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盂(图文)

(2013-01-09 14:22:33)
标签:

杂谈

http://images.china.cn/news/attachement/jpg/site3/20100325/4464729104931768533.jpg

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蟾形水盂

  高11.2厘米,口径6.4厘米,身长18厘米。

  器身为三足蟾形,昂首而立,背部开口。蟾头采用堆贴、刻划花装饰,三足采用捏塑、粘接、刻划花手法,背部模印细密乳钉纹。白胎,施青白釉,眼部以褐釉点彩。

  这件瓷器为文房用具,用来盛贮砚水。寂园叟《陶雅》云:“水盂之小者,谓之水丞,又谓之水中丞。”水盂一般形大、口大,需用水匙及水挑以舀水;水丞口小,贮水不多,使用方法类似于水注。蟾形水盂在三国西晋时即有青瓷制品,只是带有假圈足,腹内水从蟾口倒出。水盂类瓷器至宋代开始流行,除景德镇窑外,官窑、哥窑、定窑、龙泉窑都有烧造;宋以后更为盛行。

 

越窑兔形水盂

  精品名称: 越窑兔形水盂
  级 别: 一级乙
  作 者: 不详
  年 代: 西晋(265-316)
  尺寸及重量: 高:6.5厘米 腹径:10.5厘米 口径:2.5厘米
  来 源: 上虞东关镇
  内 容: 水盂呈伏兔状,背负管口.器具堆贴的兔形,,双目圆睁,鼻孔微开,双耳,一尾,四肢粗壮,前肢捧一小羽杯衔于张开的嘴前,嘴与器身相通,以小羽杯作注水口.
  收藏单位: 浙江省博物馆

 

 

http://www.chinayigou.com/news/Article/UploadFiles/201111/20111124101839609.jpg

青釉刻划荷花纹水盂 北宋

高5.8厘米 口径6厘米 底径5.5厘米

1976年浙江省慈溪市出土

浙江省慈溪市博物馆藏

此器造型扁圆,敛口,鼓腹,卧足,口沿刻弦纹,腹部环刻荷花纹,釉色青翠晶莹。为北宋越窑水盂中的代表作。

 

 

http://treasure.chinese.cn/image/attachement/jpg/site2/20090823/0023aeaa687b0bfb2aa116.jpg
越窑青釉蛙形水盂

年代:西

类别:瓷器

规格:直径7cm,高3.5cm。

简介:胎体较厚,扁腹,饼形底足,水盂圆口,口部四周堆塑青蛙的四肢和头、尾。蛙嘴紧闭,双眼圆睁,头微抬起,丰满有力的四肢作跳跃主前的弯曲状,好像随时跃出捕猎。通体施淡青绿色釉,蛙的双眼等部位点以褐彩,使形象更加生动。

 

 

 

【名称】:腰形水盂


  【类别】:水盂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民间收藏
  【文物现状】:泰州市博物馆藏
  【简介】:
  通高3cm长9.6cm宽7.6cm杨彭年制
  水盂用白泥制作,外部呈米黄色,器内施灰白色釉,有细鱼子纹。腰部副有“彭年”名款。口部铭文为:“一勺之水能生云,游龙出入常惊人。”
  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他善制茗壶,浑朴雅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说到文房用具,每个人都会想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实,中国的文房用具远远不止这四种,其中水盂就是“第五宝”。


  此物,小巧而精致,最能体现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古往今来的文人雅士,历来都很重视和喜欢的一样文房用具。水盂除了实用意义外,更多的是带有观赏陈设。故在文玩类的工艺品中,水盂是属于品位比较高的藏品。


  水盂,又称水盛、水丞,它由古代的盛水器盂演变而来。水盂作为文房用具始兴自汉代,定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水孟的造型为圈管形口,溜肩、鼓腹或圆唇、扁鼓腹,亦有蛙式等象生形。唐、宋水盂的形制承袭前朝,基本无大变化。宋朝赵希鹄曾在其《沿天清录集》中说:“晨起则磨墨,汁盈观池,以供一日之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可见宋人看重、珍爱水盂之情。水盂发展到明代,其形制除延续古代外,又创制出履式、豆形、瓜果和动物等式,而且胎体也由过去的厚重笨拙变得胎薄体轻,玲珑精巧。清朝水盂的器型益加精巧秀雅,品种繁多,尤其是雍正时期创制的蛋、瓜、圆珠、马蹄、鱼篓、椭圆、四方、八方、莲蓬、荷花、灵芝、海螺等丰富多彩的水盂器型,一直延袭至晚清、民国时期,以至现今仍在仿制。


  水盂在汉代多为石制和玉制,后逐渐改由瓷制。陶瓷水盂在唐朝以前多为青釉,唐代始有白釉和黑釉。至宋代随着五大名窑瓷器的烧制,水盂的釉色品种渐多,如钧釉、汝釉和白釉黑花等。元代以后由于青花瓷器的出现,水盂的釉色除以上品种外,颇为流行的为新出现的青花和五彩。明末至清初,水孟的釉色品种更加丰富,既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亦有红釉、蓝釉、粉青釉、绿釉和窑变釉等。水盂的装饰工艺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多绘山水、人物、花草鱼虫、龙凤、狮兽等精美纹饰,单色釉品种也多饰有多样精美的贴花、印花图案。水盂的形制之美和装饰艺术之精得到时人的倾羡,文人雅士争相购求水盂,不仅当作实用器,置于书房,而且还作为观赏器把玩、珍藏。


  笔者收藏有多件古代水盂,现介绍如下:
  清光绪浆胎青花花卉纹水盂

清光绪浆胎青花花卉纹水盂
  高5.1厘米,口径2.7厘米,长直口,溜肩,圆腹,平底,口饰青花线,腹绘简笔花卉。造型古朴,釉色光亮,青花色泽灰暗。
  清光绪青花山水水盂

清光绪青花山水水盂
  高3.4厘米,口径6厘米,直口,溜肩,鼓腹下收,圈足,周身绘大写意山水图案。画工遒劲、粗犷,墨晕酣畅淋漓,颇有意境。
  清光绪红彩狮子钟式水盂

清光绪红彩狮子钟式水盂
  高5.3厘米,口径2厘米,直口,溜肩,肩下直腹,足外撇,底部凹进成卧足。正面绘红彩狮子与火焰纹,背面墨书“一品太师”。画工精绝,生动传神。
  清光绪青花山水水盂

清光绪青花山水水盂
  高4.9厘米,口径3.2厘米,侈口,溜肩,直腹,卧足,腹绘山水人物图案。釉色光亮,画工简洁、粗犷流畅,宛如大写意山水画。
  民国浅绛彩山水图钟式水盂

民国浅绛彩山水图钟式水盂
  高5厘米,口径3.2厘米,正面绘山水、草亭,背面墨书“八大山人”字样,画工简练,色彩明艳。
  民国矾红彩人物水盂

民国矾红彩人物水盂
  高4.3厘米,口径4.2厘米,杯式水盂外侧贴塑坐依弹奏乐器儿童。造型精巧,人物塑制精美,姿态自然,颇具神韵。
  古代水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不仅具有极佳的实用与观赏价值,而且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内涵,这恰是古人对它情有独钟、特别珍爱的缘由所在。水盂,作为一种小巧的实用和观赏艺术品,前些年很少有人看重。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古代文房用具认识的提高,也把目光投向这类“小玩艺”,不到两三年时间,过去市场上经常能够见到的那些古代文房用具,现在也就稀若晨星了。若能将收藏作为一种雅趣,坚持不懈地去觅求,何愁不见成效呢!本文来自 环球收藏网 http://www.96hq.com/hqview/24560.html

 


  我国文房用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文房三珍之一的水盂是专门用来盛水,以供磨墨写字,系文房必备之物。水盂沾书香,染文气,与文房四宝为伍,其制作秀美隽巧,既具实用性,又具观赏性,自古即为文人雅士们所钟爱。在此,特呈现四件清代水盂,以推介给喜爱文房用具的藏友欣赏。

胭脂红水盂
  胭脂红水盂,口径6.5厘米,平口。平肩圈腹。通体釉色为胭脂红,施釉均匀,釉质滋润肥厚,釉色浓烈深沉,凝重明快。

红釉水盂
  红釉水盂,口径5x6厘米,椭圆形平口,平肩圆腹。通体饰红釉,釉面光润,胎薄,胎体细洁坚密。

豇豆红水盂
  豇豆红水盂,椭圆形平口,口径3.5 x8厘米,鼓腹,圈足。釉面光洁滋润,造型端庄浑厚,釉色古朴典稚。

窑变釉马蹄形水盂
  窑变釉马蹄形水盂,口径5 x8.5厘米,平口,平肩直腹,大底,形如马蹄。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并密布小开片,釉内气泡稀疏细小,玫瑰红釉面呈流荡状纹理,并隐含缕缕蓝、紫色彩,绚丽多彩。
  水盂古时称水中丞,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经隋唐发展到宋代时已很流行,清代发展至顶峰时期。上述四件水盂,综合其胎体、造型、釉色等特征,应为清光绪时期作品。水盂虽小,其形状却多种多样,除具备储水、加水的功能和实用价值外,它还凝聚了古代匠人们的智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寄寓了读书人的理想和愿望。读书之余,水盂一掌可握,抚弄把赏,玩味无穷。
  四件水盂虽然从清代就被人长期使用,釉面已有轻微的磨损痕迹,但其釉色仍然艳丽滋润,传承至今仍保存如此完美,实属难得,系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本文来自 环球收藏网 http://www.96hq.com/hqview/2342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