组织
——在封建时代,仓廪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贮粮之所,而是一个以贮藏、平粜、借贷、赈济为手段,对社会进行调控的管理体系。明清江南的仓廪系统大致分为府州县的预备仓、济农仓、常平仓等和乡镇的社仓、义仓两大类。
第三节 民间基层组织
民间基层组织主要是指血缘性的宗族义庄、地缘性的善堂善会,以及兼有地缘和业缘的会馆会所,其创办和管理者基本上都是地方上的士绅阶层与财力雄厚的“素封”之家。
——善会是以明末绅士为主体的社会精英创建的一种民间济贫教化组织。因济贫方式不同,各地善会又分为同善会、放生会、一命浮图会、掩骸会、育婴社等种类。
——会馆主要是地域性的社会团体,公所主要是行业性的社会团体。……由以地域性为主的会馆到以行业性为主的公所,这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会馆公所除了正常性的行业业务管理外,另一重要活动内容就是救助同业或同乡,办理社会救济,善举内容主要有购置义冢、施棺殓葬、延医给药、助鳏恤寡、救济失业、帮助同业外乡人、给资还乡、兴办义塾、惜字修路和帮助工商业者的家属等等。
第三章 江南士绅的文化权力与社会保障功能
第四章 江南士绅的家族迁徙与区域文化互动
第五章 近代社会变迁中的江南士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