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险助我一臂之力

(2025-03-21 12:51:55)
标签:

杂谈


昨天接到最后一笔保费已经划账的短信,至此,历经近30年的交保费任务算是告一段落。

说起保险,我可能在我们这一辈人里算是了解比较早的,那还是上个世纪末,大概1997年,一次我带着孩子去海淀图书城买书,期间遇到中国人寿在那里做宣介,无意中被叫住洗了一下脑,拿了宣传资料,留了一张工作人员的名片。回到家后反复思考,有很多问题不明白,于是按照名片打电话咨询,小伙子很热情,说是有空可以上门讲解,于是在一个周末,两位年轻的工作人员到位于那时很偏僻的环山村为我详细介绍了保险业的概况,企业的资质、保险的功能、风险的防范等,又为我介绍了他们推介的产品的详细情况,这是一款大病保险产品,从疾病的种类、理赔的申请与赔付流程、保费的付款方式等为我答疑解惑,让我明白了保险公司的资质、保险的作用以及一些操作的细节,当即,我就买下了我人生第一份保险,为我自己和家人每人投保了大病健康险,保费年缴,一共要缴20年,通过此次交流,我与人寿的小张同志成为了好朋友(他说找我时他刚从人民大学毕业,通过回答我的提问,他也学习增长了很多知识,在他不懈努力下,后来一路高升当了领导),后续我继续加深对保险的认知,逐渐开挂,我又购买了一些寿险及意外险等产品,成为了中国人寿的忠实客户。

保费年年缴,只出不进,看似没啥意义,和我同时参保的同事有的办理了退保,那只能按照保险的现金价值退回保费,肯定是亏本的。其实保险就是保一份安心,尤其是大病险,真的不希望用到,万一事情发生,有了保险,可以助家庭一臂之力,防止因病致贫,至少多了一些救治的底气和康复的保障。

2012年底,我家先生因急性心梗被急救车送进了医院,当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花费5万多元,出院后我们在中国人寿申请了理赔,手续并不复杂,很快就收到了6万元理赔款(另外3万元要在人过世后领取),当时已经缴费15年,共计2.485万元,后续保费不用再缴。在另外一个保险公司上的大病险也赔付了10万元,保单终止。这为我们家庭抵御突如其来的风险加了一道保障。

2022年,我查出肺结节,右侧肺做手术后病理结果是腺癌,住院及手术费用约5万元,我同样在中国人寿申请理赔,也同样获得6万元理赔款(另外3万元要在人过世后领取),保单终止,二十多年前的投资见了效,当年合计交保费2.81万元。之前几年,女儿在支付宝上为我们老俩口购买了“人保健康悠乐保癌症医疗保险(2018款),因此单位报销后自付的医疗花销也从保险报了销。由于做基因检测和petCT 等都是全自费,有了保险的加持,这些花销有了兜底。2024年,我再次做左侧肺结节手术,病理是原位癌,女儿办理的保险再次进行了赔付,保险真的是助了我们一臂之力啊!

我们1997年保大病险时保额是3万元,3倍赔付,当时觉得有近10万元应该够治病了,谁成想,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看个普通病都得万儿八千,甭说治疗癌症了,10倍的钱都不够,当年收入低,能凑出那些保费已实属不易,就当强制储蓄了,现在想想当初还应该多保一些,后悔药没得吃。一旦得了大病,就不符合投保的条件或是保费极高,再想投保可就没门了,所以,大病险要早投、一次投够,这样才能为家庭多一道保险屏障。

由于已经出险,大病不能投保了,后续我们就保了一些寿险和意外险,所以保费一直到这个月才算缴完,合计了一下,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平时每月零散着缴费没觉得,近三十年,我们的保费共计交了百万+,细水长流的一大笔投资啊!这些年,我们已经陆续拿到了一些回报,如分红、生存金等,有些陆续在后几年就返还了,有些是到了某个年纪返还,有些则是身故才返还,只能留给后人了,保费是定向给受益人的,而且免税(目前的政策),也算是遗产的一部分。要是没投保,这些钱说不定干了些啥,也没准像e租宝、中植系理财那样被骗了去血本无归。现在我觉得,保险是家庭理财的基础,有了这一层保障,对个人和家庭都是有益的。

现在人们的保险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几乎人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保险,连家中的自驾车都有保险,何况人呢!现在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当然,患病的风险和意外的风险也在加大,尤其“口罩”时期后,保险已经是深入人心,大家都有了保险的愿望,有些保险甚至与养老挂钩。保险产品越来越丰富,选择性更强,从小孩一出生就得办理保险。有条件就办吧,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自己和家人多一份保障总是好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