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2016-11-06 21:43:45)
标签:

回龙山

九龙山

章惇墓

顾渚村

旅游

分类: 苕山箬水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沿301省道往西,在合溪水库的上端——小浦镇光耀村,右拐入村,溯着村涧北上,穿过因古时制造缸窑而得名的里窑村,来到一座小型水库——回龙山水库,群山逶迤、湖水碧绿,右侧有一座关帝庙,这里就是回龙古道的入口。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古道顺着奔流而下的山涧逆向而上,前方是横亘的回龙山,左方是杨岭,右方是岳飞场。岳飞场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其顶宽广而平,近900年前岳家军屯军练兵于上,因而得名。由于岁月磨逝和人为损坏,古道的石磴时断时续,依稀可辨。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古道延伸至回龙山脚戛然而止,尽头有大型聚落遗址,我推测是曾经的塘家自然村遗址,距里窑自然村约一公里。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此后的行程有些艰巨,脚踩凹凸不平的山石,手扶杂七杂八的灌木,好不容易攀援到山顶,还是迷失了方向。只得折返,驱车来到龙山街道的南岕。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从南岕前往江排村可翻越杨乌岭,但终究打听不到古道所在,仍然车行,抵达水口乡江排村的排脚岭自然村。江排村虽属水口乡,但对外通往县城或乡政府,却必须绕道龙山街道的川步村。而旧时,江排村诸如毛竹、茶叶的贩运,以及读书、走亲戚等,全赖九龙岭的古道对外交往。江排村在唐代时就是紫笋贡茶的产地,未知这知古道的历史是否也这么悠久?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这条山道迟至20年前才逐渐废弃,因此保存尚称完整。约十来分钟,就很轻松攀登到九龙岭山顶。下山的道路有些荒凉,遇到两位老人(图中老人已79岁)正在修路,是乡政府安排的,估计是计划恢复古道的原貌。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来到顾渚村的地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省级文保单位——九龙山窑址,是元至明代瓷器的龙窑窑址,已被列作省级文保单位。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继续前行,县级文保单位章惇墓的文保碑赫然在目,正因为有石像生遗存,当地被称作石马头自然村,由于章惇在《宋史》中列作奸臣,那些石人、石马已不完整,横七竖八地倒伏于地,更可惜的是1994年的某一天,还遭到了野蛮地盗掘,原先高耸于地的墓塚也夷为平地。(详见后面的附文)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在章惇墓后方的山坡之上,还有一处古墓遗存,共有四组石像生,部分已经风化。旧志曾称是大唐名相姚崇墓,但早已有人加以驳斥,我也认为完全不可能,毕竟姚崇墓在陕西是定论;亦有夹浦臧家后人误认祖墓,但我认为元明时期此地既然选作窑址,明代望族臧家断无可能在此营葬祖墓。从石像生的风格来判断,应当也是宋代遗存,我推断最大可能是章惇父亲章俞的墓地,毕竟章惇将其母亲也葬于长兴的灵山;也有可能是宋代长兴名门刘氏的墓地,原因暂且不表。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行走在悠悠古道之上,遗存丰富、风景秀丽的所在,完全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乃至与近在咫尺的顾渚山风景区和闻名遐迩的寿圣寺结合,加以很好的开发;章惇其人,从当今的角度来看,也是一名有为的政治家,虽然为人彪悍坚吝,“奸臣”的定性,完全是宋高宗之流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故章惇墓也应当复原加以保护。

    最后,还有一个想法:回龙古道以起点回龙山命名,但文化遗存远没有九龙山丰富,不如命名为双龙古道更为贴切。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走乡村系列(54)——回龙古道

    附网上下载介绍章惇其人和章惇墓的文章

    阳春三月的三十日下午,我与诸暨青山章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章颂贤君随福建浦城章仔钧练夫人研究会会长章琏、副会长章秀坤一行参加完常州武进芳茂山章家村全城堂章氏的圆谱仪式,并意外地巧遇了我祖状元衡公生前的好友,同科进士大文豪苏轼的后人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长苏慎先生后,匆忙赶往章惇墓的所在地浙北门户长兴县。

    顾不上留恋太湖的奇丽美景,只见苏浙交界地的右前方一条巍峨而又亘长的横岗远远矗立着,我不禁暗暗的猜测着,这座巍峨的金山的后面该是章惇墓的所在地了吧?从夹浦下高速,沿着大唐茶贡院的方向走,先到水口乡,再前行到顾渚村,便是章惇墓的所在地了。在一座叫寿圣寺的马路对面。沿山而进,到了前塔场石马头自然村,就是章惇墓的所在了!在一位热心村民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周家山的地方,墓址在东坡。该墓已是长兴县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碑的周围,墓丘的东侧有石像生和手持朝笏,身穿官服的石翁仲四尊。石马通长1.5米,高1.3米,石翁仲通高2米,宽0.75米,头部已残缺。据文物部门考证,头部已在早期被人为破坏,或许是他政治上的反对派所泄的私忿行为吧?石羊2只,通高1.1米,宽0.9米,尚完整。环顾周围,由于平整土地及水土流失,墓丘已夷为平地,但墓葬布局尚可辨。旁边有少量宋砖、瓷片残留。墓后10多米处有周姓大墓矗立,根据现场墓丘方位估测,墓为辛山乙向兼酉卯。后面座山叫九龙山,枕山为官子山,高拔而秀丽,山岗平而圆,显出其厚实之态,而脱卸到平岗缓冲之丘地则是少室山,海拔不过61米而已。墓左青龙则是米定山,墓右白虎则是砻糠山,状似农耕时代筛选米与糠的风车。墓近处横案延伸两水交汇于前方,积水库一潭清水。墓前方有乌龟山,据说葬着一位县太爷,而为屏的朝山则是金山。热心的村民又把我们带到墓右侧距墓几百米的一个高处,则又发现了另一处的石羊、石马、石翁仲群,虽已东倒西歪,残缺不全,但仍能看出其先时的高大、威严和栩栩如生的形象。据说这里葬着一位不知名姓,比章惇墓早三、四百年的另一位宰相级的人物。环顾良久,不禁悲壮之情积满心头。想起这位前赴后继、一生追随王安石变法,而被伟人列宁称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伟大政治家,一位才华横溢、不谋私利,一心为了中华民族事业的铮铮铁汉,最终被封建王朝正统观念的旧史家所作的《宋史》贬为“奸臣”,可悲可叹呵!

    而后,我们又走访了石马头村民,原顾渚村书记,现文保员陈幸福。所谓石马头村不过五户人家,陈幸福的陈家是清后期从他处搬来,章惇墓现在陈幸福哥哥的竹林中。据陈所述,章惇墓这里的村民以前尚不知,叫章惇墓为气墩。七十年代初“挖防空洞”挖进章惇墓,发现有“章惇字样墓碑”遂停止挖掘。该墓原为双室墓,墓前有墓道,1995年又被盗掘,遗弃的木棺板已被长兴县博物馆收藏。随后墓址遭致村民平毁。

    章惇(公元1035-1105年),字子厚,福建浦城人,少闻鸡练笔,博学多才,文采飞扬。早年随父迁居苏州,宋嘉佑二年会试,进士登名,但因名次在其侄章衡(章衡为进士第一状元)之下,弃而不就。嘉佑四年再举甲科,出任商洛令。与苏轼游南山,抵仙游潭,潭下临绝壁万仞,横木其上,惇揖轼书壁,轼惧不敢书。惇平步过之,垂索挽树,摄衣而下,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苏轼、章惇来!”既还,神采不动,轼拊其背曰:···

    章惇豪俊潇洒,《宋人书法》,《三希堂法帖》等都刊有他的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馆存有他的尺牍。章惇的《会稽帖》堪称宋人信札的书法艺术珍品。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评论章惇的书法作品时说,近百年来,书法家中唯有章惇能表达笔意,虽然精巧方面不如唐人,但笔势上超过了唐人,意境在初唐四大家中的褚遂良、薛稷之上。暮年愈妙,神采像王羲之。明赵山函在《石墨镌华》中说,章惇用卧笔,阔作渴笔,游丝法迹既苍劲有力又飘逸潇洒。

    章惇“豪俊”,作为一代政治家,他一生毫不顾虑,勇往直前地追随王安石变法,竭力想改变宋室积贫积弱的国力状况。因而在政坛上几上几下,数度被弹劾被黜贬。章惇在政治上追随王安石力推新法,其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则是现在税法中的基础税法,而对反对新法的保守派人士进行无情打击,因此也得罪了一大批政敌。

    在军事上,则主张强势击敌,竭力反对那种委曲求全屈服妥协的空想妄想主义者,因而在对于少数民族的蛮夷动乱,进行坚决镇压。在对待西夏的进犯上,他以“浅攻耕”的战略战术,使虎视眈眈的西夏陷于被动而不易集兵力进犯边境。元符元年(1098年)十月,在章惇的部署下,在渭州知州、浦城人章楶的直接指挥下,取得平夏城大捷,击败西夏30万大军,致使第二年西夏不得不向宋朝廷叩关求和。

    章惇能力非凡,其为知制诰,直学士院,判军器监时,一天晚上三司不慎失火,神宗“御楼观之”,而惇沉着果断,指挥兵役救火,有章有法,神宗亲眼目睹他的才干。第二天就升了他三司使的官。

    章惇也是一个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在选天子选社稷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敢说,敢做。“哲宗崩”,皇太后议所立,惇厉声曰:“以礼律言之,母弟简王当立。”皇太后曰:“老身无子,诸王皆是神宗庶子。”惇复曰:“以长则申王当立。”皇太后曰:“申王病,不可立”。而当皇太后一意要立端王时,章惇以老政治家所敏锐的眼光抗辩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端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花花公子似的徽宗皇帝。而历史也证明了章惇的预言,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被金兵俘虏,北宋江山被葬送。

    章惇一身正气,其妻张氏甚贤,惇之入相也,张病且死,嘱之曰:“君作相,幸勿报怨。”四子连登科,却不肯以官爵私所亲,独第四子章援作过京官校书郎。其余都在地方州县为官,不予提拔任用。

    然而这样的清官、忠臣,却因在政治上的力主变法,不肯趋炎附势、不肯任人唯亲,最后被一贬再贬,在崇宁四年,病死于睦州(今浙江建德)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看到任伯雨告章惇诋毁宣仁皇后的奏章,为了维护皇权,再算旧账,去掉章惇的追赠,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并严规:“子孙不得仕于朝”,又因其所荐蔡京列入“奸臣”,把他这位一生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一心致力于富国强民,在军事上,在对外政策上欲改变宋朝屈服妥协政策,欲改变宋室积贫积弱面貌的政治家诬为“奸臣”,千古奇冤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