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北省孝感市东部的杨店镇,古名斗山铺,建于唐代,以驿站蜚声荆楚。宋神宗元丰五年,北宋文豪苏东坡途经此地,有感于十里桃花,留下了“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的千古绝句。后邑人沈明亦有《咏桃驿》诗:“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斗山铺由此得名“桃花驿”。再后来,因杨姓人在此处繁衍发展并有了声望,于是人们又将此地更名为“杨家店”,至今使用的“杨店”乃后人简称而来。
撰文/欧阳秀英 摄影/周超 执行/欧阳秀英
位于湖北省孝感市东部的杨店镇,古名斗山铺,建于唐代,以驿站蜚声荆楚。宋神宗元丰五年,北宋文豪苏东坡途经此地,有感于十里桃花,留下了“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的千古绝句。后邑人沈明亦有《咏桃驿》诗:“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斗山铺由此得名“桃花驿”。再后来,因杨姓人在此处繁衍发展并有了声望,于是人们又将此地更名为“杨家店”,至今使用的“杨店”乃后人简称而来。
在这个美丽的小镇一隅,有一小小的村落名曰“楚江院”。楚江院虽小,却以“高跷之乡”的美誉而闻名远近。
“我们都是杨家将的后人”
楚江院里有一眼月牙形的小池塘,村里最为神圣的地方——杨氏裕祖支祠就坐落在池塘的前面。杨氏裕祖支祠是楚江院里惟一的祠堂,也是村里的议事中心。但凡有祭祀、庆典、选举等重大活动,村里的族人都要聚集在这里共同商议和筹备。
祠堂里长年供奉着几位杨门先祖的画像。正对大门的神台之上供奉的是“受姓始祖叔虞公像”和“孝感始祖世雄公像”的彩色画像。在神台两边的柱子上挂的是两幅黑白画像:右为以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而备受后人敬重的东汉太尉杨震公,左为以忠义英勇而流芳百世的北宋名将杨继业。
此外,祠堂的横梁上还挂有三幅长幅彩色画像,正中一幅画的是杨令公夫妇和他们的儿子“七郎八虎”,两边横梁上的分别是宗保、宗琳等杨家男将和穆桂英、花谢玉等杨门女将。这些画像原本是画在横梁上的,因为年代久远,墙上的画像褪色的褪色、剥落的剥落,村民们觉得这是大不敬,便请来老画师重新临摹画了三幅并用框架裱好挂上,于是成了当今的模样。
祠堂里挂有如此多杨家名将的画像,难道这楚江院与杨家将之间有着什么密切关系?
“我们都是杨家将的后人!”当地人自豪地告诉我们。原来楚江院现有的四百多个村民都为杨姓,根据族谱来追溯,他们的祖先“孝感始祖世雄公”是与杨继业同门系的怀远将军,由此推断,土生土长的楚江院村民也都是杨家将的后人了。
北宋名将杨继业一家世代忠勇卫国的故事流传已有千年之久,杨家将的人物在民间也可谓耳熟能详了。可这杨家的怀远将军是什么时候又是如何迁徙到湖北杨店镇的呢?为什么后来又会在此落户扎根呢?
楚江院的支书杨润阶老人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北宋时期,辽兵犯境,杨福七公怀远将军带兵抗辽,后因寡不敌众而退。身负重伤的怀远将军带领余部经由黄陂渡江到了麻城,不久之后就驾鹤西去了。
其长子杨文公原想将其骨灰带回开封,岂料途经斗山铺天藏坟的时候突降大雨,于是一行人跑到了附近的庙里歇脚避雨。根据当地习俗,骨灰是不能进庙的,于是文公只好把骨灰盒留在庙宇门口。等雨停的时候,众人出来一看,骨灰竟然都撒在地上了,骨灰盒里空空如也。文公心觉这是老天的安排,于是把怀远将军安葬于天藏坟,家里男女老少随之也从开封迁居至此。从那以后,杨姓就在此地繁衍开了。
杨润阶今年76岁,是孝感杨氏先祖的23世孙。杨润阶当上楚江院里的老支书后,族谱一直由他负责掌管,对于村里的历史,再也找不到比他更为清楚的了。老人告诉我们说,他手上掌管的35本《杨氏族谱》是民国6年也就是1917年的时候才开始立的,诸如先祖迁徙这样的故事都是祖祖辈辈口传下来的,很多说法都已无据可考,也说不精确。
譬如这传说中的怀远将军叫什么名字、与杨令公之间具体是什么关系,连老人的父亲也说不清楚。历史学家经过研究也发现,史书中记载的杨家将历史其实远不如在小说和民间传说中那么丰富和神奇,大量的故事情节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塑造出来的。尽管这样,当地人对杨家将的忠勇传奇以及自己的英雄后代身份却从不怀疑,也从来没有人去细究这些。在他们看来,怀疑和否定这样一个光荣的身份是不可理喻的。
高跷出游,娃娃唱主角
对于楚江院的孩子们来说,让他们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荣的,除了杨家将后人的身份以外,还有每年新春的高跷出游表演。
在楚江院,新年玩高跷的习俗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了。问当地人高跷这一活动的由来,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玩起来的,他们大多也不清楚。“反正几百年来,祖祖辈辈就这么玩下来了。热热闹闹的,大伙都高兴,就接着玩了。”老人们如此回答道。
楚江院的高跷被称为“娃娃高跷”,因为在这里,参加高跷表演的全部都是年龄从四岁到十六、七岁不等的孩子。当地的老人告诉我们说,以前村里玩高跷的都是大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镇上大兴龙灯表演并形成了村与村之间龙灯争霸的传统,大人的主要精力都被调集在玩舞龙灯上,高跷表演的任务才渐渐落在了孩子们的肩上。
刚开始,在大人们看来,让孩子们玩高跷似乎有点迫于无奈、退而求其次的味道,但没想到这楚江院的高跷却在孩子们手上玩出了名堂,玩出了风格。不过,最先让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学踩高跷的神速:胆子大的孩子不消半天就能踩着高跷到处乱走了;胆子小一点的,花上一两天的时间也就学个八九不离十了。
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太难以置信了,于是二话不说,我立马就跑去找孩子们来对质。谁料这一对质,更受打击了。今年11岁的杨子颖从去年开始踩高跷,今年是第二次在表演队里亮相了。子颖告诉我,去年她学踩高跷前后才花了十几分钟,没练习几天就跟着大伙儿一块踩着高跷在村子里到处走了。旁边的杨传发也神气地告诉我,他5岁就开始玩高跷,至今已经玩了6年了,当时也是一学就会。其他的孩子也在一旁抢着向我讲述自己的“当年勇”,实在让挣扎了很久还是不敢上高跷的我自愧弗如。
当孩子们玩高跷的技艺被发现和肯定以后,杨店镇每年的春节庙会里就有了孩子们的一片天地,而玩高跷闹新春那几天也就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节了。
每年正月的十二、十三,楚江院的村民都为高跷的表演忙得不亦乐乎。家里有孩子参加高跷表演的,就更是如此了。
十二走小庙
正月十二这天,母亲们早早就起来给先祖们上香,然后为孩子准备早饭和换穿表演的服装;父亲们则聚集到祠堂,为孩子们准备表演用的高跷和其他道具。虽说高跷表演是孩子们唱主角,但对于更衣、化妆、绑腿等等事情,孩子们还真是离不开大人的帮忙呢。
经过大人大约2个小时的巧手装扮后,孩子们一个个都化身成了不同的角色:杨家将领、皇帝、包公、赵丞相、太监、陈世美、王朝、马汉、关羽、张飞、刘备、姜太公、娘娘,春妹、书生、店小二……五颜六色的古代服饰、风格各异的浓彩脸谱,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装扮好的孩子们得在祠堂里先向先祖的画像和神位行礼,然后集体盛装出行至村里的小庙——童家庙。从祠堂到童家庙,走的是一段坑坑洼洼的泥石路。越是难走的路,孩子们越觉刺激好玩,走得越欢。母亲们可不这么想,她们一路上紧紧地尾随孩子们的身后,不时地叮嘱几句;即使是与旁人说笑之际,眼睛也不敢轻易离开孩子们的身影,生怕他们打闹之间不小心就连人带跷摔下来。
童家庙是楚江院里已经荒废的一座小庙,大门长年紧闭,门上的大铁锁已经被锈蚀得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我透过半掩的破旧窗户往里看,只见里面空荡荡的,惟有透过窗口和顶上的裂缝投射进去的缕缕阳光以及地上的斑斑驳驳装饰着这座阴森的小庙。后来经打听,才知道小庙是在文革的时候被破坏的,里面所有的东西不是被抢走就是被烧毁了。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小庙一直没有得到修复和重建,但每当有什么重要的节日,村民们都不忘到小庙走一遭,烧香焚钱,叩首参拜,以求保佑…… http://cimg2.163.com/travel/newimg/arc_icon.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