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后重游颐和园

标签:
杂谈旅游 |
颐和园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对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的清漪园进行了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之地。这座建于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5A级国家景区。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离我的单位和住家不算远,开车还会经常路过,可是上一次进去还是北京举办亚运会的1990年,记得也是金秋时节,带着打扮漂亮的女儿先在天安门与亚运会吉祥物盼盼合影后去前门吃了麦当劳再去游览的颐和园,要不是有女儿红裙花衣手持麦当劳玩具的照片为证,还真说不清是啥时候去呢。
与颐和园的情谊还得从小时候说起。那时我家住在中关村,坐332路公交车从中关村到颐和园是1角钱。颐和园当时在东宫门进去左手边的浅水区开辟有游泳区,票价也不贵,我的两个哥哥经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去颐和园游泳,待我长大一些,我就混迹于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去游泳,有时他们为了能省下钱买冰棍,竟然从中关村走着去颐和园,我可是走不动,也是由于年龄小和是女娃就撒娇吧,经常让哥哥背着。再不行我们就花7分钱坐车到西苑,省下3分钱可以买一只小豆冰棍(奶油冰棍就需要5分钱了)。再长大一些,特别是上了初中后,每年的“五一”、“十一”在北京各大公园都有文艺演出,那时没有电视,是真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我们八一学校的学生就会在颐和园当“标兵”,现在叫“志愿者”,我保存有当“标兵”发的纪念卡,也对当时的表演记忆深刻,记得一次是在排云殿下面的一个舞台由海政歌舞团表演,那个“洗衣歌”循环表演了很多次,连我都都快会跳了,对那几句“搓吧、搓吧,洗吧、洗吧,得嘞!”印象极为深刻。
几十年没去过颐和园了,现在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进市属公园都免费了,每天朋友圈看住在颐和园附近的同学发在颐和园晨练的美照,就很想有机会再去看看,但是我的双腿由于骨关节病有半年多都一直行走不便,这次先生换了7座大车,又买了电动轮椅,在住家附近练习了几次后,决定国庆节期间带我故地重游,昨天,10月5号,我们成行了。
坐轮椅出游这还是第一次,我还真有点紧张,先是由先生推着从停车场到颐和园新建宫门,扫码入园,凭老年助残卡免费,进门后就是十几级台阶,无奈,只好先生搬起30多公斤重的轮椅(含电池)上了台阶,我拄着拐棍慢慢跟上,之后就一路坐在轮椅上慢慢自己驾驶着看风景。向左,到了铜牛,把佛香阁框在铜牛的两只耳朵里的画面这次不是看人家拍了,真的现场拍到了,很开心!十七孔桥也是颐和园的重要景观,岂能放过。昆明湖中,大小游船荡漾其中,有佛香阁做背景,足够漂亮!中秋刚过,园中金桂银桂灌满枝头,空气中飘着桂花的芬芳。我驾着电动轮椅沿着东岸往北,有很多直角拐弯和坡道还得先生助力,把他累得够呛。我们一直“走到”了石舫,小时候石舫是可以上去玩的,记得石舫边上有食品店,买了吃的就坐在石舫的石头边坐上边吃边看,现在只能是远远的眺望了,拍照留念那是必须的。回程是沿着长廊走的,廊道上基本平整,可是每个亭子都有个大台阶,中间还有没有坡道的台阶,又只好让好劳力搬车,这一点就体现了公园里残障设施还不完善,有待改进。记得在新加坡,看到从残疾人出家门、到乘坐电梯下楼、到出小区过马路乘坐公交车(有伸出的连接板供轮椅上下,在车上有固定位置)、到公园或商场,全程都有完善的残疾人通道,残障人士完全可以一个人出行,我们国家差距还很大,连北京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其他地方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不仅残障人士需要,老年人也需要借助工具出行,坡道、连接坡道的道路、可以坐着轮椅上下的公交车、没有门槛的商业及住宅配套都需要做好规划和实施(包括适老化改造),这样才能为巨大的老年人和残障人群体开辟出新的生活方式,才能消费、娱乐,否则,只能是猫在家中。这次我全程轮椅出游,算是体验了一下北京公园的残障设施情况,觉得最多能打70分吧,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三十多年再游颐和园,很亲切,很熟悉,园子仍然是那么美,而且我一直觉得颐和园是北京最美的园林,没有之一。只是很遗憾,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爬佛香阁、游龙王庙、看苏州街,不能玩遍整个园林,仔细品味那透着古朴的皇家韵味,走马看花遛一圈就已经十分满足,下次再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非常感谢先生周到的准备和现场的助力,让我一个久居家中的病人能在北京最美的金秋看到最美的景色!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