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2017-03-19 22:29:55)
标签:

地名文化

林城镇

太傅乡

分类: 苕山箬水

       林城镇地处长兴西南部,辖区面积135.9平方公里。南北两端是分属方山山系和龙山山系的山脉丘陵地带;中部为平原河网地貌,泗安塘从西而东穿过中分全境,另有南分支畎桥港通西苕溪,北分支林城港(旧名姚家桥港,今名长兴港)流向长兴港(古名画溪)。林城镇是农业大镇,“红梅之乡”所在,工业经济有“工业炉之乡”之誉,同时人文荟萃,2006年被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有闻名中外的“百叶龙”和传统的“畎桥武术”“畎桥舞狮”。现在的林城镇是由原林城镇、原太傅乡、原天平桥乡、原畎桥乡共四乡合并而成的大镇,今辖一个社区和20个行政村,人口近5.8万人。

       林城镇:宋元明时属清泉乡,清代属清嘉区,民国时分别为林城乡、午桥乡。“林城”是个古老的地名,唐宋时就有清泉乡临城里这一地名,相传为吴国时夫概在此筑有两土城,两城相近,后来就叫作“临城”,再演化为“林城”。 原林城镇曾辖14个行政村和97个自然村,行政村分别为:方中、方山、环桥、塘河、市里、午桥、东岗、东河、齐心、洋河、下庄㘰、姚北、杨村、姚洪。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太傅乡:解放初分属大云乡和澄心乡,1950年代并为大云乡,得名于古庙大云寺;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其他地方重名而更名为太傅公社,以境内有晋太傅庙而得名。隋朝以前先后属故鄣县、原乡县,唐武德七年并入长城县(今长兴县),唐代名万安乡,宋至清朝属谢公乡。原辖十三个行政村,分别为:周吴、山泉、太傅、新山、上阳、路东、石狮、寺基、金田、平阳、民利、新星、任庄;除周吴、山泉为长兴本地人外,任庄、民利、新星三村以河南移民后裔为主,平阳等其他八村以平阳籍移民后裔为主。太傅乡是“青梅之乡”“红梅之乡”,古代还盛产玫瑰。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一、大云寺村: 2002年4月,撤销原林城镇的东河村、东岗村、市里村和原太傅乡的任庄村。四村合并时,因村北大云寺为千年名刹,以庙为名。今辖30个自然村:龙潭、泥家岗、盛家庄、杨家湾、下半㘰、邵家、东岗、山岗、新门、西湖、㘰心、胡家、蒋家、大村、李家村、柏树庄、钱家庄、毕家、河家、石牌头、小庄、北徐、李家湾、潘家卓、嵇村、上㘰、小街、埠头浜、董村、高村。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大云寺始建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在解放后改建为县属中学,中学内诸池塘、溪涧仍有古代庙基砌石痕迹。宋代高僧净端曾云:“大云寺清泉池,我来观清泉。泉清彻见底。耳目本无人。教我如何洗。”作为县级文保单位的大云寺古石经幢所刻《金刚经》,为唐代书法家胡季良真迹,可证其悠久历史。  

       龙潭自然村:别名龙潭头,因村中有一深潭,村民喻为蛟龙盘踞于此,遂名。原属任庄行政村。

       泥家岗自然村:原名任家岗,以旧为任姓居多且居于岗上,故名,原为任庄行政村驻地,有任家桥。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东河大村:在东河内属该村最大,故名。民国27年(1938年)3月21日中午,日寇突然侵袭东河小村,一个当时23户的小村庄,杀死59人,4户人家杀绝,房屋尽毁。

       小庄:古名小庄里,因旧在附近一带村庄中规模较小而命名,别名高地、龙井头、李家湾。

  云头湾自然村:林城港原名卓厚港,村旁河湾状浮云,故名。为原东河行政村驻地。

  石牌头自然村:村南泗安塘河湾处曾立巨石,故名。

  东岗头自然村:由东往西有多处山岗,此村位于东面的第一条山岗上,故名。为原东岗行政村驻地。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西湖村(西河村):《地名志》记载:“因村居茶亭港西岸,故名。‘河’与‘湖’在当地同音,曾误为西湖村” 

  潘家卓自然村:村民多姓潘,村旁原有卓厚桥,故名。今有一座古万安桥,系林城港拓宽时移建而来。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寺前街自然村:村位于大云寺前,由于此寺香火旺盛,村中曾有多家小店成街市,故名。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古清泉)

      埠头滨自然村:曾用名寺里村,别名市里村,因北距大云寺仅一华里而得名。后成为竹木薪炭的山货码头,河浜设有船只停靠的河埠,故改名埠头浜,系原市里行政村驻地。大云寺旁的清泉池至今仍保存在大云中学内,唐宋时所设清泉乡有清泉里古村名,即得名于此泉,相传此泉源于方山,大旱之年也永不干涸。                         二、太傅村:2002年4月由原太傅与原平阳、民利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因村内有太傅庙而命名。太傅乡在宋朝时属于谢公乡,而谢公乡旧名万安乡,三个地名都与晋太傅谢安有关,无疑是谢安葬在三鸦岗的有力证明。今辖8个自然村,分别是贺家岗、翁家、平阳、西姑庵、胡小湾、计家岗、东岗、太傅庙。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贺家岗自然村: 原为太傅公社驻地,因古代一贺姓人氏占地建有庄园,名为贺家岗。长兴多以“岭”来命名地名,如“二界岭”、“沉其岭”,唯有原太傅乡将横亘的山岭称之为岗。   

  太傅庙自然村: 东晋宰相谢安葬在三鸦岗,系陈朝年间从南京迁葬此处,宋康定元年(1040)为其建太傅庙,故名。唐颜真卿《石柱记》:“太傅谢安墓在县西南三鸦冈”;历代名人留有纪念诗,如元杨维桢《谢文靖墓诗》:“谢塘千载功,我民借生理。遗德在龟石,日久终或毁。不如谢公乡,名字长在耳。更访三鸦岗,相乡还在此。”太傅庙旁至今还有一棵种植于北宋年间的楷树(黄连木)。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平阳自然村:原太傅乡多丘陵地带,而移民长兴的温州平阳移民当年多选择丘陵地带散居,原太傅乡正是温州平阳移民聚居最多的乡镇,但唯有此处以祖籍地来命名村名。

      西姑庵自然村:明代曾建有一座师姑庵,以庙为村名。

      胡家小湾自然村:原为民利行政村驻地,清末由河南胡姓移民开荒发展而成。

      翁家自然村:清代翁姓从浙江平阳迁居此地而得名,翁氏曾种植一香樟树,如今枝繁叶茂,成为长兴古树名木;翁姓也象这棵古树一样旺盛,上世纪翁家一男姓以108岁辞世,创长兴男性高寿老人纪录,如今他的长子长媳也已成为百岁夫妇。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三、新星村解放前系澄心乡所在地,因原澄心教寺而得名。1956年撤乡并入大云乡(后改名太傅乡),遗憾地是此村在1958年合作化时改名“新星”。居民多为河南移民,属平原区,今辖7个自然村,分别是澄心寺、陈家庄、下毕家、和尚桥、大泉、西岗、涧北。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澄心寺自然村:得名于一座著名的寺院——澄心寺(初名习善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齐朝永明元年(483),是长兴县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香火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惜毁于1961年,后原址改建成学校。今在原庙前的小港上存有一块古桥石碑,传承了习善寺的地名文化。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西岗自然村:相对于太傅村的东岗自然村而得名,也处于小山岗之上,村民多为河南籍陈姓移民。318国道穿过,公路南即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扬子鳄景区。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下毕家自然村:清朝时有毕姓大豪绅居此,太平天国时村毁灭,现居河南移民,但村名沿用下来。

  涧北自然村:村位于溪涧之北,故名。

  和尚桥自然村:因桥得名。咸丰年间李氏在此造桥,竣工时恰好一和尚经过,故称之和尚桥,今桥已不存。

  大泉自然村:相传古代时,村西有一股泉水,因名。村北还有一村名玉泉,属于泗安镇。

  四、 阳光村:解放初属澄心乡,后改属大云乡。2002年合并寺基、金田两村而成,驻地迁至318国道一条山岗的小集市上,山岗名“阳岗山”,因此改村名为“阳光”村。今辖四个自然村,分别是:菖蒲桥、金田里、阳岗山、寺基里。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寺基里自然村:因庙基之上逐渐开发成村而命名。寺基里为古地名,因太平天国战争影响,今皆温州平阳移民代,散居于坡地之上。

  阳岗山自然村:该山岗宽广向阳,故名阳岗山。位处318国道两侧,后发展成小市集,供销社曾设有代供点。

  金田里:相传古时有老农种西瓜,某天西瓜被牛吞食,当农老追到此地时,这条牛居然钻入了地里,金田之名遂由“金牛入地”而来。旧有金田庙供奉桃花娘娘,且搭有戏台,如今只剩下一口古井。

  菖蒲桥自然村:因桥而得名(桥已毁),桥下溪滩曾经丛生菖蒲,故名菖蒲桥。

       五、连心村:2002年4月路东村、新山村两村合并,因为此村通往“八三”机场的道路名为“连心路”,意为军民连心,遂以公路命名。该村盛产“长兴四宝”之一——青梅,青梅滞销后“柳暗花明又一村”,老梅桩嫁接成红梅,成为长兴“县花”——红梅的基地,每年初春举办梅花节。今辖新山、路东、孙家庄计3个自然村,居民多为平阳籍移民后代。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六、上狮村:2002年4月合并石狮、上阳两村,各取一字命名。亦为红梅基地之一,特产为青梅。今辖上阳、石狮岗、黄泥荡、东棚计4个自然村。

     上阳自然村:原名上杨,元代时由海宁陈姓居民发展成村;大致是因为此村位于丘陵阳坡,后来平阳移民将其名改称。

  石狮岗:清末,平阳移民来此定居发现一石狮子,且村在土岗之上,故称名。 

       七、周吴岕村:古代属尚吴区。2002年4月,周吴村、山泉村合并,命名周吴岕村,村与岕同名。此岕位于方山支脉内,因为周吴两姓村民居多,故名周吴岕。今辖吴家头、三叉口、中潭里、石岕口、东庄、山门口、塘头、上庄、山脚下计9个自然村。村东为长兴第二高峰——方山,山顶有乌龙寺,村中有乌龙古道。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吴家头自然村:清光绪年间,吴姓(原系鄣吴吴氏)从八都岕迁居于此发展而成。民国年间,因村民善制“合梅”而较为富庶。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三叉口自然村:在吴家头南,由原孙家头、钱家头、周家头的旧有三个小自村发展而来。周家头村为周姓聚居之地,古名黄坞里,曾用名周坞村,系周吴村的前身。村中有一棵600年的古朴树,可见黄坞里为古地名。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中潭里自然村:有一深潭,村居潭侧故名。附近建有方山龙泉寺,方山上有泉水终年不竭,且传说乌龙盘旋于方山之上,故名龙泉寺。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石岕口自然村:位于周吴村石岕的岕口,故名。1941年3月20、21日,国军某部胥营长率部在此与日军第22师团某部激战两天,取得大胜。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八、方山窑村:解放初属午桥乡。2002年4月,由原方中村、方山村组成的新行政村,因当地旧因建窑烧制陶器而得名“窑上街”,故名。该村地处方山余脉方山岗,属丘陵地貌,今辖后村、前村、窑北、窑南、横街、华桥、杨家杆、西洋、方山、叶家样、蒋家村,计11个自然村。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方山窑自然村:汉代,这里建窑数十,盛产陶罐、磁器、时称“千户烟灶,万户人丁”,古代发展成葛公镇,为长兴历史集镇之一;民国时期大义乡治所,抗战后才逐渐消失为村。葛公镇之来历,相传葛仙翁在蒙山(今吕山)炼丹曾择罐于此,至清代同治年间还保留葛公桥、葛公涧。清《长兴县志》记载:“葛公涧涧北为葛公镇,出磁器,谓之方山窑”。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杨家杆自然村:据传该村原有水井七口,仅一口井用于饮水,于是此井插杆扬旗以示吉利,又村民多姓杨,故名杨家杆。

       华桥自然村:因明代成化年间所建跨周吴涧的老桥而得名。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横街自然村:古为葛公镇的组成部分,村中有条古街路称横街,因此得名。

       方山自然村:该村建在方山脚下而得名。

       方山的介绍:高575.4米,仅次于互通山之长兴境内第二高峰,属于天目山方山支脉。归有光《震川集》述:“方山最为雄高,尽见阳羡诸山,涌出如层波叠浪。而东北望太湖如镜,隐隐见姑苏之台。顶有龙潭不盈尺,大旱不竭”。山顶有乌龙潭,为古代知县逢大早向天祈雨的场所。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九、午山岗村:旧属午桥乡,1956年入林城乡;2002年4月,合并原环桥村、午桥村、塘河村而成,因村北一山岭名“午山岗”崛起,用来命名新村。全村以平原为主,今辖13个自然村,分别是:大瓮、伞顶、施家、塘北、观下、观音桥、李家弄、下沈、午山、强家、塘上、环桥、吴家。

       环桥自然村:跨环桥港有一桥名环桥,系明代万历年间由长兴知县熊明遇领导百姓建了一座单孔拱桥成环状,因名环桥,民国年间修筑京杭国道而毁之,村以桥名。环桥村北为古西湖所在,六朝和唐代有多位官员疏浚西湖灌溉农田而留名青史,今已湮灭成农田。

  伞顶自然村:据传经长毛造反之乱,该村只幸存一名妇女,后与一德清修伞匠结婚,又发展成村,为此命名。

       大瓮自然村:村旁原有㘰门,长兴方言又将㘰门称作“瓮”,故以此为名。

       午山村:村居午山岗而得名。原有午山桥(今毁)跨姚家桥港,解放前后曾建有午桥乡。

  下沈(忱)自然村:旧有下沈、上沈,上沈村在古时因洪水冲毁,迁居下沈,村名沿用至今。

  观音桥自然村:村中原有观音庙,穿村河道为古代通向白水、里塘一带的重要航道,跨河古桥得名观音桥,村因桥而命名。观音桥毁于抗战时期,现桥为拚建,原桥旧有题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锡兹多福、惠我无疆”为佛教用语。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李家弄自然村:靠近观音桥港,因码头而曾发展为集市,古有三条巷弄,以李家弄居大,故名。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十、向阳村:解放初属午桥乡,2002年4月,撤销洋河村、下庄村组成新的行政村。原洋和行政村因座落于洋河而得名,此区地势低洼,经常倒,因名洋河;原下庄行政村因座落于下庄,村以名。村域属平原㘰区地貌,今辖21个自然村,分别是:新㘰、钱家、何家、杨家里、石家里、东洋、田㘰、史家、姚家、后王、章家、小罗、荒田、六头、杨家门、橡树、小夹、李六、㘰门、英桥、罗高。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石家里自然村:曾名杨石家里,因古时为杨、石二姓居住而称“杨石家”。今姓氏以潘姓为主,原午桥一带潘姓众多,相传晋代潘姓移居长兴定居的后裔,称作“晋潘”,为长兴县内最早的土著姓氏之一。

       东洋自然村:紧邻杨家里,以村位居大漾的东侧而得名。

  门自然村:村北内河入泗安塘口建有门,村名由此而得。

  李六埂自然村:别名李六家,始由李姓六户人家居此,故名。

  骆驼埂自然村:别名六头埂。村名来历有二:一说该村形似骆驼;一说塘埂分支六路。

  史家庄自然村:原名下庄村。

  橡树下自然村:该村古时橡树成林,因名之。

  英桥自然村:村以桥为名,原村名竹叶桥。明万历年间村南有一座竹叶桥, 桥旁曾居一强盗,人称之“瓦岗寨”,相传“踏平白水滩、吓死北家湾、急死李家滩”,后经潘姓官员感化为英雄,从此改竹叶桥为英桥。                          

   十一、桥南村:2002年4月,由齐心村、杨村两村组成新的行政村。原齐心村名时代特征明显,缘于1950年代合作化时期,喻为齐心协力。全村属平原地貌,今辖桥南、叶家、蝴蝶、包家、太平、徐家兴、东徐、官田、样桥、阳村、费家、西庄、和南厂、北家湾、黄罗㘰、李家湾、小菜园、李家桥、庙前计19个自然村。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桥南自然村:村北为泗安塘,原有林城桥跨泗安塘,由于村居林城桥之南,故得名。

     坛庙自然村:村以庙名,抗战前村中原有供奉吕洞宾的坛庙。

   样桥自然村:由旧名漾桥村演变而来,村中原有单孔石拱桥跨于两侧漾荡之上,得名漾桥。

   包家自然村,为现代画家叶小舫家居地,村内保存了一座明代拱桥——包福桥,为县级文保单位。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涵边上自然村:又名麒麟村。

    龙头庙自然村:以村内原有的龙图庙为名,此庙祭祀民间的青天大老爷——包公包拯。  

                    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蝴蝶里自然村: 村南北有二塘形似蝴蝶,故名。
   阳村自然村:旧名为杨村,分前杨、后杨;光绪年间有村民潘西樵曾将村名改成“阳春”,后衍变。

   庙前自然村:村居原包家庙之南,故名。

           费家自然村:村民以费姓得名。附近里塘村附近也有费姓,系目前发现的最早长兴土著姓氏。

           北家湾自然村:因村位于白水滩北侧而得名。

      二、姚洪:2002年4月,撤销姚北村、姚洪村,新组建姚洪村。因村在姚洪内而命名,据传此由五只小组成,为姚姓状元所有(但长兴历史中没有记载出过状元,疑为姚桥桥姚氏所属田产),洪者大也,故名姚洪。今辖油车、姚家㘰、北庄、双牌楼、南庄、曹家浜、董村、戚家㘰、大里村、小里村、南水角、荒田㘰、沈家庄计13个自然村。

       姚家自然村:原名姚王㘰,以主姓姚姓而得名

       油车自然村:古为车里村,因清代村中曾开油坊,故改名油车里。

       双牌楼自然村:原有两有石牌楼而得名。  

       董村自然村:村中原有董家祠堂。

       大里、小里自然村:又名大李、小李自然村,古地名分别为大礼、小礼自然村,大里村民主姓李,小里村民主姓刘、孟。林城镇的地名文化(上)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