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幕落,便有不少网络上混文字的(无贬义,本人也是,只不过本人还不够份儿)给赵本山和他的小品《捐助》来了一通笔喝。轻者是喝斥,重者是喝杀。大红大紫20余年的赵本山一夜之间成了众矢之的,真是不可思念。
平心而论,作为平民百姓,俺和俺的儿子以及俺周围的人,都觉得,在今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还是赵本山的最好。我这样说,不准有很多人认同。那么,网络上混文字的为什么要对赵本山口诛笔伐呢?俺想,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广告惹的祸。今年春晚的广告的确是太露骨了,哥露的不是美,露的是狰狞。而《捐助》的广告又来了个一拖二,比别的节目更逊一筹。谁都知道本山大师不差钱,怎么为了从广告中赚取额外收入,竟然将“忽悠”变成了“吆喝”?这是让观众意料之外的意料之外。
小品中植入广告的确大煞风景,但俺觉得责任还是在于把关的。婆婆不开口,演员哪有这个胆?即便婆婆没发指示,至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无孔不入的商家要来塞广告的时候,作为各自为阵的演员,恐怕是很难抵挡其攻势的,因为大家都在做,有谁又好意思不做?就像官场游戏,周围都是搞腐败的,其中如果有人洁身自好,必然没有好下场。俺的意思是说,作为春晚的婆婆应当态度明朗,你没有说“这个不可以有”,演员自然会有他的苦衷。因此,在广告问题上,俺觉得赵本山是在替春晚的婆婆受过。
二是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的致命伤不是艺术水准(说实在的,艺术水准都不赖),而是绕开了“民间疾苦声”。别说野蛮拆迁、房产泡沫、社会安全、官商勾结、应试教育这类大题材没有反映,就是一些小题材,也很令人失望。冯巩做好事是学雷锋的老故事;郭达、蔡明的那点事儿实在是鸡毛蒜皮;姜昆的换搭档不过是自爆“家丑”;黄宏、巩汉林的整容也只整在表层……观众看到这些重量级的艺术家表演的节目都很平淡,自然希望老赵的节目能为之一震,可惜老赵的《捐助》也未能振聋发聩。观众由于期望值大打折扣,流露出满腔失望来。而网络上混文字的觉得是顺乎民心的好机会,抓住赵本山损一回似乎也是正人视听之举。从这个角度说,赵本山是替整个语言类节目受过。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小沈阳走红一年,一条短裤叉晃遍大江南北,又在老谋子那里放了三枪,这给赵本山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原因是小沈阳的名气与他的艺术水准还有差距,人们觉得是赵本山在拿小沈阳忽悠全国人民。年前某媒体的调查“春晚最不想看到的脸”,赵本山竟然荣居榜首便是证明。所以这次春晚,可以说很多观众是带着怨气来看赵本山师徒的表演的。此次纯赵家班的表演,也的确弱于以往的赵范配、赵高配、赵宋配,甚至弱于去年毕福剑参与其中的《不差钱》,而广告的植入更使赵家班的活儿跌份不少,因此为网络上混文字的提供了老账新账一起算的素材。
俺过去也觉得是赵本山在拿小沈阳忽悠全国人民,但细一想,冤枉。小沈阳去年一夜走红,究竟是谁让他走红?不是赵本山,是媒体,是各地请小沈阳去演出的怀有某种目的欲谋取自我利益的人,咱们叫他“目的人”好了。如果算老账的话,赵本山是在替媒体和“目的人”受过。
赵本山给咱们陪了20年的笑脸,尽管他行为有些张扬,尽管他推销徒弟显得有些急躁,尽管他推动艺术发展的商业运作力度大了些,但不管怎么说,他已经是一名成熟的艺术家,他对艺术的独特贡献是不可否定的。当网络上混文字的当中有人说“不想春晚再见到赵本山”的时候,俺觉得咱们是不是喝口凉水消消气?期待明年春晚赵大师有新的节目登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