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本地人文 |
长兴地处江南地区腹地,西枕天目山,东临一望无际的太湖。西部山区的溪涧汇聚而下,经西苕溪、箬溪(别名合溪、画溪)、泗安塘穿境而过汇入太湖,境内湖泊漾荡密布,塘港河浜纵横交错。长兴人民利用水乡的独特优势,谱就了一曲改造大自然的神奇之歌,使滩涂成为良田,河港舟辑便行,也架设了近千座各式各样的彩虹之桥。至今,境内还保存了200多座民间古石桥。
笔者最近走访了一些列入县级文保单位的古桥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老石桥,为古代老百姓的创造而折服。下面展示部分桥梁精品之作以共赏。
1.鼎甲桥
长兴境内名头最大的桥梁,当属夹浦镇丁新村的鼎甲桥了,系单孔石拱桥,跨于光竹涧上。它始建于明朝初年,原名鼎嘉桥,得名于臧仲和“寻故址鼎新之,易土以砖,易木而石,赫然嘉美,因名鼎嘉桥”,仅从桥名就深深体现出了它蕴藏的文化气息。嘉靖年间臧应璧加以修复;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再次重修,《元曲选》编纂者臧懋循题有重修桥记,后因臧氏望族进士辈出,改名鼎甲桥。清代嘉庆年间臧氏又加以重建,此时臧氏家族已经是“一门九进士”。因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于1983年成为第一批列作县级文保单位的古桥,原鼎甲桥乡(今并入夹浦镇)也以桥为名。
2.
3.光阳桥
光阳桥位于太湖街道(县开发区)陆家㘰居民区三河㘰自然村,建造于清代光绪年间(1885),1983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光阳桥长30米,宽3米,高约12米,石材以花岗岩为主,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置单孔石拱桥。
4.兴隆桥(大乌桥)
兴隆桥又名“大乌桥”,位于夹浦镇夹浦村(集镇),横跨于夹浦港上。是我县仅存的一座古代三孔石拱桥,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800年),跨度长27.6米,宽3.55米,高约10米,用料考究,拱券为太湖石,桥面、栏板为花岗石,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是我县最早列作文保单位的古桥梁之一。兴隆桥曾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1937年11月24日深夜,日军从太湖对岸乘汽艇在此登陆,于次日偷袭长兴得手,桥梁也因此受损。
小乌桥位于夹浦集镇旁,与兴隆桥紧紧相接,横跨于乌溪(又称乌桥港)之上。系单孔有护栏石拱桥,于民国8年重建,长24米,宽3.5米。虽然历史并不太长,但建筑形态十分精美,尤其是桥堍四座卧狮栩栩如生,堪称石雕精品,在江南石桥中十分罕见;另外,桥身左右两侧还保存了“山明水秀半弯新月所环溪”等四幅楹联。此桥于2003年公布为文保单位。
6.蒋埠桥
蒋埠桥,别名“蒋婆桥”,位于夹浦镇滨湖村蒋埠桥自然村。蒋埠桥又名“流芳桥”,两个名称同题刻于桥身之上,据博友“风起飘萍”考证,民国时期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题写《烈妇王氏流芳桥碑记》立于桥侧,显然蒋埠桥为古名,因表彰烈妇王禄(名人王毓奎之女),重建时改题“流芳桥”,这是我县众桥之中唯一有实证资料纪念的人物。但当地百姓仍沿袭旧称“蒋婆桥”至今。此桥重建于民国初,系两墩三孔石梁桥,两侧桥栏原有石狮望柱,现仅剩一头;两侧对联石上分别镌刻着“津路东通沉渎砥道重新介石贞、水渠北注具区冰心千古清流鉴”“流芳旧署蒋埠相得益彰鸠工济美、行义远追桓氏於今为烈虹彩增辉”。
7、清仙桥
清仙桥位于夹浦镇环沉村港西自然村,重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清仙桥桥面、栏板为花岗石,但桥身为太湖石,在我县古桥梁中,与宜兴广泛使用太湖石造桥不同,我县早期桥梁石材为武康石,后期以花岗石为主,太湖石桥比较少见,清仙桥是太湖石桥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离此桥不远处的李王殿自然村还有一座行仙桥,我估计桥名的来历与“李王”有关。
8.锁界桥
锁界桥位于太湖图影旅游度假区小沉渎村宅里自然村,建于清代同治戊辰年(1868),为单孔石拱桥,于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桥长20米,宽约2米,两侧各铺15级台阶,桥面中央为八卦图案,桥身护栏间有6根望柱。桥两侧有两幅楹联:“不假丹青远瞩近瞻胥是画,非关色相唉声德颂咏诸诗”、“锁南北以成梁山湖竞胜,界东西而作砥苕箬交通”,后一幅楹联是首藏头诗,蕴含了锁界桥名之来历。
9.大路桥
大路桥位于槐坎乡抛渎岗村,横跨在山涧之上,建于民国时期的1922年,系花岗岩石质的单孔拱桥。在我县,古桥大多分布于水乡地带,在山区类似大路桥这样考究的拱桥十分罕见,2003年被列为长兴县文物保护单位。
10.三登桥
三登桥位于画溪街道曹家桥村北杨自然村,系两墩三孔石梁桥,2010年列作县级文保单位。桥梁呈东西向跨于北杨自然村西南的外港之上,阴阳两面皆题额“三登桥”(三登或指农业丰收,或指进士及第,来历无考),并标注民国乙丑年(1925)重建。但桥面六块石板皆为武康石,且桥墩四根排柱石中有两根为武康石,其中一根排柱上刻有莲花纹饰,标记“时宋嘉定十六年十二月口口重建”,即1223年,从文字记录及风格来判断,此桥主体是南宋时期桥梁,后代只是重修,因此此桥可称我县最古老的桥梁。
11.唐翁桥
12.圣堂桥
包福桥位于林城镇桥南行政村包家自然村,系单孔石拱桥,于2010年被列作县级文保单位。从桥身所标纪年看,由包家的邱氏始建于明朝成化丁末年(1487年),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众姓捐资重建。包福桥的拱券为太湖石,估计为明代始建时的用材;两侧金刚墙与桥面用的是花岗石,应当是重建时添加的。
14.生圣桥

生圣桥位于县开发区霞城村,横跨殿前河,东西连接霞城村和童庄殿两自然村。童庄殿自然村是“河神”——李禄的出生地,传说他曾经三次解救过逃难的赵构,死后被封为河神,江南诸地建有李王庙,民众祈祷他护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生圣桥为花岗石材质为主体的单孔拱桥,桥两侧两幅对联分别是“
15.中和桥
中和桥位于便民桥村许家自然村,建于清代。为两墩三孔石梁桥,花岗岩石质,桥面长9.4米,宽1.85米,通高3.5米,中孔净跨3.7米,桥面由三块石梁平铺而成,桥墩由三块石柱并立。该桥呈南北向横跨藤桥港,因桥身被藤茎所缠绕,当地百姓均俗称其“藤桥”,十分形象。
在长兴古桥中以“太平”来命名桥梁的最为普遍,蕴含着古代百姓对太平世界的寄托;此座太平桥位于泗安镇太平村(原属二界岭乡)太平自然村,显然村名也来源于桥名。是一座单孔拱桥,跨于一条溪涧之上,建于清代,附近地区为丘陵地带。十分遗憾的是“太平桥”并没给百姓带来太平,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运动,当地遭遇一场浩劫,原住民几乎丧失殆尽;1937年11月28日,日寇与殊死抵抗的川军又一次在桥南侧的宣杭国道上进行激战,老桥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17.德盛桥
德盛桥位于夹浦镇喜鹊㘰村与吴城村交界处,东西向跨鼎嘉港,长18.1米,宽2.48米,高4.1米,孔径跨6.32米,两侧各19级台阶,古朴凝重,现桥为民国时期重修的单孔石拱桥,2010年列为县级文保单位。相传初为明代臧氏为纪念子弟高中进士榜所建,从桥身包含部分太湖石亦可证之,从桥柱楹联所题“鹊鼎双溪为锁钥,安吉万姓作津梁”,由于臧懋循、藏照如娶妻皆安吉人,也确为臧氏所初建。
浣东桥位于夹浦镇太平桥村下无胥自然村,重建于民国三年,系单孔石拱桥,南北向跨浣纱溪,长16.09米,宽2.55米,高4.8米,净跨6.1米,东西两侧桥台皆有楹联,2010年列作县级文保单位。坐落村的村名与伍子胥有关,相传伍子胥经过这里逃往吴国,楚国追兵至此,询问河边正在浣纱的妇女,都说“无胥”,故名;村内原建有“伍相祠”,已毁。
19.南畲塘桥
南畲塘桥位于夹浦镇滨湖村韩家㘰自然村,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东西向跨南浔漾,系花岗岩材质有护栏的两墩三孔石梁桥,长约27米,宽2米余,桥面由4块石梁并排平铺而成,桥墩则由4根石条并排竖立构成,此桥使用石材较多,望上去气势雄壮,2010年列作县级文保单位。
六河桥位于洪桥镇南阳村北塘自然村,建于民国时期,四墩五孔石梁桥,所用石材为花岗岩,南北向横跨杨家浦港,总长41.2米,宽2.68米,径跨28.6米,中孔径跨5.4米。六河桥地处交通要道,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桥南为民国时期的南阳乡(解放后撤并入洪桥镇),桥北为新塘乡陈家浜村,在1980年代公路普及前为两乡镇百姓南来北往之必经要道;桥下杨家浦港为重要水系及航道,也正因如此,桥梁屡遭船泊的撞击而受损,桥下当中两桥墩已经用水泥石柱替代。
鸿桥重建于民国年间,位于洪桥老街,洪桥镇也因桥得名,虽然鸿桥系民国重建,时间不算长,但历史文化悠久以及桥身巨大,估计是能跻身文保单位的原因。鸿桥呈东西向跨两乡浜,系两墩三孔有护栏的石梁桥,桥身较长,据传该桥初建时在周边地区属大型桥梁,因而以“鸿”喻之。

高宁塘桥位于洪桥镇金星村㘰角自然村,系四墩五孔花岗岩材质有护栏的石梁桥,所用石料体量巨大,用材考究,造型精致大气。此桥建于1937年,可见民国经“十年黄金时期”发展,太湖一带民众已经十分富庶。
23.长安桥
注; 长兴文保单位中的桥梁有23座,其中的盛家桥是解放后所建,我在本文中也没有列入,替之以小溪口之上的长安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