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2015-12-27 23:21:25)
标签:

画溪桥

徐中行

清果寺

分类: 苕山箬水
                          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长兴地名志》记载:“画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很深,是唐睿宗时大学士徐坚的故居,世称徐阁老。明后七子排行第一的徐中行就出生在这里。 ”以我来看,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因为徐坚是唐太宗妃徐惠的侄子,属城北忻湖徐氏,虽然城西画溪桥也是徐氏聚居地,但此徐非彼徐。遗憾的是这个讹传早已成了介绍画溪的正宗版本,改之不易。明代的徐中行和徐坚更非同一家族,其祖乃自明初洪武年间由凤阳迁徙到雉城城东的杨湾村定居,和画溪桥毫不相干。
                     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但《地名志》介绍画溪是古代的风景名胜区这一点是不错的,画溪是长兴“母亲河”——古箬溪的中段,因风景如画而得名,从唐代开始即为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留下了许多吟诵画溪风景的诗歌、书画作品。以本文首图为例,这是明朝著名画家沈周(1427—1509),于1499年泛舟画溪之后题写的《泛罨画溪诗画》,诗云:

        长溪碧衍玉光净,树夹两岸俱倒映。

        群峰树杪髻螺出,一一随行似相媵。

        小舟贴水天上坐,了见须眉落秋镜。

        溪当比我怀尚澄,地固不凡游亦胜。

        弦歌偶尔及沧浪,野鸟忽飞鱼弧泳。

        中流手洗白磁觥,一勺分清空白病。

        喜闻秋潦转澄莹,健在能寻不妨更。

    第二幅诗图亦是沈周的作品,图中有一座五孔石板桥,从其位置看与历史上的画溪桥正相暗合。清同治年间《长兴县志》转引明代顾应祥(1483—1565)编纂明代县志云:“画溪桥在县西八里,跨罨画溪”,可见画溪桥在明代中期就已经存在。清同治《长兴县志》又记:“大雄关外转南七里,往四安镇,同治六年(1867)重修”,据知情人回忆,画溪桥在民国之前是县城通往泗安、煤山、广德陆路的必经之地,古石桥原为五孔石平桥,东西向跨画溪南侧的支流重阳港(故又名南箬港)之上,与沈周图中的石桥位置完全一致。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古画溪桥毁于抗战初期。1937年11月25日长兴城沦陷后,因画溪桥地处县城通往军事重镇泗安的必经之地,村民将画溪桥面石板拆除以阻挡日军第18师团的进攻,但日军仍以11月27日闯入画溪桥村,枪杀村民14人,并将桥石作为建筑碉堡的用材(上图可见民国时期的老宣杭国道)。现在画溪桥有两座,分别是宣杭铁路上的铁路桥和浙江10省道上的公路桥,桥下的重阳港也已经开浚为长兴新港,即“东方莱因河”——长湖申的主航道。才几十年间,公路桥、铁路桥取代了小石桥,铁驳船、拖轮取代了竹筏、木船,这是时代进步的见证。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画溪桥既是村名,也是地名。作为地名,今小浦镇画溪村是历史地名的沿袭,历史底蕴十分深厚。

        宋嘉泰《吴兴志·寺院》记载“制胜院在县西九里罨画溪,旧号清异寺,梁大同元年(535)江州刺史钱道居,舍宅为寺”;清万历《长兴县志·人物志》(卷八)记载:“钱起,字仲文,家罨画”,分别提到了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钱道,是南梁时期的江州刺史,陈朝建立后又成为长兴县令,负责监护陈霸先祖陵;一位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其家族包括著名书法家怀素,以及钱起子孙四代一门五进士,而钱氏正是长兴于六朝和隋唐时期的第一著姓。因此,我推断《长兴地名志》很可能是将钱起与徐坚两位同是唐代大臣的长兴人混淆了。
       明清时期,因居民从事冶炼行业,且处于水陆要冲,画溪桥之南于明末清初发展成集镇,清顺治《长兴县志》记载:“炉头镇在县治西七里画溪桥,居民业冶,故名。”此时,画溪桥已成徐氏聚居地,与王世贞、李攀龙同列明“后七子”的文学家徐中行(1517—1578)应当是画溪桥人;而画溪桥之南侧的西庄村则涌现了姚氏家族,姚一元(1509—1578)先后出任江西、山东布政使,晚年返乡定居,自号“画溪”;明末,冯梦龙曾应姚氏子弟所邀,专程来长作画溪之游。十分遗憾地是,画溪桥因要冲而兴,又因要冲而灭,咸丰年间遭“长毛”兵火洗劫,1937年再遇日寇入侵,终于一蹶不振,古镇、古桥、古寺皆烟消云散,如今不见丝毫踪影。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再提一下清果寺,这是一座建于六朝时期的古寺院,由钱道捐出自己家的住宅而建,位于画溪桥之畔。清同治县志提到:“清果寺,唐会昌中废,吴越钱氏重建。天圣景佑间,增修。寺内有管洞罗汉及溪光亭,元末俱废。明洪武四年重建,立为丛林。清康熙二十八年,僧德圆重修,咸丰十年毁于兵火。”同样毁于长毛之手,清同治后重修;“文革”时再毁,现虽然重建,但仅是一座没有影响的小庙,规模远不及从前,寺院附近只有一株千年宋代银杏树和一只古柱础仍能印证这段历史。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今天是顺路来到小浦画溪村,特地去找画溪桥以及清果寺的具体所在位置,遇到一位徐姓80岁老人,自我介绍是村中唯一的徐姓人家,他十分热心地介绍,并主动带路去寻觅曾经的古道,增进了对画溪桥的认识。图三、图四为画溪公路桥和铁路桥,图五是新建的清果寺,图六、七是千年古银杏树,图八为古庙石柱础,图九为长兴港(于1975年由画溪开挖)南驳岸,图十为清代古道遗迹,图十为清代古道必经的上阳村梅家桥。
 
      附录部分古诗词如下:

《绿蔓秾阴紫袖低》

【唐】许浑

绿蔓秾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

 醉中掩瑟无人会,家近江南罨画溪。 走乡村系列(46)——画溪桥和清果寺

《罨  画  溪  诗》

【宋】刘 焘

竹林深处杜鹃啼    两岸青青草色齐

   欲识人间真罨画    朱藤倒影入清溪。

 

《 题  画》

               【元】倪瓒 

罨画溪头唤渡,铜棺山下寻僧。

水榭汀桥曲曲,风林云磴层层。

 

《画溪行》

【明】徐善长

万溪奔流合一溪,百千转折东复西,

藤花夹岸交相映,娇鸟成群不住蹄。

谁家结字占花濑,我亦移舟听公籁,

月悬溪北匆溪南,山在竹中又竹外。

烟林横截路若穷,回看来路亦不通,

一曲棹歌疑隔浦,犹然同在此溪中。

因忆昔登船上阁,见山三面皆红萼。

又忆昔登寺边楼,飞雪一天无行舟,

玉树玲珑绝无影,红萼萧疏仍是秋。

一游更有一指顾,秋月春华无数路,

来来往往不相商,渔翁鸥鸟自朝暮。

 

《晓发画溪诗》

                【明】李攀龙

    扁舟窈窕若耶西,丛竹交加罨画溪。

     两岸好山啼杜宇,一湾新水隔棠梨。

     残红逐雨春香细,斜月窥人树影低。

     因忆子猷遥入望,采芝何处倚青藜。

 

                                                                            《水游诸记》

                 【明】游士任

夹岸多古木,朱藤翠竹,虬结参差;朱搂雕槛,逶迤映带。

花时士女竟游,如在画中。涟漪澄湛,下视见底;锦啧鲜鳞,一一可数。

 

                                                                               

《由画溪三箬至合溪》

【清】余怀

画舫随风入画溪,秋高天阔五峰低。

绿萝僧院孤烟外,红树人家小阁西。

箬水长清鱼可数,篁山将尽鸟空啼。

桃源不是无寻处,枫叶纷纷路转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