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山乡的地名文化

标签:
人文长兴地名历史吕山乡旅游 |
分类: 苕山箬水 |
雉地自然村:因旧时常有山鸡出没而得名。
北杨自然村:以杨姓得名。该村地处水乡,村中池塘传统种植莲藕,近年办有"吕山荷博园"。
圣塘桥自然村:因桥而得名。圣塘桥犹在,因该处有圣堂庙,因名圣塘桥。
石佛桥自然村:因桥而得名,相传桥堍有石刻佛像,故名。石佛桥十分古老,现桥虽重建于同治年间,但桥墩上仍有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纪年题刻,是我县有明确纪年的现存古桥中最早的一座。
施店桥自然村:跨胥仓港旧有施店桥,因桥得名,可惜旧桥于近年拆除。
大德桥湾自然村:北靠泗安塘,因临近大德桥而得名。桥南堍古设有凉亭(凉亭遗址残存),可见为古交通要道。
东洋自然村,以位处漾荡之东而得名,漾荡之西另有西洋村属虹星桥镇。村中的油车桥和㘰门为古迹。㘰门
系利用古桥石而建,石材和附近的渎南桥、石佛桥同为武康石,系宋元时期常见石材,可见此地作为蚕桑基地,曾富庶一时。吕山一带唐宋时期就盛产蚕桑,是传统的“桑基渔塘”农耕生产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明代以后才向吴兴一带延伸。
南敖自然村:原名敖家村,为敖姓聚居之地。先祖敖廷芳原为江西上高人,元末出任长兴州学正(注:相当于教育局局长),因元末战乱择居雉南和溪,(清)敖明耀等修有《雉南敖氏宗谱》八卷,
北敖自然村:相对南敖而得名,吕山中学建于此地。村北有永隆桥,古为跨泗安塘的主要交通要道。泗安塘向有“九桥十三渡、七十二湾到沙滩”之说,下游的吕山乡境内就有三座古石桥,从西向东分别是大德桥、永隆桥和钮店桥,永隆桥居中。
大中施自然村:和附近的小中施、下施村为施姓聚居地,地处大施㘰的中心,大施㘰为长兴最大的圩堤之一,竟以“大施”命名,可见施家也是吕山旧家大族,从近年旧村拆迁的古物件亦可见一斑。
杨家自然村:因湖塘众多,历来又盛产淡水鱼,1962年在此创办虹溪鱼苗场,首次实现花鲢人工孵化成功。
七、龙溪村:由原孙家、下目、仲家三村合并,因靠近龙溪港(注:西苕溪的别称),故以该溪为村名
胥仓桥自然村:因村中跨胥仓塘的桥梁而得名。因临近西苕溪而成旧时的小集镇,在全县十分有名。
仲家自然村:以仲姓居多,故名。
下目自然村:村居目山之下而名。目山是苕溪冲击平原中突起的两小山峰,好比人的两只眼睛,因名。西苕溪由此出境流向湖州。
吴家村:民国时期设大施乡于此,民国35年并入胥仓乡。
八、金村村
金村埠自然村:盛产优质石灰石,被喻为“地下藏金”,南临吕山港(长湖申航线),自古就有物产下船的河埠头,因名金村埠。
东村:因位于吕山之东而得名。附近有馒头山,被辟为白鹭自然保护区。
坐山湾自然村:村庄坐落于乌龟山南麓的山湾内,因名。乌龟山,因其形似昂首东南爬行的乌龟而得名,旧时风景优美,古人多有吟诵之诗词传世;相传又系风水名山,石泉吴氏名门富甲一方,后因龟山被凿断而势衰。
九、胥仓村:2002年4月由老胥仓、南蒋和门前(部分)新组建而成,因靠近胥仓塘和胥仓桥,而胥仓之名历史悠久,故以胥仓命名。传说春秋吴越对峙时,吴国伍子胥曾在此设军库粮仓,故名胥仓。
花墙门自然村:相传,明嘉靖年间,该村弯鱼池内产大藕一支重百斤,进贡朝廷,皇帝赏金元宝两个。但经省、道、府、县贪官层层克扣,由金子变银子再变铜、铁,最终以两只石元宝授予村民,但百姓还是修了一座花墙门以作纪念。
南蒋自然村:现南蒋村为长兴保存至今相对最完整的古村落,拥有18幢清末民初的旧民居,围绕在村中的风水塘四周,多为钱家的祖居。胥仓钱姓为吕山旧族,“南蒋马灯”为传统民间艺术。南蒋临近龙溪港,旧时便民渡为明清时期的古渡口。
北蒋自然村:民国年间设仁爱乡驻于此地,民国三十五年与大施乡合并为胥仓乡,仍为乡治所在。蒋姓旧为当地大族,分建南蒋、北蒋两村,合称“沧溪蒋氏”,系明初洪武年间,由嘉兴来此地定居。
桑园自然村:因村居被桑园包围,故名。 相家自然村:以相姓为村名。
午源渡自然村:午源渡口为明清时期全县二十四个古渡口之一,因渡口而得名。因附近蚕桑业发达,抗战前有蚕茧行形成码头集市,抗战期间被焚毁。当地村民以董姓为主,系本地旧族。原村北有小李村,旧时亦为午源村士绅旧族李氏聚居地,现因战争已经不存,唯有一座清代古桥“李家桥”见证了李氏曾经的痕印。
牧安自然村:旧称莫湾,莫姓为本地晋时即有的古姓,因居龙溪港湾处,故名莫湾,后讹成牧安。明清时期有牧安渡口过西苕溪到徐家㘰门。西苕溪亦系古航道,由湖州去往梅溪古镇必经西苕溪,两岸特产为蚕桑、莲藕。元代著名诗人戴表元诗云“六月苕溪路,人看似若耶。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