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摘)日本国宝“灰被天目”之窑口探究

(2012-12-04 15:53:45)
标签:

杂谈

兼论日本“濑户烧”的根源在中国福建  “灰被天目”茶盏是日本永青文库收藏的一件国宝级文物,它是一种中型的平肩深腹黑釉束口茶盏,之所以被日本学者称为“灰被天目”是因为产地一直不明,按釉色特征 ...

兼论日本“濑户烧”的根源在中国福建
  “灰被天目”茶盏是日本永青文库收藏的一件国宝级文物,它是一种中型的平肩深腹黑釉束口茶盏,之所以被日本学者称为“灰被天目”是因为产地一直不明,按釉色特征分类,它褐黑相交,灰头垢面,釉面(被)涂了一层灰在上面似的,故取名“灰被”;或也称”珠光天目”,是因为它色如“日本茶祖”村田珠光喜好的“珠光青瓷”。“天目茶碗”则是泛指宋代及以后中国所产的黑釉茶碗,继而黑釉被简称“天目”,即“天目”是黑釉茶碗的简称。
  那么“灰被天目”或“珠光天目”(CHUKOU—TENMOKU)的产地在中国什么地方呢?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日古陶瓷研究者,他们一直没有放弃对它的窑口探索。
  首先看一下“灰被天目”有那些主要特征,以便于窑口的归属。造型特点是:束口,深腹,内底心平凹,圈足斜削或平切,修坯草率,足底浅挖呈半月状等,足心多见提刀时留下的小乳钉。最明显也是最主要的特征是“平肩”,即腹底与圈足间切成平面约90度直角,它的工艺特点是简单、省工,成型前无需考虑圈足,旋坯“V”型后,再平肩一刀成足型,后斜旋削足底多余部分,足底浅挖一刀(近似饼足)即成(见图1)。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1721450.jpg


  胎釉特征:可分三种,即正品、微生烧、生烧。1、正品,窑内温度、摆放位置、还原气氛等均正常的情况下,正品胎骨灰白色或浅灰色,坚硬、瓷化佳,夹砂较少,吸水率几乎为零,敲击声清脆;釉色多为黑紫、黑褐、棕褐、绀黑、酱黄等,釉面光亮,均见流、聚釉现象,除酱黄(柿黄)色以外,均有长短、粗细不一的兔毫;常见“二次施釉”痕迹,这是因为蘸浸釉草率,坯体未能充分吸收和釉水浓度、黏度问题所造成的。吾赞同叶文程、林忠干先生的观点:“在焙烧过程中稀释部分被逐渐分离渗透而下,因火候、气氛方面的原因,上部还原气氛好,形成玻璃相,阻止了氧化,下部的薄釉则容易受氧化气氛影响,形成泛红的褐色(笔者按:亚光)……而是施一层釉而发生的漫漾现象”(《建窑瓷鉴定与鉴赏》),口沿亦因流釉而多为亚光褐色(见图2,3)。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1748175.jpg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1757807.jpg

2、微生烧,日本国宝“灰被天目”即为微生烧(见图4),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1826652.jpg

微生烧的胎骨深灰、土灰、灰黑,不够致密与坚实,微吸水;釉层上下均匀,不流釉,有玻璃质感;釉色灰黑、灰褐、灰红(暗红)等,多无兔毫显现,不见或少见“二次施釉”痕迹,且下部薄釉亦成浅黄、褐玻璃状,口沿也无跑釉现象,附窑址出土的微生烧浅腹敛口碗(图5)即与图4的胎、釉相同、相似,完全可纠正部分学者“二次施釉”之说。3、生烧次品,胎骨香黄,土黄为主,胎质疏松,手感稍轻,胎釉完全吸水,这是因为火候不足,尚未缩胎之故,成品均比入窑前胎坯矮小一些;釉色多见棕黄、暗黄、灰黄,少光或涩暗无光,不见“二次施釉”之“亚光褐色”,更不见垂流釉现象。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1847880.jpg


  “珠光天目”的造型、胎骨等与“灰被天目”正常烧一样,惟一区别在于釉色。大凡烧造黑釉器之窑场,常可见到一种类似青瓷釉色的茶叶末釉、豆绿釉和绿黑交映的釉色,它不同于青瓷胎骨,而与黑釉胎骨一致,且没有印花、刻划花等装饰,聚、流釉(也有不流釉者,为微生烧)处稍泛黑,口沿微失釉(也见口沿釉水正常,为微生烧),呈淡黄褐色,釉面光洁、开片或不开片,玻璃相较强(见图6)。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1907240.jpg

它是“黑釉”品种,因窑温、还原、氧化、气氛及釉水浓度、含铁量少等原因所致,也不排除有意烧就。它色似“珠光青瓷”,但实为“黑釉”品种,故称“珠光天目”!?这种平肩“珠光天目”已在福建茶阳窑发现。其它黑釉窑址该类品种也有发现,但不见“平肩”珠光天目釉,不知可否也称为“珠光天目”?有了对以上特征的了解,就为我们寻找“灰被天目”窑口打下了基础。
  1995年11月至1996年2月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对南平市茶阳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地点为大岭、安后两处窑址,在安后发现的平肩黑釉深腹束口茶碗,其形制、釉色及胎质等均与日本收藏的被称为“灰被天目”的茶碗相一致。共同特征是“平肩”、微生烧。后经中日双方共同确认,茶阳窑平肩深腹束口黑釉茶碗即为日本茶道中著名的“灰被天目”茶碗,破解了中日陶瓷文化交流史及日本茶道史上的一桩悬案,并由此解开了一系列谜团。十四世纪中叶以后,日本著名的濑户、美浓窑“铁釉”碗系列的形态可在建窑系黑釉碗中找到它们的原形,证实了传说中的加藤景正确是在中国福建学习的制瓷、窑业等技术,不是空穴来风。
  传说加藤景正早年到中国福建学习陶瓷技艺,回国后在濑户试制成功了“濑户天目”。在漱户,加藤景正被当成了神人,受到极大尊崇,现今在陶彦神社还供奉其神像。著名的“濑户天目”(图7,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1923952.jpg

也称濑户釉、濑户烧),其形制、胎釉与茶阳窑“灰被天目”相近似,可确定其技术成分来自茶阳窑,而濑户“菊花天目”(图8)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1937726.jpg

之釉彩可从建窑“毫变” (图9,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1950241.jpg

也称异毫、西瓜皮、铁锈斑)釉上看见它的身影,它们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福建还有赤土窑也烧造该类釉色,巧合地是这类釉色之碗均为”平肩”,足见修刀(图10)。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2002696.jpg

可以说加藤景正不但学习了茶阳窑技术,还学习了建窑或赤土窑施釉艺术,回国后根据濑户的胎土、釉料等实际情况,综合所学,成功创烧了如今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级文物的“濑户天目”、“菊花天目”。这也正是日本茶道如此推崇建盏与灰被天目的原因之一吧?
  有关建窑的书籍、文章已较多,本人已有多篇文章论及。这里仅简单介绍茶阳窑。
  茶阳窑是我省少数几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遗址之一,位于南平市东南25公里的太平镇茶阳自然村,地处闽江中游。目前发现窑址十余处,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堆积层约1-3米。该窑址上世纪50年代即被发现,省市博物馆及冯先铭、李毅华、曾凡、吴其生等学者、专家曾先后做过调查工作。1995年11月至1996年2月福建省博物馆曾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共发掘出11座叠压的斜坡式龙窑及工棚一处。
  出土器物按釉色可分为青釉、青白釉、酱(黑)釉及绿釉,胎质略粗,多呈灰、灰白色,部分灰黑色。器型有碗、盏、盘,碟、洗、盆、花盆、钵、高足杯、瓶、罐、执壶、灯盏、注子、炉、枕、瓷塑及各式器盖。发掘揭露出的窑炉均为斜坡式龙窑,其结构、形状、构筑工艺及所用窑具、装烧方法等均与我省发现的宋元时期龙窑基本相同。大岭窑出土的器物器型及纹饰与两宋流行的器型、纹饰相类似。安后窑出土的浅腹碗其基本特征与我省元代同类物相吻合。新碗厂窑和安后窑采集的青花器具有明显清代特征。由此得出茶阳窑创烧于北宋中晚期至元代,延续数百年,清代尚有续烧青花瓷窑址数处。
  茶阳窑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前期产品以青釉、青白釉为主,撇口高圈足、篦划水波纹及唇口碗为最早,其后青釉、青白釉、酱釉、绿釉等釉色品种渐多,“珠光青瓷”及酱釉水注、瓶、罐、执壶、盆、钵、圈足与三足炉等增多,南宋中晚至元窑场扩大,釉色、品种不断出新,这一时期应为该窑鼎盛阶段,主要以黑(酱)釉、青釉为主,兼烧青白釉、绿釉、白复轮、青口等。黑釉仿建窑,又有自己的特点,碗以浅腹居多(已证实为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的浅腹碗品种),它的最主要特征是内腹壁至底有凸凹“弦纹”,且较宽深,以至釉面有水之涟漪圈感;深腹“灰被天目”次之,前面已有特征分析;另外还有执壶、水注等。青釉产品可归类于“同安窑系”,釉色、胎质、纹饰与其他窑场相似,胎质、瓷化及胎釉结合要胜出汀溪窑等闽南大部分“珠光青瓷”产品。青白釉产品与景德镇窑有很深的渊源,茶阳窑的唇口、葵口、斗笠碗等及其它许多器型、釉色、纹饰、形制上均可见景德镇窑特征,不同的是茶阳窑釉色不稳定、施釉不匀、做工粗率及胎质不纯等,与景德镇窑有较大的差距。
  最能体现该窑独特风格的除“灰被天目”、浅腹敛口碗外,应该是绿釉和酱釉剔刻花器。绿釉器釉水青绿鲜艳,器型多样,部分为低温釉二次焙烧。绿釉黑花为茶阳窑独有,省内他窑不见或少见。酱釉剔刻花器是一种以酱色为地,剔刻简单或繁缛纹饰的产品,均为琢器,多为注子,有数式,其中一式无柄,堆塑一龟形物代柄,较有特色,为该窑仅见 (图11)。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sckb/uploadfile/200811/20081118092023165.jpg

另一类为酱釉印花水注,以模印篾筐纹为主,釉层较薄,凹处聚釉,凸突部位釉薄色浅,呈白色筋状,流与颈之间安一小圆环,环形柄。与这些器型,釉色、纹饰相同或类似之处的本省窑口有闽北大口窑、闽南磁灶窑,外省有吉州窑、磁州窑等。
  从以上简单分析看,茶阳窑已吸收、融合、包含了建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吉州窑等省内外诸多窑系的技术成份,且形成了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与风格。
  最后说一下茶阳窑的收藏与价值,南平市博物馆正副馆长张文、黄华生所著《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茶阳窑》(叶文程主编)有这么一段话:“建国后,窑址所在地曾几度兴办瓷厂,在此以前曾有外地人前来收购古瓷片,可见早就引起世人关注”。特别是证实了茶阳窑黑釉产品即是日本国宝“灰被天目”这一品种后,因日本人、韩国人等国际上对茶阳窑产品的喜爱与需求,前往窑址购藏残瓷碎片的大有人在。目前南平市作坊不少,但仿烧的只是建盏,茶阳窑古碗目前尚未见仿品,只有一些口沿残缺修补后的“完整器”流入市场,值得注意,但技术不高,稍加留意即可识破。随着国际市场对茶阳窑茶盏的需求,国内一些外省藏家,古玩商也加入了本省“垄断”的茶阳窑产品的收藏与交易平台上,使茶阳窑产品价值逐渐升高,它的收藏价值正日益显现出来,升值空间将会是巨大的,可谓是现今收藏正逢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