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2018-06-27 20:13:29)
标签:

长兴古桥

虹星桥

圣堂桥

狮子桥

分类: 苕山箬水
       虹星桥镇位于长兴县的中南部,处于长泗平原的中心,南临西苕溪,泗安塘由中部穿境而过,连接两大水系的支流纵横交错,除境内的午山村有少数丘陵以外,均为水乡平原地区,从宋代开始就是粮食、丝绸的主产区。古代,船行舟泊之余,桥梁亦为通行之必需。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经实地考察,至今仍保留了28座古石桥,其中宋元古桥1座,明代古桥1座,清代石桥15座(其中留有宋元古桥构件的3座,留有明代构件的1座),民国石桥数座,分布于14个村(居)之中,县级文保单位一处。这些古石桥彰显了水乡平原的底蕴。
       一、圣堂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圣堂桥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9.16米,宽0.9米,中孔径跨3.6米,高约3米,呈东西走向,桥墩为两块并排竖立的花岗石柱,桥面则是武康石对应三个桥孔纵向各一块铺就,面梁呈弧形带折睑边且有栉阶之痕,具有明显的宋元风格。石梁侧面阳刻题额为“光绪二十一年 圣堂桥”,系1895年重建,但仍应视作宋元古桥。该桥位于钱家自然村北,桥东的余爵桥村中有圣堂庙,旧时民众烧香须经此桥,故命名为钱家圣堂桥,2010年列为县级文保单位。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二、兴福桥狮子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狮子桥是当地的俗称,正式名称是“兴福桥”,坐落于厚全村狮子桥自然村东北,呈南北走向。该桥是虹星桥镇内唯一的石拱桥,单孔,建造年代判断为明代,但具有明显的宋元风格。此桥题额“兴福桥”为阴刻楷书;桥面本由两块武康石并列铺就,有类似棋盘式的线条刻痕,纵梁底端有卷云纹;拱券主体为武康石,呈圆弧拱分三节联结,虽然后期更换了桥面和拱券部分石材,但宋元时期的主体石材和造型未变。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之所以将该桥判断为明代桥梁,是因为该桥金刚墙(桥台)用材为太湖石,卷草纹、方胜纹、乳丁纹浮雕皆有体现,为湖州地区最早使用太湖石作为建桥石材的现存古桥之一。其最大的特色则是太湖石材的天盘石,端首为栩栩如生的吞水石兽,十分精美,村民遂以“狮子”称呼此桥,并用以命名村名。此桥由于年代久远,损毁严重,后期修复时未能依旧修旧,这是遗憾之处。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三 、港口洪桥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港口洪桥坐落于虹星桥镇港口村南自然村西侧,原为四墩五孔石梁桥,呈东西走向,桥面石梁一侧款额题为“重建洪桥”“嘉庆丙寅”,即重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但该桥还保留了宋元时期的武康石构件。此桥横跨西苕溪的支流,而西苕溪流域集中了县境内诸多宋元武康石桥,证明了西苕溪流域开发较早,且因蚕桑业发达而较为富庶,宋元诗人戴表元的诗作《苕溪》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情景:“六月苕溪路,人看似若耶。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之所以命名为“港口洪桥”,实因境内有洪桥镇以桥命名以示区别,但实际上洪桥镇上的桥正式名称是“鸿桥”而非“洪桥”,可谓阴差阳错。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四、殿元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殿元桥坐落村与桥同名,属后羊行政村,南堍为和平镇小溪口村启伦桥自然村,同样南北向跨将军港之上还有一座启伦桥,水系经泥桥港入西苕溪。该桥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1.2米,宽2.1米,高约5米,桥面原为板梁结构,但中孔石梁替换了部分水泥预制板,估计和它处一样是抗战期间为阻击日军行军所致;两座桥墩为并排竖立的三块花岗岩排柱石;桥面侧梁题额有:“重建殿元桥”“同治十一年”“孟冬月吉立”,即公元1872年阴历11月所重建。但六根排柱石中,四根是清代重建时的淡黄色花岗石,两根为紫红色黄岗石,其中一根紫红色桥墩柱石上有荷莲字堂,字迹漫漶不清无法辨识,但风格与画溪街道的濮家桥类似,故推断为明代中期初建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对于“殿元桥”的来历,没有确切记载,当地村民也语焉不详。该村嵇姓先祖相传曾经出过一位武状元,倒是与“殿元”即“状元”的别称相吻合,而且该桥所跨河流正好也叫作“将军港”,同条河流之东的周村村还有一座将军桥,我猜测与此有关,查阅旧县志,可惜未见嵇姓武状元之录,只能就此存疑。此桥保存基本完整,具有保护价值,但未列入不可移动文物“三普”目录,理应补录。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五、白洋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白洋桥位于谭家村前龙沟自然村东,东西向跨白洋港,系花岗岩材质的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0.8米,宽1.62米,高约3.5米,中孔径跨3.5米,为板梁式结构。旁边原有白洋庙,解放后改建为白洋小学,犹存一棵百年银杏,桥因此得名。该桥款额题为“重建白洋桥  嘉庆七年 ”,即1802年重建此桥,清代《长兴县志》亦有记载:“白洋桥,在县西南三十二里,跨白洋港”。
       六、 雁塘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雁塘桥位于谭家村南庄自然村南,系两墩三孔石梁桥,为花岗岩材质的板栏式结构,长10.2米,高3.2米,宽1.8米,中孔径跨3.35米。该桥题额有“重建雁塘桥”,但未标纪年,此桥与白洋桥风格相同,且两桥距离很近,很有可能为同时期所建造。
       七、大国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大国桥坐落于港口村上洪自然村口,东西向横跨大国桥港,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0.7米,宽1.68米,高3.76米,中孔净跨4.05米。桥面石梁题额为“道光八年仲夏 大国桥”,即建于公元1828年,该桥的两桥墩柱石仍保留有武康石,证明乃系重建。大国桥桥身为藤蔓所覆盖,古朴典雅,十分耐看。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八、万安大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万安大桥桥长9.04米,宽1.91米,高3.53米,中孔净跨3.91米,位于以狮舞闻名的刘井自然村,南北向跨村外外港。该桥保存完整,桥心石有清晰的旋涡纹图案,题额为“道光十九年春月 重建万安桥”,即建于公元1839年。该桥虽仅仅是座两墩三孔的石梁桥,桥面只是由三块长石梁三拚纵向铺就,但远观雄壮、近瞧宏大,难怪被称作“大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九、广丰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广丰桥位于港口村长圆自然村,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7.6米,宽2.1米,高约3.5米,中孔径跨4.2米,桥面由4块长条石三拚纵铺而成。广丰桥南北向跨竹桥港,此港因旧时建有竹桥而得名,而竹木架桥恰恰是江南地区在石桥出现之前的建桥模式。港口村在清末因临近西苕溪由码头而发展为小集镇,此前的旧称也是“竹桥港”,但已少为人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该桥面梁一侧阳刻“咸丰戊午年重建广丰桥”十个大字,即重建于公元1858年,“广丰桥”寓意了水乡平原百姓对丰收的美好愿景,可惜在此桥建造后不久的1860—1864年期间,长兴遭受了兵祸,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曾在虹星桥大战清军,并由此进军长兴县城,以致虹溪一带人口凋蔽、荒野百里,战后移民纷至才重新得到开发。
十、仙圣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仙圣桥位于西南村杨家浜自然村,为花岗石材质的两墩三孔石梁桥,建筑年代为清代,长10.45米,宽1.26米,中孔径跨3.5米,高3.35米,横跨杨家浜。杨家浜是古时杨姓村民南引九里塘港之水灌溉而开挖的河浜,为什么冠名“仙圣”待考?
十一、龙兴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龙兴桥坐落于与安吉交界的后羊村庙湾自然村,系花岗石材质的单孔石平桥,长11.4米,宽1.45米,高约2.6米,中孔径跨3.6米,为清代风格的板梁结构,村民俗呼为“木桥”,大约是古代时本为木桥传承至今的缘故。该桥面梁之侧题额为“龙兴桥”,我估计与桥梁附近的泥桥港有关。泥桥港为沟通泗安塘与西苕溪的一条主要支流,流经庙湾自然村地段时,蜿蜒曲折如游龙一般,故此命名。但现实情况却没有那么美好,一旦洪水来袭,河水遇到河湾滞涨,时常决堤而出,故庙湾向有“三年两倒”的惨象,一直到1970年代里塘联合修建才有好转。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十二、同界南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此桥位于后羊村同界桥自然村南,长17.5米、宽1.62米,高约3.6米,中孔径跨5.5米,系板梁结构的两墩三孔花岗岩石梁桥,两条纵梁间以横铺的小石块,桥墩为三块板柱石竖立而成,是清代同治年间所建的古桥。桥上缠绕了些许藤蔓,北侧桥堍有一棵百年沙朴树,大老远就能望见,古朴凝重。桥面纵梁东侧镌有“重建南桥”四字,因与村西重修于公元1710年的四墩五孔武康石桥——同界桥(已改建为水泥钢筋桥梁),同隔泥桥港与安吉相邻,被唤作“同界南桥”。泥桥港(畎桥港)的河堤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从小溪口到天平桥的河段上,目前还分布着长安桥、大伦桥、启伦桥、同界南桥、畎桥、永宁桥等六座古石桥,为境内保存古桥最多的河道。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明代弘治年之前,对面安吉的荆湾乡(今属梅溪镇)同属长兴县的古荆溪乡,弘治年间划安吉南境九乡设孝丰县,原安吉县辖区由于过小,便划长兴县的荆溪乡和晏子乡、顺零乡入安吉,而古荆溪乡的七都、八都、九都、十都这四个都,却以河为界留在了长兴县。河流两岸曾经是重要的蚕桑基地和渔业饲养基地,湖州地区在唐宋时引进“鲁桑”之前,本地的桑叶品种叫作“荆桑”,我怀疑即是以“荆溪”或本地汉属荆国而命名的桑树品种。
       十三、嘉德桥(嘉会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嘉德桥位于里塘村杨家墩自然村南,长9.92米,宽1.5米,中孔径跨3.49米,高3.31米,系两墩三孔石梁桥。文物部门将此桥命名为“嘉德桥”,但本人辨识桥额为“同治十年 嘉会桥”,与古代县南的行政区划“嘉会区”相合。该桥在抗战时期受损,当地为抗日自卫武装红枪会的活动区域,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村民曾将中孔石梁拆除,在解放后才重新架上。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十四、乐安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乐安桥位于港口村李渎自然村,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4.06米,宽1.38米,中孔径跨4.1米,重建于清光绪年间,桥面石梁题额为“光绪口年里人重建   乐安桥”。该桥南北向跨村内河港,该河浜原与大国桥港相通,流向西苕溪。
       十五、 南首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南首桥坐落于午山村大午山自然村,为清光绪壬午年(1882)所建的一座两墩三孔石梁桥,在我去访桥时,据村民告知已经坍塌。但我在村中见到了仅由单块石板架设的一座小桥,亦属幸事。该村系李姓聚居地,是大宋抗金名相李纲的后裔。
        十六、人文庄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人文庄桥的结构、用材与白洋桥、雁塘桥相同,重建于光绪丁酋年(1897),东西向跨庄桥港,系以花岗石材质为主的两墩三孔石梁桥,长9.36米,宽1.43米,高2.8米,中孔净跨3.2米。坐落村以桥命名为人文庄自然村(属谭家村),此名必有深意,可惜已经无考。
        十七、重庆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重庆桥,位于西苕溪大堤的北侧,桥下是通往港口自然村的小支流,当地俗称为“和尚桥”。该桥看似只是一座造型简单的单孔花岗岩石平桥,但该桥却兼具闸门功能,能起到调蓄旱涝之效。西苕溪两岸百里沃野,目前仍是长兴粮食主产区,从古至今水利建设是农业之命脉,兼顾水利的闸桥就是古时百姓的杰作。如今,西苕溪沿岸建起了百里钢筋水泥大堤,困扰多年的水患得以根本上解决。而在农田耕种模式上,农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比如与古桥倒卧造型有些相似、北宋即开始流行于江南地区作用于插秧的秧马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上述两幅照片由生于港口公社的文友“林道人”提供)
       十八、太平桥
       太平桥坐落于港口村麦塔自然村,南北向横跨村中心的内港,系花岗石的单孔石平桥,桥名寓意着良好的祝愿,因县境内有多座“太平桥”,故命名为麦塔太平桥。此桥造型简单朴实,却也能为富有传说的该村增添了人文内涵。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十九、塘口木桥 
       塘口木桥位于周村村木桥头自然村,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1.65米,宽1.8米,高3.85米,中孔径跨4.45米,桥无题额和纪年,但该桥为板梁结构,据此判断建于清代。该桥东侧桥墩柱石有两幅荷莲字堂,当为明代中期以前的石构件,但桥名既为“木桥”,也有可能是将附近古桥的武康石构件移来此处的。该桥横跨里塘港,该港旧名“蠡塘港”,直南直北沟通西苕溪与泗安塘,很明显是人工开挖的运河,相传为越相范蠡所开凿,是史料记载的浙江境内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抗战初期,小溪口集镇成为多支抗日武装的集聚地,该桥是里塘一带通往小溪口的重要通道,吴有秋领导的“长兴人民抗日义勇队”就曾活动于该地所作抵抗日军。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二十、钟林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钟林桥坐落于观音桥村钟林桥自然村,大约是以村中居民曾经的“钟、林”两姓来命名,所在自然村则以“钟林桥”命名。该桥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4米,宽2.28米,高3.73米,中孔径跨3.9米,建造年代不详,判断为清代桥梁。如今,桥面已经铺上水泥,桥墩也用钢筋加固。
       二十一、姜家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姜家桥位于罗家村姜家自然村,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8.79米,宽1.42米,高3.03米,中孔径跨3.97米,桥面为三拚的三块花岗岩长条石纵向铺筑。该桥东西向横跨菖蒲潭,桥无题额和纪年,村名以姜家聚落村来命名,建造年代推断为清末。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二十二、姜家永福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永福桥位于罗家村姜家自然村东,系两墩三孔花岗岩石梁桥,长8.4米,宽1.3米,高约3.2米,中孔径跨3.1米,款额题刻为“永福桥”“民国癸丑年、重修”,即民国之初的1913年重建,但该桥系板梁结构,清代风格明显。永福桥相距姜家桥仅一华里左右,同跨菖蒲潭,据村民反映,原本同一条河港上还有一座太平桥,于上世纪中叶拆除,都是通往虹星桥集镇的津梁,现在沿着河堤在姜家桥与永福桥之间依然存在石磴古道的痕印。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二十三、永丰桥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永丰桥位于罗家村蒋家自然村南村民俗称为“蒋家桥”。该桥长15.8米,宽2.28米,中孔径跨4.05米,桥面横铺四块花岗石板,桥墩4根立柱,用材宏硕,保存完整,在两墩三孔石梁桥中属于体型较大的。桥两侧阳刻“癸丑年重建永台桥”,估计重建于民国时期的1913年。该桥桥墩排柱石中有武康石,而且与东侧跨同一条外港的有南宋纪年的石佛桥较近,很可能是同时代初建,河港两岸圩田面积较大,呈现出良好的传统“桑基渔塘”格局。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二十四、馀爵桥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馀爵桥紧贴余爵村道旁,是座单孔石平桥,长5米、宽2米。惜桥下河道已经干涸,桥身覆盖着厚厚的树藤,虽然是民国年间所造,看上去却很苍穹古朴。据清代县志的记载该桥原名“俞家桥”,后改称“ 馀爵桥”喻意为“年年有余粮,当官有爵位”,可谓美好的憧憬。
       二十五、双福塘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双福塘桥在毕家村双桥头自然村南,南北向跨双桥港,河港中原有一小岛,河流从小岛两侧分流而过,尤如“双龙抢珠”,因水患不止,为遏止双龙兴风作浪,乡人建造两座桥镇之,故名双桥港。现在仅有双福塘桥尤存,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4.74米,宽1.69米,高4.48米,中孔径跨5.3米,建于民国六年(1917),气派十足。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二十六、贺家桥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贺家桥位于河桥村前吴自然村,前吴村原名“东贺村”,因跨于贺家港之上而得名。该桥只是一座结构简单的单孔石梁桥,建于清代。走访此桥前,特意去看因“河桥门”而命名行政村名之老“门”,倒是被惊羡了一番。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二十七、蒋家桥
       蒋家桥位于河桥村后吴自然村,是一座单孔石平桥,跨朱砂港。此桥系解放后所建造,按理算不上古桥,但据介绍,该桥系原钦汇桥拆除时,村民用船运来石材搭建而起,因此在这里也作一介绍。钦汇桥也算得上是长兴名桥,原跨九里塘港,在《永乐大典》所记载的元代长兴15座古桥中就有其名。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二十八、星桥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最后要提到的就是集镇之得名的虹星桥。据《永乐大典》记载“红星桥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废于兵,洪武六年重建”,可见虹星桥初名“红星桥”,始建于宋元时期,因元末兵乱而毁,明洪武时期的公元1673年再建。由于十里八乡盛产蚕桑,“虹”取“蚕”含有“虫”“工”之喻,“红星桥”逐渐更名为“虹星桥”,并成为泗安塘航道沿线的重要码头,清代县志在“虹星桥镇”条目下记载“虹星桥镇西引泗安,南控梅溪,藩卫县城,溯游郡治。嘉道之间,列肆联廛,颇称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三月,一场大战在桥头发生,虹星桥再次在兵乱中损毁,于战后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绅士施恩溥、里人黄金榜再次重建,为特殊形制的四孔石梁桥,南北向跨泗安塘。1969年因泗安塘航道建设,改建成钢筋水泥拱桥。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虹星桥拆建后,将原桥石构件移到与泗安塘“十”字交叉的木桥港入口处,改建成一座两墩三孔呈东西走向的石梁桥,长22.7米,宽约3米,桥面并排铺就五块条石,高约3.6米,排柱石亦由5块花岗石并排竖立构成,与清代石梁桥的造桥工艺无二,还保留了老桥石梁的题额石刻:楷书阳刻“虹星桥”“同治十一年”(与清代县志记载相差2年)。
        注:本文文中第一幅和最后一幅图片及部分其它图片由虹星桥镇政府提供。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虹星桥镇的古石桥数量位居全县前茅,与其江南水乡的风貌珠联璧合。历史上其石桥数量更多,在走桥过程中还发现周村将军桥、周家凉亭边的周家桥、集镇上的油车桥都存有古桥构件,另外如蠡塘桥、观音桥、虹星桥、钦汇桥等更是久负盛名。其间也有憾事,朱庄久安桥、贺家村的圆车桥、龙从浜的东心桥在近年不见了踪影。俗话说“家有一老是个宝”,正象虹星桥的微信公众号《水韵虹溪》所言:“一座古桥就是一段封存的故事,一座古桥便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形成”“一座座古桥就如人间彩虹,连接着最美丽的山水······若能徜徉在古老的桥上看一处风景,是最好不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