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仓桥,东西向横跨胥仓塘港,系花岗岩材质的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2.8米,宽2.3米,有护栏,护栏间的望柱上残存两只石刻的蹲守小猴子。桥面石梁题额有“重建胥仓桥”,未有纪年,但清代同治年间的《长兴县志》记载:“西仓桥在县南三十五里(顾志),跨西仓塘”,说明顾应祥在明代嘉靖年间写《长兴县志》时,胥仓桥即已存在,推断此桥为咸同年间“洪扬兵灾”后重建。胥仓桥坐落于胥仓老街(民国时间曾为胥仓乡所在地),因春秋时伍子胥曾在西苕溪沿岸设粮仓存放军粮,而得名“胥仓”,而且胥仓一带的雪藕为长兴知名特产,故而“胥仓桥”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如今,胥仓老街因西苕溪清水入河工程而拆迁,希冀这座传承吕山悠久历史的老桥能得以保存或者异址迁建保护,留住那份乡愁。





近期获悉胥仓桥异地搬迁成功,故于2019年6月8日改写此文。
胥仓桥,原位于吕山乡胥仓老街,东西向横跨胥仓塘,系花岗岩材质的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2.8米,宽2.3米,有护栏,护栏间的望柱上尚存两只石刻的蹲守小猴子。明代嘉靖年间的《长兴县志》就有记载,大约清代中后期又再次重建。
胥仓桥之得名与伍子胥有关。胥仓港旧名“胥塘”,旧时亦称“沧溪”,连通泗安塘和西苕溪(龙溪港),据《山墟名》记载,由伍子胥开凿,当为浙江省境内最早的运河。伍子胥是吴越争霸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帮助吴王,先后攻入过越国都城和楚国都城,为吴国跻身“春秋五霸”行列居功至伟。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终其一生,始终认为越国是吴国的心腹大患,侍胥塘开挖后便在西苕溪沿岸设粮仓存放军粮,“胥仓”之名由此延续至今。该桥正在胥塘汇入西苕溪的入口处,便冠名为“胥仓桥”。胥仓村还有一样特产——胥仓雪藕,此藕色泽白嫩口味极佳,且十分神奇,无论是何地的藕移入当地池中种植,翌年就必定多生一孔,但将该池的藕移到其他地方就少生一孔。至于多一孔的原因,也与伍子胥有关,传说是他曾经向池塘中射一箭造成的。

西苕溪是历史上重要的航道,而吕山一带又是蚕桑粮食基地,旧时便在胥仓桥形成了码头,进而变成街市,民国时期还一度设胥仓乡,往来于西苕溪的舟辑商客,泊船驻足,品茗闲谈之余,胥仓桥便有了很高的知名度。2014年3月1日,得知因苕溪清水入湖工程建设,胥仓港行将拓宽,胥仓桥连同老街都将拆迁,担心从此难见此座知名桥梁,便和王姓好友特地前往探访拍下照片留作纪念。路上经过一文物市场,竟意外见到一只“石元宝”,因为与胥仓雪藕有深厚的因缘,遂向乡政府建议回收,不意偶成一桩好事。

今得悉佳讯,胥仓桥得到了当地乡村的高度重视,已经异地搬迁到胥仓村的花墙门自然村,花墙门村正是胥仓雪藕的原产地。相传明朝嘉靖年间,该村藕塘中挖出了一支一百多斤的雪藕,被当作稀世宝贝进贡给皇帝。万岁爷高兴之下,就赏赐了一对金元宝给村民。经过道、府、县一级级贪官层层盘剥,等到达村中时,“老母鸡变鸭”,村民只看到一对大湖石制作的“石元宝”。不管是金银还是铜铁或者石头做的,毕竟是皇帝御赐的,村民仍然十分高兴,于是就供在花墙门村中达上百年,“胥仓雪藕”的美名也从此传了出去。“文革”时破“四旧”,估计村民为了保护这历史文化,将数吨重的一对石元宝推倒入泥潭中,数十年难见踪影。如今乡政府已经将回收的“石元宝”还壁归赵,重回故里,与再次矗立的胥仓桥恰是相得益彰,重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