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和桥:
中和桥位于便民桥村许家自然村南,亦有村民唤作许家桥,据称桥额题刻“中和桥”,纪年未识,风格类似清代桥梁。该桥为两墩三孔石梁桥,花岗石材质,桥面长9.4米,宽1.85米,通高3.5米,中孔净跨3.7米。该桥呈南北向横跨藤桥港,因桥身被藤茎所缠绕,形态优美,当地百姓俗称其为“藤桥”,十分形象。该桥已被列作县级文保单位。
二、五孔拦羊桥(嘉泰桥、凤凰桥、嘉福桥)
五孔拦羊桥位于和平镇庄里村西湾里附近的长和公路旁,《长兴地名志》记载:“相传西湾村边长有一棵灵芝草,南山‘仙羊’来偷吃。该村财主王百万建座‘拦羊’桥以保灵芝草”,因该桥系四墩五孔石梁桥,故一般被叫作“五孔拦羊桥”。另有一则关于该桥的传说,清代有一对凤凰曾在附近翩翩起舞,因此百姓又称之为“凤凰桥”。该桥长19.7米,宽约2米,高约4.2米东西向横跨于由南至北的西苕溪支流泥桥港,是历史上西部一带百姓通往和平镇的一条重要通道。
两则传说赋予了该桥以十分传奇的色彩,但分析该桥的结构与石材,更显其珍贵。该桥被登记为“嘉福桥”,不知其来由,但本人与湖州桥友仔细辨别,桥面武康石梁题额为“嘉泰桥”,“嘉泰”是宋宁宗在1200—1204年间的年号,南宋桥梁有以皇帝年号命名的惯例,该桥诸多元素也符合宋代桥梁的特征:一是桥梁残留了许多宋元时期江南地区普遍采用的武康石构件;二是“嘉泰桥”的题额为阴刻;三是桥面武康石梁带睑边且呈明显的拱弧形状,形态优美尤如彩虹卧波;四是一桥墩的武康石排柱上存有荷花字堂,可惜已经无法辨别。除武康石构件以外,其他石构件为花岗石,可见后代经过重建,村民所流传的清代所建应当视作重建,利用了原桥的旧构件。由此,虽然尚无识别纪年,但基本可以判断该桥是南宋嘉泰年间初建,且宋元风貌尤存,历经了800余年风雨沧桑,加之系我县西苕溪南岸唯一的五孔石梁桥,应当加以进一步保护。
三、上殷桥
官涧桥位于韦山村涧东自然村,东西向跨村中山涧,为单孔石平桥,长5.9米,宽1.16米,净跨5.05米,该桥系乾隆十八年(1753) 所建,民国七年(1918)重修。站在官涧桥上,南北朝齐梁之际的著名文学家吴均故址所在的“青山”清晰可见,吴均曾诗云“家住青山下,时向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如今吴均故宅和唐代名寺——佛川寺杳然无迹,真正是惆怅百端。
十五、横板桥
横板桥位于城山村何家西自然村,跨村前外港,系单孔石平桥,花岗石所构筑,建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何家西原是何家西大队所在地,现在已不知名,但提起原属该村的城山沟自然村,自是耳熟能详,驰名在外。
十六、浪㘰桥
浪㘰桥位于长城村徐家㘰门自然村,相传建于清代,现为单孔石拱桥,但明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建。仔细观察浪斗桥,“光绪癸卯建”四字从拱券的位置移到水面之上,说明此桥原建于1903年;更可贵的是对联石虽然被横嵌入桥身,但“德泽旁流资利济,安澜普庆乐开平”的楹联却仍能辨识,乃是幸事。徐家㘰门自然村是个古村落,乃徐阶择葬长兴后其后裔繁衍成族,村中所保留下来的古民居几可称雄全县。
十七、新港庄桥
庄桥位于新港村庄桥自然村,东西向跨村中河港,系二墩三孔石梁桥,长8.5米,宽1.9米,中孔净跨3.3米,矢高2.62米,该桥桥石规整、气势庄重,为清咸丰八年(1858)重建的花岗岩石桥。桥北堍东侧新近还重建了一座庄丰亭,显示这是旧时南部山区百姓到和平集镇的一条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