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在于奋斗!

标签:
杂谈 |
成功,在于奋斗!
前几天,中央电视台《奋斗》栏目组为我做了上、下集节目。做节目前,张强导演看了我过去许多宣传报道的材料,然后来家采访近3个小时,根据这些材料,他写了提纲。前天,电视录制就是根据提纲进行的。这次活动,对我又是一次学习。
谈话是从我奇特的家庭开始的,我的姥爷(外公‘名义上的’)是犹太人,大家知道世界上的钱多在美国人手中,而美国人手中的钱又多在犹太人手中。可以这样说,在上一个世纪初到40年代中,我的姥爷是犹太人在中国做的最出色、最成功的人,他的名字叫——欧司爱·哈同(1846年——1931年)。他在上海的私人花园爱俪园,即哈同花园,年轻人知道的可能不太多了。花园也早已消失,沧海桑田,解放以后,已经变成如今的上海工业展览馆。但只要稍稍留心鸦片战争后,上海百年来变迁的人,就不会不知道犹太富翁哈同和他那宏伟神秘的私人花园。因为,哈同是远东首富,而爱俪园则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观园。
今天的美国,最注重学习的、把学校办的最好的,还是犹太人。美国名牌大学的教授犹太人占了30%,诺贝尔文学奖犹太人也占了30%。哈同来到中国,到了上海不久靠着房地产发家,有了钱他就办教育,同时还帮助别人办教育,譬如:1902年,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都曾得到哈同夫妇经济上的支持。后来,哈同在上海办了圣仓明智大学(哈同大学),他请了不少名家,如史学家邹景叔、甲骨文专家罗振玉和国学家王国维,年轻的徐悲鸿也曾在这里任过教,他曾为哈同夫妇画过4幅仓圣像。我父亲也是他们聘请过来当老师,可见犹太人对教育的传统之深,可见一斑!
小时候,我在家里曾看过一些哈同在上海、在北京的照片,现在回忆起来,他不像商人,更像学者。风度儒雅,身上透着一股书卷气。父亲曾对我说过:“哈同很喜欢看书,很爱学习。这并非他有很高的学历,来上海之前他是很穷的,因为各种原因,多少年来,犹太人没有家园,四处漂泊的经历多半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正因为这样,犹太人对学习、对智慧的重要性的认识,要比一般民族早熟的多。我从一些有关犹太人的材料中看到,他们早就将之上升到“资本”、“资产”的高度。他们将之比作“抢不掉”而又可以随身带走的资产。认识到智慧的价值,他们对智慧表现出无比的敬重,被犹太人称为生活圣经的“塔木德经”中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要得到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其实对学者的敬重,其实就是对知识、对智慧的敬重,他们从小就是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当做毕生的义务。久之便成了习惯,民族的传统。
我认为,我们今后向犹太民族学习是很好的事,因为犹太人把学习看成是一生的课题,犹太人认为,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果然重要,在实践中却可以获得更实用,更有益的经验。有很多知识,是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的,真正管用的“生意经”,不可能在书本里学的到。学最实用的东西,以最有效的方式运用知识,才能充分显示出一个人的教养。知道如何使用知识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教养者。