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2014-10-25 21:48:25)
标签:

人文长兴

地名历史

吕山乡

旅游

分类: 苕山箬水

   吕山乡位于西苕溪之北,泗安塘和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除境北部和东北部为弁山山体外,全域以水乡平原地貌为主,特产以吕山湖羊和胥仓雪藕最为知名,但历史上还曾以盛产淡水鱼和蚕桑出名,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典型地区。因特产丰富,水运发达,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向来十分富庶,分布的大家旧族也相对集中。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吕山乡清末属嘉会区正南乡和惟新区南乡。民国时期曾分设大施、仁爱、蒙山(金城)、益都四乡;民国后期先合并金城、益都为吕山乡,大施、仁爱合为胥仓乡;后又再并为胥仓乡。解放初分属胥仓、吕山二乡,1956年合并为吕山乡。曾辖17个行政村,后经行政村合并,今辖9个行政村。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一、吕山村

      吕山旧集镇:得名于吕山,高93.7米,属于弁山西麓的支脉。三国时,吕蒙随孙策在此屯营讨伐严白虎,故取名吕山,又名吕蒙山;吕山原名程山,因当时吴军统帅实际上是程普,故名程山。吕山集镇面河背山,长兴港(又名吕山塘、张王塘,今辟为长湖申航线)与泗安塘交汇于古集镇之西侧,自古至今为重要航道,吕山塘古时为长兴到湖州、杭州、苏州等地的出入口,北宋时即设有维护治安的巡检司(元代移至四安镇),解放以后又拓宽为长湖申航道,被称之为“东方小莱茵河”。吕山由于扼河耸立,故系军事要地,在太平天国和抗战时期,老镇两次焚毁,至今山上仍保留有侵华日军炮台工事遗址。吕山又系长兴古代风景区,明代有蒙山十二景之称谓,沈周诗曰:“君家吕山秀相傍,亭馆依山起池上”。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东周自然村:位于周村港东侧,故名。旧时通过周邨桥与虹星桥西周村相连。两村中的周姓为同宗,系周敦颐第11世孙由江西迁来此地定居。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北㘰埂自然村:位于九里塘港之南,以埂得名。支流上跨有北关桥,在河道拓浚时被拆,甚为可惜。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董家弄自然村:村旧以董姓世居地得名,现因朱姓村民居多,也称作朱家浜村北九里塘港之上有古桥“万福桥”,间杂武康石、花岗石、钢筋水泥构件,足见岁月变迁。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钱家舍自然村:旧因村中钱姓大屋得名。

        二、雁陶村:由原雁荡、陶家两行政村合并,各取一字为新行政村名。

        陶家自然村:为原陶家行政村驻地,在吕山塘之南,吕山小学设于此地。村北泗安塘沿岸正逐渐代替原北岸的老集镇发展成新集镇,以近年所建的湖羊美食文化街闻名。湖羊为吕山最知名的特产之一,据宋嘉泰《吴兴志》记载,湖羊始于南宋年间,诞生地就在包括吕山乡在内的西苕溪沿岸。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雁荡自然村:古名汇塘村。因村地势低洼形成湿地,每逢秋冬总有群雁来此栖息,因名。民国时期益都乡所在地,民国35年与金城乡合并为吕山乡。该村村民以章姓为主,旧有章家祠堂,系北宋权相章惇的后裔,属福建浦城章氏。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周家门自然村:原名荷叶村,因为吕山荷塘众多而得名。后因村民主姓周,更名。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三、杨吴村:原北杨、吴家两行政村合并,各取一字为新村名。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钮店桥自然村:以跨泗安塘的五孔石梁桥为界,桥南桥北分属吴兴、长兴两县,均称钮店桥村,形容桥如钮带连结两县。泗安塘旧时一向为泗安经吕山前往湖州的主要航道,钮店桥至迟在宋代就已经发展为水陆码头,史载泗安塘在宋代共设有五铺,钮店铺即为由湖州到四安镇的第一铺。北宋词人张耒有一首《霅溪道至四安镇》诗,是由湖州经苕溪(注:别称霅溪)转入泗安溪前往泗安镇时所作:“苕霅清秋水底天,夜帆灯火客高眠。  江东可啖鲈鱼美,一看溪山值万钱。”道尽了古时泗安溪的风光与特产。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网络图片,形容旧时的集镇)

  雉地自然村:因旧时常有山鸡出没而得名。

       吴家自然村:为旧吴家大队驻地,因吴姓村民居多而得名,盛产淡水鱼。

  北杨自然村:以杨姓得名。该村地处水乡,村中池塘传统种植莲藕,近年办有"吕山荷博园"。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四、吕虹村:由原沈家、郑家两行政村合并而成,因位于通往虹星桥的道路旁,故名吕虹村。

        姬家渎自然村:姬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该村由姬姓开发而成。相传姬姓系明朝由福建迁来此地,可惜家谱毁于“文革”时期。

        南㘰角自然村:泗安塘分流于此,一支向东经永隆桥、钮店桥汇入西苕溪,一支向东北与吕山港(长湖申航道)交汇后与小箬桥港、杨家浦港合流,汇入太湖。旧时设渡口,称之为横塘渡,为泗安塘明清时期的“二十四渡”之一。

       大德桥自然村:为泗安塘流入至吕山乡的入口,跨泗安塘古时即有大德桥,村因桥名。大德桥,原系沈戴二姓所建的石平桥(今桥为水泥桥梁),村民感念称为“大德”,故名。村中至今另保留一座小大德桥,跨村西的周村港。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五、㘰门村:㘰里和门前(部分)两村合并,各取一字为村名。

  圣塘桥自然村:因桥而得名。圣塘桥犹在,因该处有圣堂庙,因名圣塘桥。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石佛桥自然村:因桥而得名,相传桥堍有石刻佛像,故名。石佛桥十分古老,现桥虽重建于同治年间,但桥墩上仍有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纪年题刻,是我县有明确纪年的现存古桥中最早的一座。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施店桥自然村:跨胥仓港旧有施店桥,因桥得名,可惜旧桥于近年拆除。

  大德桥湾自然村:北靠泗安塘,因临近大德桥而得名。桥南堍古设有凉亭(凉亭遗址残存),可见为古交通要道。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庙湾里自然村:在泗安塘分流横塘港的岔口之南岸,古时建有敬奉祠山大帝张渤的张王庙,因名。

  东洋自然村,以位处漾荡之东而得名,漾荡之西另有西洋村属虹星桥镇。村中的油车桥和㘰门为古迹。㘰门

系利用古桥石而建,石材和附近的渎南桥、石佛桥同为武康石,系宋元时期常见石材,可见此地作为蚕桑基地,曾富庶一时。吕山一带唐宋时期就盛产蚕桑,是传统的“桑基渔塘”农耕生产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明代以后才向吴兴一带延伸。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渎南自然村:村南有马蹄型湖泊,完整保存着宋元时期的古代桥梁——渎南桥,为我县最早的古桥之一,且宋元特征最为显著。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六、南杨村:由原杨家村与南敖两村合并,各取一字为村名。

  南敖自然村:原名敖家村,为敖姓聚居之地。先祖敖廷芳原为江西上高人,元末出任长兴州学正(注:相当于教育局局长),因元末战乱择居雉南和溪,(清)敖明耀等修有《雉南敖氏宗谱》八卷,

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中敖自然村:村处南敖、北敖之间而得名。村西跨泗安塘的支流上有座清代光绪年间的古桥——复兴万安桥,寓意深刻。敖氏虽然科举仕宦不彰,没有出过举人、进士,也无大官,但正象桥名所寓意的那样,家境殷实、人丁兴旺,将一小姓发扬光大,分建南敖、北敖、中敖三个村,还播迁到平湖乍浦等地,可谓当地大族之—,在长兴也甚有影响。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北敖自然村:相对南敖而得名,吕山中学建于此地。村北有永隆桥,古为跨泗安塘的主要交通要道。泗安塘向有“九桥十三渡、七十二湾到沙滩”之说,下游的吕山乡境内就有三座古石桥,从西向东分别是大德桥、永隆桥和钮店桥,永隆桥居中。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大中施自然村:和附近的小中施、下施村为施姓聚居地,地处大施㘰的中心,大施㘰为长兴最大的圩堤之一,竟以“大施”命名,可见施家也是吕山旧家大族,从近年旧村拆迁的古物件亦可见一斑。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杨家自然村:因湖塘众多,历来又盛产淡水鱼,1962年在此创办虹溪鱼苗场,首次实现花鲢人工孵化成功。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七、龙溪村:由原孙家、下目、仲家三村合并,因靠近龙溪港(注:西苕溪的别称),故以该溪为村名 

  胥仓桥自然村:因村中跨胥仓塘的桥梁而得名。因临近西苕溪而成旧时的小集镇,在全县十分有名。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仲家自然村:以仲姓居多,故名。 

  下目自然村:村居目山之下而名。目山是苕溪冲击平原中突起的两小山峰,好比人的两只眼睛,因名。西苕溪由此出境流向湖州。

       葛径自然村:由于村中古有七口井,旧称“七井”,后逐渐延伸而来。古有西苕溪之上的葛径渡,为明清时期全县的二十四处古渡口之一。

       倪家渎自然村:以倪姓得名,亦为旧家士绅。

  吴家村:民国时期设大施乡于此,民国35年并入胥仓乡。

  八、金村村

  金村埠自然村:盛产优质石灰石,被喻为“地下藏金”,南临吕山港(长湖申航线),自古就有物产下船的河埠头,因名金村埠。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东村:因位于吕山之东而得名。附近有馒头山,被辟为白鹭自然保护区。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坐山湾自然村:村庄坐落于乌龟山南麓的山湾内,因名。乌龟山,因其形似昂首东南爬行的乌龟而得名,旧时风景优美,古人多有吟诵之诗词传世;相传又系风水名山,石泉吴氏名门富甲一方,后因龟山被凿断而势衰。

       铺前自然村:因西近吕山集镇、南临吕山港,以位处水码头取河浦前方之意得名。

  九、胥仓村:2002年4月由老胥仓、南蒋和门前(部分)新组建而成,因靠近胥仓塘和胥仓桥,而胥仓之名历史悠久,故以胥仓命名。传说春秋吴越对峙时,吴国伍子胥曾在此设军库粮仓,故名胥仓。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非胥仓实景,图片乃借用)

       石里自然村:因村中古有石板小道而得名。以盛产鲜藕而闻名,传说伍子胥经过此地时,朝池塘中射了一箭,从此当地的藕孔比普通藕多出一个孔,而且当地藕粉嫩雪白,誉为“胥仓雪藕”。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花墙门自然村:相传,明嘉靖年间,该村弯鱼池内产大藕一支重百斤,进贡朝廷,皇帝赏金元宝两个。但经省、道、府、县贪官层层克扣,由金子变银子再变铜、铁,最终以两只石元宝授予村民,但百姓还是修了一座花墙门以作纪念。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2014年3月1日走访乡村时意外发现此失踪多时的石元宝

  南蒋自然村:现南蒋村为长兴保存至今相对最完整的古村落,拥有18幢清末民初的旧民居,围绕在村中的风水塘四周,多为钱家的祖居。胥仓钱姓为吕山旧族,“南蒋马灯”为传统民间艺术。南蒋临近龙溪港,旧时便民渡为明清时期的古渡口。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北蒋自然村:民国年间设仁爱乡驻于此地,民国三十五年与大施乡合并为胥仓乡,仍为乡治所在。蒋姓旧为当地大族,分建南蒋、北蒋两村,合称“沧溪蒋氏”,系明初洪武年间,由嘉兴来此地定居。

  桑园自然村:因村居被桑园包围,故名。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相家自然村:以相姓为村名。   

      门前自然村:因村坐落于门前㘰,故名。村南为西苕溪,相传门前㘰曾经决堤,洪水一直冲到县衙门前,于是官府拨款修建此㘰,称之门前㘰。

  午源渡自然村:午源渡口为明清时期全县二十四个古渡口之一,因渡口而得名。因附近蚕桑业发达,抗战前有蚕茧行形成码头集市,抗战期间被焚毁。当地村民以董姓为主,系本地旧族。原村北有小李村,旧时亦为午源村士绅旧族李氏聚居地,现因战争已经不存,唯有一座清代古桥“李家桥”见证了李氏曾经的痕印。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牧安自然村:旧称莫湾,莫姓为本地晋时即有的古姓,因居龙溪港湾处,故名莫湾,后讹成牧安。明清时期有牧安渡口过西苕溪到徐家㘰门。西苕溪亦系古航道,由湖州去往梅溪古镇必经西苕溪,两岸特产为蚕桑、莲藕。元代著名诗人戴表元诗云“六月苕溪路,人看似若耶。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            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