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传全家
(2025-06-11 10:10:23)
标签:
杂谈 |
我,一个地地道道北京出生、北京长大并变老的北方人,一辈子除了出差、旅游外全都在北京度过,习惯了北京的春夏秋冬、习惯了干燥的气候、习惯了沙尘与雾霾;习惯了豆浆油条包子的早餐、习惯了馒头炸酱面的吃食;习惯了京腔京韵。初到香港,首先遇到的是适应环境。
这里的5月,气温虽然还不算太高(最高不超过31),但是温差很小(最低不低于26),湿度大,让人体的感觉很热、很闷,每天外出的人都是一身大汗,浑身黏糊糊,尽管电费是国内的约3倍,也不得不家里整日开着空调。湿度大,我的手上起满了小水泡,逐渐整个手掉皮,换了一层新皮。上幼儿园的小外孙回家后总是闲不住,又蹦又跳的,有一天发蔫了,一摸头,不得了,发烧了,后来就开始咳嗽、流鼻涕眼泪,再过了2天眼睛出绿眼屎,去诊所看病吃了对症的药没有好转,再过几天去就给开了抗生素,前前后后10天左右还没完全好利索。继小虎生病后,与他接触最多的奶奶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姥姥、妈妈、爸爸、姥爷随后无一例外地被撂倒了,同样是发烧、流鼻涕、咳嗽、眼睛有眼屎和红血丝,看来是同样的病毒,可是买了新冠试剂盒测试又没测出什么,反正只能是对症吃药,也没啥更好的办法。我的症状比较重,发烧5天,咳嗽不止,而且是那种撕心裂肺的咳,嗓子一痒,咳嗽起来鼻涕眼泪一起上,止不住,咳嗽时整个人都要疯,胀气得整个手臂都痛,上气不接下气,腹压增高使人失禁,若是脑血管有毛病,估计就得挂了。咳嗽练了腹肌,不仅胸疼,而且腹部肌肉也疼,白天夜晚没准啥时就犯病,连门也不敢出,真真是太难受了。这是全家人在适应新环境啊,看来想真的融入这边的生活还需要我们做好思想准备,目前这才只是小试牛刀,可能后面还会有更严峻的考验,希望我们的港漂生活不要太艰难吧。
这边虽然米面粮油、蔬菜水果啥也不缺,但是在北京深加工产品丰富,馒头、烧饼、馅饼、油条、面条都有做好的,买着吃便宜又方便,家里很少自制,这边一个馒头7港币,贵出很多,看来想吃面食还得从发面学起,小红书当老师,尝试着来。那天想吃炸酱面,这在北京是最方便不过的饭,结果在这边只能用挂面煮来吃,一瓶不到500克的黄酱38港币,加上近百元一斤的肉,吃个面倒成了奢侈品。慢慢适应吧,努力学习做中餐的技能吧,难怪我那些定居国外的同学个个厨艺了得,就是因为国外人工贵,逼得他们自己动手,才成就了他们大厨手艺,这次港漂生活估计也会将先生的厨艺再拔高一截。
香港老龄化程度高,很多60-70岁的老人都还在做工补贴生活,这里人工费高,那天请师傅安装家里的吸顶灯,三个收1200港币,够贵吧?!所以很多事需要自己动手,有点技能就能省钱,省钱就是挣钱。我们在这边没有医保,虽然女儿买了旅游险,但据说看病挂号费就是1200港币,还需要预约,还是不生病或少生病吧,自己少遭罪,不花钱就是挣钱了。
小外孙生病一周多没去幼儿园,但是这边的规定是只要上一天学就收整月费用,且不去也不退费,马上就放暑假了,这个月没上几天幼儿园,那上万的费用也得交上,感觉每天那几个小时真不便宜啊!
一个小娃生病传染给了全家,给了我们警示,还是要多多注意身体,只有身体好了,才能完成我们过来的任务。带病看娃真的很累,几个老家伙都不给力,我更是最掉链子的那个,腰疾的症状很重,加上被感染新的病毒,真的是寝食难安,连姑姑儿子在北京办婚礼都无法赴京,只好让女儿代劳,当然我们也有表达心意的方式,礼数不能差。
到港20多天了,还没出过小区,病这一场又多了毛病,更是连家也不敢出,估计若外出无论乘车还是购物,语言关还得过,这边人说粤语是一点也听不懂,英语的标签也认识很少,买东西只能靠猜,过些天菲佣到岗又会带来语言沟通的难关,我的天啊,这是要过五关斩六将啊!
希望身体慢慢恢复吧,让我过上正常的生活。慢慢适应这边的日常生活吧,多学习,起码也得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相信后边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