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乡村系列(31)-吕山乡的古石桥

标签:
江南古桥胥仓桥渎南桥人文长兴文化 |
分类: 行走古桥 |
文字记载最早的古桥——石佛桥
石佛桥位于㘰门行政村石佛桥自然村,为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0米,宽1.9米,高3米,凭现桥款注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保存完好。其中一块排柱上有“岁次嘉定十二年
……罗氏十二娘重建”字样,此石柱系武康石材质,是长兴目前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宋代纪年(南宋嘉定十二年即1219年)的桥梁。而且宋代也是重建,可见初见年代更早。
县内最古老的桥梁之一——渎南桥
渎南桥位于㘰门行政村渎南自然村,为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0.7米,宽1.43米,径跨10.1米,列入了县级文保点。从石材和风格来看,应当是宋元时期的古桥,可惜该桥没有题刻和纪年。
胥仓桥东西向横跨于胥仓港,往南十余米即西苕溪(龙溪港),处于吕山乡胥仓(民国时为胥仓乡)老街。胥仓桥为花岗石材质的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2.8米,宽2.3米,径跨12.3米。该桥题额有“重建胥仓桥”,判断建于清代中晚期,已列入县级文保点。
泗安塘上最大的古桥——钮店桥:
五孔石桥——万福桥
. 万福桥:位于画溪街道白莲桥村与吕山村交界处。系四墩五孔石平桥,跨九里塘港,系清代重建,从其使用的武康石材来判断,始建年代估计在明朝。历经数百年岁月的万福桥已经沧桑不堪,其中的一根柱墩用水泥作替代。
李家桥位于胥仓村午源渡自然村外,为两墩三孔石梁桥,建于清代道光廿九年,保存十分完好,相当耐看。
此桥位于北敖村西,横跨在胥仓港流入泗安塘的口子上,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1.8米,宽1.5米,建于清代光绪十六年,题额为“复兴万安桥”。
与古代庙宇有关的古桥——圣堂桥
圣堂桥因旧时曾经遍布城乡各处的圣堂庙而得名,坐落于吕山乡㘰门村圣堂自然村,系民国二十三年(1934)所建的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1.3米,宽1.6米,高3.5米,东西走向横跨于东洋港之上。
以古村(邨)为名的石桥——周邨桥
周邨桥位于北周自然村西侧,东西向横跨周村港,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9.55米,宽1.45米,径跨9.1米,桥额题为“重建周邨桥”,无纪年题刻,判断系清代建筑。随着虹吕公路的开通,周村港开始逐渐淤塞,桥梁也略显破败。
寓意传统文化的古桥——小大德桥
小大德桥:位于吕虹村大德桥自然村泗安塘北,东西向横跨流往泗安塘的不知名小港。该桥题额为“安乐桥”,”另石桥横梁上也注有“大德桥”,估计是利用了大德桥拆建后的石材“小大德桥”,村民俗呼此桥为“小大德桥”。系两墩三孔石梁桥,长9.82米,宽1.5米,高2.77米,建造年代不详,判断为晚清或民国建筑。
大德桥:横跨于泗安塘上。据一位84岁老人介绍,因泗安塘通航需要,解放后(资料记载为1969年)拆建成今桥,但桥墩仍为原桥基础。此处有大德桥和小大德桥,附近还有一凉亭遗址,估计旧为泗安塘以南原胥仓乡群众通往县城的一重要交通要道,这条古道今已遗弃。
印证泗安塘曾经辉煌航运历史的老桥——永隆桥
永隆桥横跨北敖村北的泗安塘上,解放后重建,仅保存有部分古桥的残件。古时系从泗安前往湖州的必经之道和重要码头,现在千年航道已经废弃,解放后重建桥梁也破败不堪。
被拆除一半的残桥——北关桥
北关桥地处吕山村北㘰埂自然村范围内,原系以花岗石为主间杂武康石的两墩三孔石梁桥,横跨通往九里塘港的支流周村港上。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交通功能,不知为什么在“五水共治”中会遭到拆除的厄运,我正好拍得半幅残桥。该桥桥面石梁题刻“咸丰六年监生俞赞清重建北关桥”,与北侧不远处跨小箬溪的李家巷小箬桥(道光八年由监生俞赞清重修)的修造者为同一人。
而原作为文保点的中和桥,因为影响交通,也已经不见踪影。记文普记录,中和桥在吕山乡㘰门村东洋自然村,以桥侧题刻“重建中和桥”得名,民间俗称“费家桥”。型属两墩三孔石梁桥,长10.26米,宽2.1米,高2.4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