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城南开挖长兴港,城内水系发生变化,州桥港(即廿字河直东直西的一段)逐渐淤塞。80年代遂填港为街,州桥之西河段改成为州桥小商品市场,州桥之东河段改建成州桥菜市场,现如今成了停车场,正应了这百年亘古未有之变局。
不曾想到,昨日因人民路铺设污水管道,古州桥再露身影,可惜只是残梁断石散落一地,未能得到保护性发掘,但还是有令人惊喜的地方。当年填埋州桥港时,无人将古桥对联记录下来,但此次“利济成梁平庶政”的上联赫然出土,将此桥的正式名称“平政桥”包涵其中,寓意深刻,另外桥面弧形石梁还雕刻有精美纹饰。
接着简单介绍一下此桥的典故:
《嘉泰吴兴志》记载“廣利橋舊號程氏橋在縣南三十步長城門內昔郡有烏程氏能醞烏氏分派居德清東山此則程林所居也”。可见此桥古名“程氏桥”,为什么取名程氏桥呢?相传秦代之时,湖州境内有乌氏、程氏两户善酿酒,秦代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取乌、程两姓命名了乌程县(即湖州建县之始)。程氏取古箬溪所酿之酒美名远扬,其所居之处即于此地。
北宋时,县令袁旦改“程氏桥”为“广利桥”;
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县令叶棐建成石桥,可见州桥建桥历史之悠久。唐至北宋时期,城区实行坊里制,长兴县城内共有九坊,相当于九片街区,其中就有一“程氏坊”,无疑就在州桥附近,与如今所建的“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同一地段。
元代时,元贞元年(1295),长兴县升格为长兴州,因为广利桥位于州衙前,百姓便俗称该桥为“州桥”,从此叫到现在700多年了未曾改变。元代著名诗人曾诗赞“陆汇青山高士宅,程桥绿水酒仙家。曾从顾渚山前过,金色沙泉紫笋茶”。
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此桥,大约此际将“广利桥”改名为“平政桥”(待考)。“平政”二字取自于《荀子·王制》,因为百姓到县衙投状狱讼均须经过此桥,表明了县衙清明政治的态度。
又过了两百余年,清嘉庆六年(1801)之时,县令邢澍见此桥“日渐侵损、形势欹危”,考虑到此桥乃“往来踵接之地”,便再次重建州桥,并作《重建平政桥记》。
今土石掩之,无以窥其全貌,唯望东鱼坊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者能充分重视,将残石断碑收集起来,加以整理后寻找合适地点展示,以实物来增加历史街区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