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2018-03-27 21:49:57)
标签:

长兴古桥

泗安平桥

泗安高桥

分类: 行走古桥
        据微信朋友圈传来的消息,泗安镇的平桥出土了,便兴奋莫名起来,全然是乡愁因素在发酵的缘故。我家就住在以此桥命名的“平桥头”,虽然此桥在我10岁左右就填埋在下面,但时隔近40年后,遇到老乡问起我家在泗安哪里,我的回答总是永远不变的“平桥头”。正如上周末湖州的一场石桥讲座所言:“乡愁是什么,我认为江南水乡人的乡愁是河边的一棵树,是河上一座桥。”所以,尽管小时候走过不知多少遍的平桥已经印象虚缈,今天仍被乡愁情绪所笼罩。
                        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泗安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于隋大业九年(613年)筑城垣,唐代为军镇;宋朝时期,朝廷设监镇,并一跃而为江南商业重镇,在湖州诸镇中的地位仅次于乌墩镇(今乌镇);明清至民国时期为重要的江南米市,泗安人便一直以此为傲。无奈,泗安镇自古便是军事重镇,先后在太平天国和抗战时期两次夷为废墟,徒有古镇之名而无江南古镇的明清风貌,自然也无法与现在的江南古镇相提并论,但泗安人依然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浓浓情结,对于泗安镇1970年代前跨泗安溪的城隍桥、平桥、高桥仍念念不忘。泗安平桥的出土,让我忍不住去翻阅清代《长兴县志》,勾勒起对家乡一座座古桥的回忆。
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清同治《长兴县志》关于泗安镇的桥梁记载了五座:“城隍桥在四安镇城隍庙前(顾志);广安桥在四安镇西四里,俗名塔水桥,广德诸水出其下(邢志),同治五年重建;鸭儿塘桥在泗安镇西北二里,石涧之水出其下(邢志);镇桥在县四安镇,同治五年重建;以上并跨四安溪(顾志) 。新桥在县西南七十里四安镇,跨四安溪, 国朝乾隆三十三年,里人许天祚、施鸣盛重建(邢志),同治七年里人重修。”以上五桥,广安桥今仍在上泗安屹立,城隍桥则完整地埋在地下,鸭儿塘桥早拆,剩下两座桥“新桥”和“镇桥”又是指哪座桥呢?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广安桥,又名塔水桥)
        清《长兴县志》关于泗安镇桥梁的记载实在是过于简单,比如上泗安保存至今的止步桥、寿星桥,南门外的望春桥,以及通往广德古驿道上的大、小环桥都没有记载在册;寄托老辈泗安人乡愁情结的“高桥”也没有文字表述。泗安镇的“高桥”即“顺兴桥”,依然记得是一座花岗岩的石拱桥,桥下舟楫往来不断,两侧有很多台阶,巍峨高耸,气派非凡,所以便被唤作“高桥”。大约在我5岁那年,站在老远处亲眼目睹了这座桥梁被炸毁,而后便是踩着竹筏去上桥东的幼儿园。不相信这座石桥会在县志上漏载,便想到前辈沈柏荣先生写的一本回忆录《流年回望》,在《镇上的小桥》一文中找到了一段记载:“在我印象中最为深刻的还是倚立在镇东头那座高高的石拱桥。石拱桥名曰‘顺兴桥’,它完全用花岗石块砌成,有二十七级台阶,桥面两侧有四只石狮,桥宽五米有余·······所以小时候我们都称它‘高桥’,也有人叫它‘新桥’。其实新桥并不新,已有百岁高龄,据说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在此曾与洪扬太平军决战······”,而我忽然也想起父亲曾明言见过高桥是乾隆年间所建,显然《县志》上的“新桥”就是“高桥”无疑了。
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曾经的高桥拆建后改名“人民桥”)
        县志中的五座桥只剩下“镇桥”了,是不是我们口中的“平桥”呢?博物馆今天的发掘有了意外的收获,出土的一块桥面石梁上居然有字,其中一字为“聪”,另一字只识得偏旁是“言(讠)”字旁,显然这是“平桥”的正式名称。在这座桥与“顺兴桥”之间,是一条长约一华里的老街,为旧时泗安镇最主要的街道,两座桥梁一东一西、一高一低地坐落在集镇老街的两头,就好比“顺兴桥”被俗称为“高桥”一般,此桥两端因与街面持平,便被习惯性地唤作“平桥”。有了这个线索,于是再到旧县志中去查“讠?”桥,依然没有下落,向老乡打听,大家似乎也没有关注过这个题名刻石。
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我仍不死心,决意究根到底,翻出清光绪年间出任四安巡检使的朱镇所著《长兴县志拾遗》,虽然也没有“平桥”的记载,但里面有一段对泗安作为米市曾建“积谷仓”的介绍:“积谷仓一在四安镇桥北旧关帝庙东址,光绪三年知县恽思赞建仓二进各五间,里绅孙凤清会同同善堂董事张祖培等,经理籴储以备赈荒。”对“平桥头”了如指掌的我,赫然明白答案终于揭晓,所谓的“积谷仓”恰是小时候时常玩耍的地方,确实是在关帝庙东,而且就在“平桥”的直北面,《县志》中的镇桥无疑就是我们念念不忘的“平桥”哈!
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平桥的出土也是机缘巧合,泗安镇正在实施老街改造工程,铺设水管时途经此地,乡土观念浓厚的群众及时报告了博物馆。从出土的情况看,桥梁其实已经不够完整,主要是桥面石梁缺失,但出土的构件却也显示出此桥梁的不一般,一是石材不是明清时期普遍使用的花岗石,二是长系石端面雕刻有精美的龙首,三是桥面横梁有佥边,桥额为阴刻,故而判断这长系石、石梁不可能是清同治五年重建时的器物。结合顾应祥明嘉靖年间所编旧志就有记载,平桥在明代嘉靖以前就已经存在,清代同治年间大约是利用原来的构件进行重建,从此也可以看出“洪扬战乱”对于泗安镇的影响。听说水管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了调整,此地段已经回填,暂时不可能进一步发掘,平桥的初建年代以及保存程度到底如何,目前还是一个谜?
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围绕着平桥,还有一段古老相袭的说法,即传言此桥由尉迟恭(字敬德)所建,七八年前,90多岁高龄的邻居张志正老人还言之凿凿地告诉我桥上有尉迟恭的题字。但江南之地的古桥建筑史,至今似乎还没发现过石桥,其时江南地区基本以竹木为桥,普遍认为江南石桥出现在北宋时期,另外尉迟恭也没来过江南,估计也就是附会之说。至于尉迟恭所建之说,其实也不全是虚妄之言,譬如衢州城墙也相传由尉迟恭所建,甚至还发现过“尉迟敬德监造”之城砖,大致是由于尉迟恭后来被封为“门神”,历史上出现过以建筑构件托其名寻求庇佑之做法。从这一角度而言,平桥(镇桥)之遗存也说明了泗安镇的悠久历史,平桥之所在位置,乃系隋朝所筑故“四安城”的北门,河下流淌的正是泗安溪,也是故“四安城”的北护城河,可谓是泗安古镇千年变迁的重要历史见证物。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泗安溪流经泗安镇区的一段,如今只能见到绕老镇西北经新河岸、柴湾街至沙滩上的一段,其实这一段名曰“新河岸”,恰恰说明经城隍庙、公馆基、平桥头、泗安中学注入龙溪坝的一段旧河道才是历史上四安古镇的“母亲河”,可惜这段河道因污染、淤塞而于上世纪70年代被填埋。这段旧河道上,除了作为“镇桥”的平桥以外,西首还有一座城隍桥。如今,平桥保存虽不完整,但同样跨旧泗安溪的城隍桥却依然完好地保存在地下,而且城隍桥侧的太湖石砌河岸还很牢固,代表辉煌水运历史的缆船石清晰可见,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原貌,让千年古镇泗安也能展示出体现“小桥、流水、人家”的一座古石桥来!
                     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寄托乡愁之泗安镇桥
      附博物馆文《长兴泗安“镇桥”发现记》(2018.3.28)
       327日,由长兴县文广新局、县博物馆会同泗安镇镇政府对泗安老城区“平桥头”区域的地下古桥进行了现场踏勘,经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初步判断,该桥为历史上记载的泗安“镇桥”。
    泗安“镇桥”,百姓俗呼“平桥”,明代中期县志即有“镇桥”的记载,清代同治五年重建。此次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清理表层泥土,发现该桥桥额,有“聦”(即“聪”)字及带“言”字旁的残字,初步判断为镇桥的原名。
    清代光绪《长兴县志》记载泗安镇上古桥有城隍桥、广安桥、鸭儿塘桥、镇桥、新桥共五座,目前另四座桥的位置确定,只有镇桥不明。
     清代光绪《长兴志拾遗》记载,“乡征公署在四安镇桥北”、“巡检莅任僦居乡征公署,十七年(指光绪十七年——周凤平注)十月巡检朱镇立题名碑”、“积谷仓一在四安镇桥北,旧关帝庙东址”、“同善堂一在四安镇桥北”、“关帝庙一在四安镇桥北”等诸多线索,推知该地下古桥即为记载的“镇桥”。
    另据清光绪《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地图(指光绪十九年——周凤平注)所显示,“广安桥”(塔水桥)、“鸭儿塘桥”、“城隍桥”均有记,紧靠城隍桥之东、其北为巡检署,同跨四安溪的为“镇桥”。
     根据文献及舆图的共同考证,可以初步明确该“平桥头”区域的地下古桥即为“镇桥”,该古桥也是泗安镇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见证物。鉴于目前古桥保存并不完整,前后皆缺失构件,现场已采取管道避开,泥土回填的方式,对古桥进行就地保护,以便后续进一步加以保护和利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