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星桥镇的古石桥(修改版)

标签:
长兴古桥虹星桥圣堂桥狮子桥 |
分类: 苕山箬水 |







万安大桥桥长9.04米,宽1.91米,高3.53米,中孔净跨3.91米,位于以狮舞闻名的刘井自然村,南北向跨村外外港。该桥保存完整,桥心石有清晰的旋涡纹图案,题额为“道光十九年春月
重建万安桥”,即建于公元1839年。该桥虽仅仅是座两墩三孔的石梁桥,桥面只是由三块长石梁三拚纵向铺就,但远观雄壮、近瞧宏大,难怪被称作“大桥”。

广丰桥位于港口村长圆自然村,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7.6米,宽2.1米,高约3.5米,中孔径跨4.2米,桥面由4块长条石三拚纵铺而成。广丰桥南北向跨竹桥港,此港因旧时建有竹桥而得名,而竹木架桥恰恰是江南地区在石桥出现之前的建桥模式。港口村在清末因临近西苕溪由码头而发展为小集镇,此前的旧称也是“竹桥港”,但已少为人知。

该桥面梁一侧阳刻“咸丰戊午年重建广丰桥”十个大字,即重建于公元1858年,“广丰桥”寓意了水乡平原百姓对丰收的美好愿景,可惜在此桥建造后不久的1860—1864年期间,长兴遭受了兵祸,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曾在虹星桥大战清军,并由此进军长兴县城,以致虹溪一带人口凋蔽、荒野百里,战后移民纷至才重新得到开发。
仙圣桥位于西南村杨家浜自然村,为花岗石材质的两墩三孔石梁桥,建筑年代为清代,长10.45米,宽1.26米,中孔径跨3.5米,高3.35米,横跨杨家浜。杨家浜是古时杨姓村民南引九里塘港之水灌溉而开挖的河浜,为什么冠名“仙圣”待考?
龙兴桥坐落于与安吉交界的后羊村庙湾自然村,系花岗石材质的单孔石平桥,长11.4米,宽1.45米,高约2.6米,中孔径跨3.6米,为清代风格的板梁结构,村民俗呼为“木桥”,大约是古代时本为木桥传承至今的缘故。该桥面梁之侧题额为“龙兴桥”,我估计与桥梁附近的泥桥港有关。泥桥港为沟通泗安塘与西苕溪的一条主要支流,流经庙湾自然村地段时,蜿蜒曲折如游龙一般,故此命名。但现实情况却没有那么美好,一旦洪水来袭,河水遇到河湾滞涨,时常决堤而出,故庙湾向有“三年两倒”的惨象,一直到1970年代里塘联合修建才有好转。

十二、同界南桥
此桥位于后羊村同界桥自然村南,长17.5米、宽1.62米,高约3.6米,中孔径跨5.5米,系板梁结构的两墩三孔花岗岩石梁桥,两条纵梁间以横铺的小石块,桥墩为三块板柱石竖立而成,是清代同治年间所建的古桥。桥上缠绕了些许藤蔓,北侧桥堍有一棵百年沙朴树,大老远就能望见,古朴凝重。桥面纵梁东侧镌有“重建南桥”四字,因与村西重修于公元1710年的四墩五孔武康石桥——同界桥(已改建为水泥钢筋桥梁),同隔泥桥港与安吉相邻,被唤作“同界南桥”。泥桥港(畎桥港)的河堤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从小溪口到天平桥的河段上,目前还分布着长安桥、大伦桥、启伦桥、同界南桥、畎桥、永宁桥等六座古石桥,为境内保存古桥最多的河道。




南首桥坐落于午山村大午山自然村,为清光绪壬午年(1882)所建的一座两墩三孔石梁桥,在我去访桥时,据村民告知已经坍塌。但我在村中见到了仅由单块石板架设的一座小桥,亦属幸事。该村系李姓聚居地,是大宋抗金名相李纲的后裔。








前一篇:吕山荷博园
后一篇:上海韩湘水博园古桥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