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是中国“茶文化”的圣地,向以特产"紫笋茶"和"金沙泉"享有盛誉,为长兴人文写下了最浓厚的一笔;近年来又因沪苏大城市游客纷至沓来,被称誉为“上海村”而声名远播。村以顾渚山命名,历史悠久、山水清远,是集优美环境与厚重人文于一体的山区村落。连绵不绝的山丘环伺左右及背部,金沙涧和悬臼涧蜿蜒其中潺潺不息,竹木茂密深处的曲径串连起一条条支岕,14个自然村的山居人家星罗棋布于间,可谓村村有故事、处处有风景。

顾渚山:坐落于村的中部,海拔352米,据传得名于春秋时期,旧志记载:“昔吴王夫概顾其渚次,原隰平衍,可谓都邑之所”,故名。如今已经成为著名风景区。

大唐贡茶院和吉祥寺:公元770年,经陆羽命名和推荐,产自顾渚山的紫笋茶正式成为唐代宫廷贡茶。公元801年,因宫廷需茶量大增,为赶制贡茶,湖州刺史李词将原茶舍改建为贡茶院,并移武康县的吉祥寺于此。唐代诗人杨衡曾作《宿吉祥寺寄庐山隐者》诗“风鸣云外钟,鹤宿千年松。相思沓不见,月出山重重。”贡茶院遗址和三组唐宋摩崖石刻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在遗址周边建造了仿唐建筑“大唐贡茶院”并吉祥寺,成为展示悠久茶文化史和供奉“茶圣”陆羽的纪念场馆。
石马头自然村:因北宋权相章惇墓和传说中的唐玄宗时期名相姚崇墓位于九龙山下,两墓墓道前有石象生,故名。姚崇墓实位于陕西,此墓当为讹传,如今石象生风化严重,墓主失考;而章惇墓位于此地,则有《章氏宗谱》记载为证,由于一代改革大将后被诬为“奸臣”,其墓石刻遭到破坏。章惇是福建浦城人,湖州为官期间喜爱长兴山水,与高僧净端时常作伴流连顾渚,并与千年名寺——寿圣寺结下不解因缘,最后择葬于正对寿圣寺的山坞之中。
九龙山:系与水口乡江排村交界的界山,海拔361米,因山峦起伏形似龙状,故名。该村通往江排村排岭脚自然村的古道保存完好;道旁竹林中有省级文保单位——九龙山窑址。
前塔场自然村:古时顾渚村曾建有上、下两塔,该村位于两塔和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的名刹寿圣寺前,因名。 
尧王庙自然村:在石门山下,因纪念太古时“三皇五帝”之帝尧的庙宇,故名尧皇庙,现讹成尧王庙。
石门山:高428米,山顶石岩上,北宋高僧净端(俗称端狮子)建有石门庵居此,山以庙名。晴好之日,可远观碧波万顷的太湖,端狮子曾谒曰“遥望太湖波浪静,渔人尽唱太平歌”。
尧市山:高450米,东南与石门山毗连,亦因纪念尧帝,并相传古时大水于山顶平旷处作市(注:嘉泰《吴兴志》有记载),故名。山腰处有巨石,因形似揽船的石块,称作“揽船石”,亦俗称“带练石”。长兴籍的著名诗僧皎然曾在《顾渚行寄裴方舟》中诗云“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苗山自然村:旧名“圣宫井”,相传项羽路经该地,曾以井水解渴,因名圣宫井。 (今改名苗山不知何故)

龙头上自然村:为顾渚村的村中心,以顾渚山为界,左右分为斫射岕和悬臼岕两条大的山坞。“龙头上”亦为山名,海拔高度虽仅108米,却因顾渚山山系蜿蜒向东南伸展至此山岗,形似龙头所在,故名。村东南跨金沙涧之上,相传颜真卿来顾渚山督造贡茶时,曾经时常浏览于此溪,后北宋县令许遵建了一座石拱桥,为纪念颜真卿,命名为“颜板桥”,可惜毁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次山洪。
六十亩自然村:位于悬臼岕出口处,因处山区,农田较少,而此地旧时曾拥六十亩山田,故名。
下洞自然村:此村位于悬臼岕右侧的顾渚山背阴处,四周竹木密布,因形容入村好比下山洞,故名。
峙云山:海拔高度354.5米,位于下洞自然村与元旧自然村之间,山下有顾渚水库。山顶旧有慈应观,故亦称“慈应山”。通往慈应观的山道两侧,密布着丛丛野生茶树。
元旧自然村:因地处悬臼岕中部而得名,可惜贪图简便而写成“元旧”。
悬臼岕:深达4公里,是顾渚村中最大的山岕之一。《长兴地名志》记载“两侧峰峦叠障,翠竹丛生,溪水潺潺,古称明月峡”(注:谢文柏先生考证认为“明月峡”是指斫射岕,本文仍持清代同治县志观点)。明月峡为紫笋茶的主要产地,其所产茶叶被明代士人姚绍宪(长兴画溪街道西庄人)记载为上乘之茶,唐代湖州刺史张文规在《吴兴三绝》中诗云:“清风楼下草初茁,明月峡中茶始生。”
黄龙头:海拔500米,与江苏宜兴交界,以位处黄龙岭最高端得名。悬臼岕即是沿着源于此岭溪涧延伸而下的。
霸王潭:潭直径1米,深约15厘米,位近悬臼岕的山谷底部。相传项羽讨伐暴秦起兵吴中,北伐时曾途径,掬涧水一饮之时,在涧旁巨石之上留下足印,故名。霸王潭深处的古道,可抵啄木岭。涧旁留有唐代湖州刺史杨汉公、韩允寅和宋代龙图阁直学士汪藻的题名,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唐宋摩崖石刻的三个保护点之一。
王塔自然村:古名王答庄,因旧时大户王答在此建造庄屋发展而来。村处顾渚山脚下,北靠大唐贡茶院遗址。该村村民郑福年为浙江省非遗项目“长兴紫笋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金沙泉:宋嘉泰《吴兴志》云:“顾渚贡茶院侧,有碧泉涌沙,灿如金星”,可视其名之得。位于王塔自然村前顾渚山南麓的金沙溪畔,与紫笋茶、紫砂壶一起被誉为长兴“品茗三绝”。唐代宗广德五年(公元770)紫笋茶首贡之年,时任湖州刺史裴清便奉进《金沙泉表》“吴兴古郡顾渚山,当贡焙之所,居有灵泉而特异,用之蒸捣,别著芳馨。”金沙泉和紫笋茶同时作为贡品,每逢仲春必须用快马急程送往都城长安,故而前后有28位唐代湖州刺史视此为重要使命,如李郢在《茶山贡焙歌》中所道:“春风三月贡茶时······官家赤印连贴催。·····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充分展示了这一景象。旁边建有忘归亭,当年的官员监制贡茶时,歇息的场所即为官建邮驿——忘归亭。
斜边自然村:又名“斜备”,曾用名“元上村”,地处白鹊山下。该村界于石坞岕和叙午岕两座古茶山之间,环境清幽。杜牧作有《茶山下诗》:“春风最窈窕,日晚柳村西。娇云光占岫,健水鸣分溪。燎原野花远,夏瑟幽鸟啼。把酒坐芳草,亦有佳人携。”未知可是该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