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怀沙老对“生”与“死”的思索

标签:
杂谈 |
学习文怀沙老对“生”与“死”的思索
昨天,我的几位朋友邀我和敦子,去拜访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研究楚辞的专家——文怀沙老。过去,我和敦子也曾和文老见过面,文老的夫人那时还在世,她日文讲的很好,他们沟通用日文。那次见面,文老告诉我,和我的父亲是老朋友,我们也就成了世交了。
这次见文老,我是抱着向老人学习的目的去的,能和一位90多岁的老者见面,就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而老者是位学者、哲人,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聆听他的教诲是多么的幸运,也可以说是有缘分吧。
当我们一行来到东三环一座高级的公寓时,一见到文老,他银髯飘逸、仙风道骨。文老一眼就认出了我,说道:“我们的冠军来了。”和文老握手,他的手也不是一般的手,这是一双非常柔软的手,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腰板很直、听力很好,说话慢慢悠悠的,思路清晰,开始和我们拉起家常来,文老说:“你们也是个大家族啊,你们和哈同有直接的关系。解放前,我和你父亲经常的有往来。”说着说着,话题一转,他睿智而幽默的侃侃道来:“你们不要看老年人老,有文化、有知识,我们老年人那,首先要向你们青年人学习,在青年人的身上,有我们老年人学不完的很多东西,我们对青年人不能倚老卖老,说什么‘我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长还多’,那是老不要脸。科学的最高峰,是通向哲学;哲学的最高峰,是通向宗教。而人类最高的学问,是谦虚和无愧、善良和虔诚,越老越要谦虚,你才有可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文老发自肺腑的感悟,是一位哲人在告诫所有的人,谦虚不仅仅体现在口头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发自灵魂深处,头脑中有了辩证法,就会谦虚谨慎;头脑中充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就会骄傲自满。在我一生中,我也深深体会到,骄傲是失败的前奏曲,谦虚是成功的主旋律,谦虚的人,人们不会抹煞他的伟大之处。
文老在兴奋之余,把他的《生与死的思索》一书赠予我和我的朋友们,文老并客气、谦逊的写上了我们的名和姓,真是太荣幸了。当我翻开这本装订极为精美、考究的线装书时,跳入我眼帘的是这几行大气磅礴的哲理:
生,来自“偶然”,
死,却是“必然”。
“偶然”是“有限”,
“必然”是“无限”。
我们所占居的时、空却十分有限,因而,我们所知也都十分有限,我们不知道的领域,却是无限。对于“无限”,我们理应“敬畏”,劳我以生,息我以死;生不足喜,死不足悲。不必躲避躲不开的事物,用欢快的情怀迎接“新生”和“消逝”。
文老是我一生中遇到到的学者中,把生与死讲的最清楚、最透彻、最明白的高人。如果,大家都能像文老那样,清楚的知道生与死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在生时,可以对无限的时空的有限占有,为国家、为民族多多的做出贡献,而到将死时,心态是安详的,因为死亡具备疗治一切痛苦的伟大品质!不必惊慌失措,结束这有趣的“有限”,开始了走向神奇的“无限”,进入了极乐世界。从文老那里学到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使我这患癌症的病人更充满了信心,抓紧时间工作,充分利用每一天,多做有益的事,总有一天死亡将至,我也会用快乐的情怀迎接“新生”和“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