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兴古桥漫谈:太湖溇港诸塘桥

(2016-02-02 12:52:50)
标签:

太湖溇港

分类: 行走古桥

     【备注:太湖溇港向为古代包括长兴县在内的湖州水利建设之重点,开挖、疏浚、筑堤、架桥、建闸等系列工程,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历经宋、元、明、清,一直延续到20世纪。湖州太湖溇港,于2013年获评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后,又正在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补记: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举行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湖州太湖溇港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古塘桥是太湖溇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是专门介绍长兴县境内太湖溇港塘桥的。】          

                                太湖溇港诸塘桥  


                            太湖溇港诸塘桥

    历史上的太湖溇港代有变化,湖溇之名也屡有变更,一般以34条为准,清同治年间记载的34条湖溇分别是斯圻汛、金村港、蒋家港、上周港、长大庙港、乌桥港、夹浦汛、谢庄港、丁家港、鸡笼港、大沉渎汛、后村港、杭渎、石屑港、卢渎、金鸡港、新塘讯、徐家港、百步湾港、竹筱港、殷南港、釜浦港、福缘港、石渎、新开港、花桥港、竹家港、卢圻港、坍缺港、白茆港、径山港、窦渎、小沉渎汛、蔡浦港;另有36溇之说,还包括了双桥港、莫家港。这些湖溇分布于太湖西岸和西南岸的夹浦镇、太湖街道和洪桥镇(含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境内,除双桥港、后村港、卢渎港、殷南港、殷南港、釜浦港、福缘港、竹(祝)家港完全淤塞以外,大多还遗存
至今。
    据清同治《长兴县志·卷十一·水》记载:“(明宏治)八年(1495)新筑湖塘,泄湖溇港各有跨桥、湖塘、湖岸也。”由此可见早在明代中期,34条湖溇之上就架有塘桥,在同治《长兴县志·太湖图说》中还绘有湖溇和诸塘桥的名称。因为每隔1至2公里就有一条条湖溇与太湖湖岸呈纵向分布,而从乌程县至宜兴县的陆路必须穿过这些湖溇,一座座塘桥便成为古道中的要津所在,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都非常重视塘桥的修筑。近代以来,这些桥梁有的年久失修逐渐倾圯,有的因湖溇湮塞而废弃,有的在近代因河道拓宽或者交通建设而被拆除,所幸目前尚有20来座古石桥依旧屹立于斯,部分古桥还在太湖沿线风景带建设之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重要物证。
    现将今存湖溇塘桥以及虽被拆建但留有遗迹或图片的21座湖溇塘桥从北到南依次介绍于后:
    一、斯圻港上的大杨桥
    斯圻港系湖州73条太湖溇港以及长兴34条太湖溇港最北面的一条,泄浮渚岭山水入太湖。“斯圻”之名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春秋吴越相争之际,吴王阖闾之弟夫概沿太湖筑“三城三圻”——斯圻、吴城、石圻、彭城、芦圻、邱城,“三圻”为训练水军的港湾,可见“斯圻”之名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大杨桥位于夹浦镇父子岭村斯圻自然村,南北向跨斯圻港,目前只剩下古桥桥面的中孔石梁。太湖溇港诸塘桥
    二、金村港上的利济桥
    利济桥位于夹浦镇香山村金村自然村村中心,南北向跨金村港,重建于清嘉庆已巳年(1809年)。系两墩三孔石梁桥并有护栏,主要构件为花岗岩石材,保存完好。桥下北端的武康石材桥柱上有莲花字堂,当为明代桥梁构件。难能可贵的是桥侧金村港河埠也保存完好。                                     太湖溇港诸塘桥    三、长大港上的庙港头桥
    长大港,旧名长大庙港,水系源自北川、南川的常丰涧。庙港桥坐落于夹浦镇长大村东,南北向跨长大港,是一座精制小巧的单孔石拱桥。长10.1米、宽2.3米,径跨3.8米;横联分节并列拱券,除拱券和桥台少量构件为太湖石外,大多桥材为花岗石,结合形制,我判断此桥为明代遗存。据清同治《长兴县志·太湖图说》及村人介绍,庙港桥北堍有一小庙(今失),庙港头桥之得名大约与此有关。太湖溇港诸塘桥    四、夹浦港、乌桥港和大小乌桥
    夹浦港因两条溪涧在此相夹出太湖而得名,其中乌溪是长兴四条主要水系之一,因之夹浦港自古即为长兴山水泄入太湖的重要通道,比之其它溇港要宽阔。依赖港口之利,大小乌桥两岸逐渐由村落发展成水乡码头继而成为自然集镇,于乾隆十年(1795)取代元朝即为集镇的皋塘镇成为建制镇。  

    “大乌桥”即兴隆桥,东西向横跨夹浦港,是太湖之滨的长兴县仅存的一座古代三孔石拱桥,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重建于清朝嘉庆庚申年(1800年)仲冬,长27.6米,宽3.55米,高约10米。用料考究,拱券、金刚墙以太湖石为主,厚重的桥面、美人靠及扶栏为花岗石,左右桥台各二十级台阶也是花岗石,设有四根石狮顾盼的望柱(缺损),抱鼓石为水兽石雕;两侧天盘石浅雕龙头面纹,并刻有两幅楹联。                      太湖溇港诸塘桥

    小乌桥位于夹浦集镇旁的小乌桥自然村,与兴隆桥紧紧相接,东西向横跨于乌桥港之上。设有护栏和美人靠,为单孔石拱桥,于民国8年(1919)重建,长24米,宽3.5米,高5.29米,径跨7米余,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此桥十分精美,尤其是桥堍四座卧狮抱鼓石和天盤石水兽雕刻栩栩如生,堪称石雕精品,在江南石桥中十分罕见; 另外,桥身还保存了两幅楹联。虽然名为小乌桥,只是相对于三孔的大乌桥而言,仅就单孔拱桥而论,无论是单孔跨径、高度,还是桥面宽幅,称得上是单孔拱桥的巨人,结合石雕,更可称作民国时期石拱桥的典范之作。太湖溇港诸塘桥               
太湖溇港诸塘桥

    五、双港(谢庄港)上的谢庄桥 
    谢庄港如今叫作“双港”,塘桥也被文物部门登记为双港桥,但我走访时,一位八旬老公公告知此桥为“谢庄桥”,恰与古湖溇谢庄港同名。谢庄实由“榭庄”讹变而来,明代时,丁元荐曾祖在嘉靖年间建有丁家祠堂和轩堂楼榭,曾经古木森立、怪石嶙峋,为东湖胜地,因而命名为“榭庄”。谢庄桥南北走向,系单孔石拱桥,横联分节并列拱券,长9.6米、宽2.28米,径跨5.6米,石材以太湖石为主。因为其形制与南侧的丁家渚塘桥、鸡笼港塘桥相近,我判断该桥为明代古石桥。                     太湖溇港诸塘桥    六、丁家港和丁家渚塘桥      
    丁家渚塘桥坐落于夹浦镇丁家渚自然村,南北向横跨丁家港。丁家港、丁家渚村、丁家渚塘桥之得名,源自宋朝由江苏吴江迁居此处的丁氏家族,元明清之际,丁氏为长兴巨富和名门望族,有据可考的就有五位进士和六位举人,文化名人丁元荐为其中的代表人物 
    丁家渚塘桥经过了改造,为了能通行汽车,在桥东侧增加了半幅桥梁,桥面被水泥路面所铺平,因之未被文物部门所登记。丁家渚塘桥系单孔石拱桥,小巧而典雅,尤其是四只龙头水兽石雕堪称精品。令人欣喜的是,建桥石碑近被发现,此桥乃丁元荐曾祖丁曜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所建,而《长兴县志·孝义传》中也记载了丁曜热心公益,捐金葺桥的事迹。       太湖溇港诸塘桥
                    
             太湖溇港诸塘桥       
    七、鸡笼港和龙凤桥
    鸡笼港是明代34条古溇港之一,至今仍能通达太湖。龙凤桥坐落于袁家庄自然村,南北向横跨鸡笼港,龙凤桥之名应当是当地文人墨客嫌“鸡笼”之名太俗,故弄风雅以“鸡”作“凤”而命名,但村民仍呼之为鸡笼港桥。龙凤桥系单孔石拱桥,据村中一孔姓老人记录,此桥建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太湖溇港诸塘桥
    八、沉渎港和大、小关桥
    沉渎港原是34条太湖溇港中一条较大的河港,既是泄洪的主要通道,也是古代的一条主要航道;其南边的湖溇——后村港,通太湖出口处完全湮塞,后村港之水也通过沉渎港而出太湖。大关桥、小关桥均位于沉渎港自然村,两桥近在咫尺。

    大关桥南北走向横跨村前与沉渎港相交的后村港,长13.5米,宽2.1米,高约3.5米,系两墩三孔石梁桥。石桥桥面为板梁结构,桥墩排柱石既有武康石,也有花岗石,其中北侧桥墩一块武康石排柱上刻有莲花字堂,但未能辨识文字,应为明代初建桥梁之遗迹;桥梁题额“大关桥”,款识为“嘉庆”和“光绪”两个年代,证明清代两次重建。       太湖溇港诸塘桥

    小关桥东西走向跨沉渎港,是一座四墩五孔石梁桥。据当地人介绍,这座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将其它两座桥梁拆建到此地的。清代同治《长兴县志》记载:“小关桥在县东北二十二里,跨陈渎港(顾志)”说明明代嘉靖之前就建有此桥。

                                      太湖溇港诸塘桥
    九、杭渎和万福桥
    杭渎因村中“杭姓”聚族而居而得名,如今已经湮塞,不再与太湖相通。万福桥东西向横跨杭渎,位于杭渎港自然村中心,是一座单孔石梁桥,题额位于桥面北端石梁侧面,系民国十三年(1924)重建,材质为米黄色花岗石,显得厚重凝实。万福桥与湖溇附近环境清幽,成为杭渎港自然村厚重历史文化的象征。太湖溇港诸塘桥
    十、石屑港和西仓塘桥
    石屑港通太湖出口处的下游湮塞,古图中显示石屑港之上有石仙桥和东仓桥,今已不存。石屑港上游目前仍较完整,西仓塘桥就位于石屑港上游的沉渎村大树下自然村,呈东西走向,系花岗岩石材的两墩三孔石梁桥,保存完好。                   
太湖溇港诸塘桥    十一、徐家港和长安塘桥 
    徐家港,又名经家港,至今还是一条相对完整的太湖溇港,通太湖出口处还新建了一座水闸,既可泄洪排涝又可拦闸蓄水以资灌溉,和古湖溇均曾建有湖闸是同一个原理,亦可谓古代治水经验的传承。在太湖街道新塘村徐家港自然村,重建了跨湖溇的长安塘桥,但古桥残件尚存,桥面石梁和其它构件“躺”在新桥南堍。 太湖溇港诸塘桥    十二、百步湾港和万春桥         
    百步湾港,已经因滨湖大道的建设而截断,但位于新塘村百步湾自然村的一段河道治理得相当不错。湖溇之上,万春桥呈东西走向,是花岗岩材质的单孔石梁桥,可惜原桥经过扩建,古石桥被包裹在新桥之中,无法辨识“庐山真面目”。桥名来历无考,但名字很美。
                
              太湖溇港诸塘桥
    十三、殷南渎和平穰桥           
    殷南渎作为湖溇之一,早已湮废,殷南渎之上的塘桥也埋没无闻。但查看清代同治《长兴县志·太湖图说》, 殷南渎上另有一“平襄桥”依然存在。                              
             太湖溇港诸塘桥
    平穰桥位于洪桥镇金星村角自然村,是一座单孔石梁桥,南北向跨穿村而过的西浜之上,联结村中的主干道,现代所砌的水泥栏上刻着“永穰桥”三字,花岗岩石梁侧面却是题额“新建平穰桥”五个字,但没有注明建造年代。村中老人告知此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村为倪姓聚族而居之地,虽然不象丁氏那样属于长兴名门望族,但历史上也出过较多优秀人物,此桥即处于倪氏宗祠之前,初建年代距今三百年是比较靠谱的。从其外观和构造来判断,此桥应该是在民国年新建,解放以后又进行了重修。                
                       
          太湖溇港诸塘桥
    十四、杨家浦港和同仁桥
    杨家浦港,如今已经拓宽为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道,原来河港之上的染青桥自然无法保存。杨家浦拓宽之时,将古湖溇之一的釜浦港也吸收合并。太湖溇港诸塘桥

    同仁桥,原位于洪桥镇金星村杨家浦自然村,南北向跨与杨家浦港交叉的北横港,为单孔石拱桥,甚雄伟,乡人呼之为“大环桥”。据网友“箬水清清”考证,此桥由乡人、元代振威将军钱盛独资始建,于清乾隆甲申年(1764)由里人重建。1999年因拓浚杨家浦港而拆除,虽然桥已不存,但此桥甚精致,又与著名的长兴望族“白米钱氏”有关,所以在此仍进行介绍。
     

    十五、  邹家港和一来桥                                 

    邹家港既是自然村名,也是河港之名。该河港是34条古太湖溇港之一,明清时期的名称为“石渎”,大约是因邹姓聚集于此而更名“邹家港”,但目前村中两大姓中沈姓已经超出了邹姓。悦来桥原本位于洪桥镇太湖村邹家港自然村,是南北向横跨邹家港的一座单孔石平桥,桥东端设有石闸,兼具湖闸的功能。桥面西纵梁侧面题额为“一来桥”,实际是“悦来桥”的简化,文物部门将其作为湖闸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列入县级文保目录名单。                                                     太湖溇港诸塘桥    古湖闸是太湖溇港工程的重要遗产内容,在湖州市政府组织的太湖溇港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专家论证会上,考察专家们曾经感叹湖州73条湖溇中还没发现过古湖闸,我当时就介绍邹家港是湖州境内可能见到桥闸合一的湖溇,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我虽拍有悦来桥的照片,但当时忽视了石闸的细节特写,为此于今年1月7日专程前往,遗憾的是老桥已经被拆建,拆下的桥石被随意丢弃在路边空闲地上,令我扼腕叹惜。                    太湖溇港诸塘桥
                                                 (上图有槽口痕印的即为原闸石)
    十六、窦渎港和窦渎港桥
    窦渎港基本已经湮废,所幸的是窦渎港桥以及与湖溇相关的水利设施仍有遗存。窦渎港桥,被误称为“大头港”桥,实因当地土话音近且不了解窦渎港是古太湖溇港的缘故。此桥位于图影旅游度假区小沉渎村扶栏桥、强家浜自然村之间,为三块花岗石石板铺设的单孔石梁桥,建于民国年间。                    太湖溇港诸塘桥    十七、小沉渎港和震泽桥、锁界桥、震湖桥
    小沉渎港,因旧为通向湖州府的码头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清同治《长兴县志·太湖图说》中,跨小沉渎和通向湖州的北横港之上画有震泽、锁界、小石桥三座港桥,令人高兴的是如今三座桥梁风采依旧。
           长兴古桥漫谈:太湖溇港诸塘桥
    震泽桥呈西南——东北走向跨北横港,于1958年修复,系四墩五孔石梁桥,长28.8米,宽2.8米,中孔径跨7米,桥面为板栏结构,旧名曾俗称为小沉渎桥,于咸丰十年(1860)的太平天国战争时倾圯,同治七年(1868)开浚溇港时由里人钦升重修,而小沉渎村恰是长兴名门望族钦氏的祖居地,至今村人仍以蒙古族后裔的钦氏为多。  太湖溇港诸塘桥

      震湖桥是一座单孔的花岗岩小平桥,小巧玲珑,跨小沉渎港,建于清同治年间。

               太湖溇港诸塘桥
    锁界桥位于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小沉渎村宅里自然村,建于清代同治戊辰年(1868),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0米,宽约2米,两侧各铺15级台阶,桥面中央为八卦图案,桥身护栏间各有6根望柱。古桥精致典雅,古朴凝重,为单孔石拱桥的典范之作,已经被列作县级文保单位。

               太湖溇港诸塘桥

    小沉渎港出口处如今还建起了现代水闸,村庄环境得到了整治并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明代的太湖古石堤也保存完整,是能集中太湖溇港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在湖州市政府组织的太湖溇港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时,小沉渎港是提供给专家的三个现场考察点之一,为最终进入遗产目录立下了重要功劳。
    十八、蔡浦港永福桥
    蔡浦港是长兴34条古湖溇中最南的一条溇港,永福桥的“老家”就在图影村蔡浦港自然村,因为图影度假区建设之需,现搬迁到小沉渎村,跨北横港。永福桥是一座两墩三孔的石梁桥,桥面石梁以武康石为主,墩柱石既有武康石也有花岗石,其中的武康石排柱上还有莲花字堂,但字迹已经漫漶不清难以辨识,应当是明代的纪年题刻。永福桥如今与锁界桥、震泽桥、震湖桥作伴而居,依然能够展示其历经岁月斑驳的历史风貌,可谓幸运,如此保护古桥的做法也可称道,希冀成为其他古桥保护的榜样。               太湖溇港诸塘桥
     除以上23座古石桥以外,留下桥名的塘桥还有卢渎桥、金鸡港桥、太平桥(莫家港)、新塘桥、万年桥(竹小港),其中新塘桥曾是长兴境内最雄伟的三孔石拱桥,于1975年长兴港拓宽时拆除。23座石桥中保存完整的计18座,另外鸡笼港、沉渎港和杨浦港上游还分别分布着行仙桥、蒋埠桥及六和桥三座古桥,长兴县境内保存的太湖溇港古桥梁共计21座。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太湖沿岸新开挖了庙桥港、合溪新港、长兴港、杨家浦港,并建起了太湖大堤;进入新世纪后,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现代机械替代肩扛手提的时代,太湖溇港的重要性远不及当初。但包括塘桥、湖闸在内的古代太湖溇港工程闸,为长兴以及湖州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是一千多年来太湖沿岸百姓渔耕文化的见证,十分有必要作为一个系列,列作文保单位加以保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